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409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的一种电芯包括负极片和正极片,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耳,第一活性物质层附着在负极集流体的表面,第一活性物质层开设有第一凹槽,负极耳置于第一凹槽;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第二活性物质层以及正极耳,第二活性物质层附着在正极集流体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正极耳置于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具有间距,第三凹槽覆盖有第一绝缘层;负极耳和正极耳错位设置,第三凹槽和负极耳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电池。本申请能够大大减少电池发生内短路和阳极极耳处出现析出阴极活性物质的情况,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适合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及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具体地,主要涉及电芯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是电子产品的能量来源,锂电池因具有能量比高、额定电压高、高功率承受力、自放电率低、重量轻等诸多优点而为市场所青睐,多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电能供应,因此市场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在急剧增加。而随着电子产品趋向小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在现有技术中,厂家会通过在极片上开设凹槽,再将极耳焊接在凹槽内这一技术手段来达到提升能量密度的目的;然而,在上述技术手段中,由于未对极片上凹槽进行有效防护,使得锂电池有发生内短路和析锂的危险,难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芯及电池。
[000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电芯包括:
[0006]负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第一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耳,第一活性物质层附着在负极集流体的表面,第一活性物质层开设有第一凹槽,负极耳置于第一凹槽,并与负极集流体连接;以及
[0007]正极片,其包括正极集流体、第二活性物质层以及正极耳,第二活性物质层附着在正极集流体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开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正极耳置于第二凹槽,并与正极集流体连接,第三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具有间距,第三凹槽覆盖有第一绝缘层;
[0008]负极片和正极片呈绕卷状态时,负极耳和正极耳错位设置,第三凹槽和负极耳相对应。
[000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沿着长度方向,第一凹槽开设于第一活性物质层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区域内,第二凹槽开设于第二活性物质层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区域内。
[001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定义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H,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H2,则H1/H2≤2:1。
[001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H1/H2≤1。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2um~40um,第二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1um

40um。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沿长度方向,第三凹槽的宽度比第一凹槽的宽度大0

20mm。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沿着长度方向,第三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

800mm。
[00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还包括第二绝缘层;
[0016]二第一活性物质层分别附着在负极集流体相背的表面,二第一凹槽分别开设于二第一活性物质层,二第一凹槽相对应,负极耳置于其中一第一凹槽;
[0017]二第二活性物质层分别附着在正极集流体相背的表面,二第二凹槽分别开设于二第二活性物质层,二第二凹槽相对应,正极耳置于其中一第二凹槽;
[0018]二第二绝缘层分别覆盖于二第一凹槽,另二第二绝缘层分别覆盖于二第二凹槽。
[001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截面均为三边封闭一边开口的形状。
[0020]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电芯。
[0021]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正极片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与负极耳所处第一凹槽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三凹槽,卷绕后的第三凹槽和具有负极耳的第一凹槽相对对应,如此减少了向负极耳游离的正极活性物质,减轻了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富集在负极耳处,从而减轻了负极耳处出现析出阴极活性物质的情况,同时在第三凹槽内部形成第一绝缘层,能够大大减少正极片与负极活性物质接触发生内短路的情况。如此,本实施例中的电芯能够大大减少电池发生内短路和阳极极耳处出现析出阴极活性物质的情况,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适合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00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为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实施例中负极片的俯视图;
[0025]图3为实施例中负极耳的剖视图;
[0026]图4为实施例中正极耳的俯视图;
[0027]图5为实施例中正极耳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9]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
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32]参照图1,图1为实施例中电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包括负极片1、正极片2、隔膜3及电解液。本实施例中的电芯为卷绕式电芯,隔膜3位于负极片1和正极片2之间,卷绕后,由收尾胶4进行首尾固定,然后再装外壳和注电解液,化成检测后获得卷绕式电芯,此处不再赘述。
[0033]为便于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定义在正极片或负极片展开后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
[0034]再一并参照图2至图5,图2为实施例中负极片的俯视图,图3为实施例中负极耳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中正极耳的俯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正极耳的剖视图。进一步,负极片1包括负极集流体11、第一活性物质层12以及负极耳13,第一活性物质层12附着在负极集流体11的表面,第一活性物质层12开设有第一凹槽121,负极耳13置于第一凹槽121,并与负极集流体11连接。正极片2包括正极集流体21、第二活性物质层22以及正极耳23,第二活性物质层22附着在正极集流体21的表面,第二活性物质层22开设有第二凹槽221和第三凹槽222,正极耳23置于第二凹槽221,并与正极集流体21连接,第三凹槽222和第二凹槽221之间具有间距,第三凹槽222覆盖有第一绝缘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片(1),其包括负极集流体(11)、第一活性物质层(12)以及负极耳(13),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附着在所述负极集流体(11)的表面,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开设有第一凹槽(121),所述负极耳(13)置于所述第一凹槽(121),并与负极集流体(11)连接;以及正极片(2),其包括正极集流体(21)、第二活性物质层(22)以及正极耳(23),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附着在所述正极集流体(21)的表面,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开设有第二凹槽(221)和第三凹槽(222),所述正极耳(23)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21),并与所述正极集流体(21)连接,所述第三凹槽(222)和所述第二凹槽(221)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三凹槽(222)覆盖有第一绝缘层(223);所述负极片(1)和所述正极片(2)呈绕卷状态时,所述负极耳(13)和所述正极耳(23)错位设置,所述第三凹槽(222)和所述负极耳(13)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着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凹槽(121)开设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区域内,所述第二凹槽(221)开设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长度区域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绝缘层(223)的厚度为H1,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22)的厚度为H2,则H1/H2≤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H1/H2≤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23)的厚度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先赛齐东方潘伟侯永宣谢安河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