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4822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扰流装置包括上壳、下壳和中间件;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下壳上设置有过孔,所述中间件包括支撑架和连接座,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且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壳和/或所述下壳连接,所述连接座穿设于所述过孔,且所述连接座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连接座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连接座通过上壳和下壳之间的支撑架实现作用力传递,连接座上仅连接接口所在的部分外露于下壳的下表面,对下壳的下表面的占用较少,可以降低因设置连接座而导致的风阻和风噪。能够兼顾扰流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及低风阻需求,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用性强。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扰流板主要利用上下表面处不同的空气流动速度来产生向下压力(或者说负升力),以尾翼为例,利用下压力(负升力)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避免车辆过度转向、后轮抓地力过小以及高速稳定性变差等问题。
[0003]在使用时,扰流板与车体通常间隔设置,并通过支撑结构例如驱动机构进行连接,扰流板底部一般需要另外设置连接座以与支撑结构连接。由于高速行驶时,扰流板与车体间作用力较大,这就使连接座与扰流板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往往较大,而二者较大的接触面积会导致较大的风阻和风噪,但若减小该接触面积,则会导致扰流板的使用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在兼顾扰流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及低风阻需求的问题。
[0005]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扰流装置,包括上壳、下壳和中间件;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下壳上设置有过孔,所述中间件包括支撑架和连接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100)、下壳(200)和中间件(300);所述上壳(100)与所述下壳(200)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所述下壳(200)上设置有过孔(220),所述中间件(300)包括支撑架(310)和连接座(320),所述支撑架(310)位于所述上壳(100)和所述下壳(200)之间且所述支撑架(310)与所述上壳(100)和/或所述下壳(200)连接,所述连接座(320)穿设于所述过孔(220),且所述连接座(320)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架(310)连接,所述连接座(320)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接口(33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400);所述上壳(100)上朝向所述下壳(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凸台(110),所述下壳(200)上朝向所述上壳(100)的一侧设有第二凸台(210),所述支撑架(310)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110)和所述第二凸台(210)贴合;所述支撑架(310)与所述上壳(100)在所述第一凸台(110)处通过所述连接件(400)连接,和/或,所述支撑架(310)与所述下壳(200)在所述第二凸台(210)处通过所述连接件(400)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00)在所述第一凸台(110)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1),所述下壳(200)在所述第二凸台(210)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11),所述连接件(40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211)、所述支撑架(310)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孔(111)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10)沿横向延伸设置,且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上壳(100)的横向边沿;所述第二凸台(210)沿横向延伸设置,且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下壳(200)的横向边沿。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220)位于所述下壳(200)的横向中间位置。6.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口(330)包括第一轴孔(331)和第二轴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劳开仑董乐乐王尊念冯伟胜隋军王世伟吕利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