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元件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3969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18
第1集管部(12)的多个第1肋(12a)中的一个肋即第5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1肋(12a)中的比第5肋接近第4边(1d)的肋即第6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1对置流部(10)的流路的延伸方向。第2集管部(14)的多个第2肋(14a)中的一个肋即第7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2肋(14a)中的比第7肋接近第6边(1f)的肋即第8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1对置流部(10)的流路的延伸方向。1对置流部(10)的流路的延伸方向。1对置流部(10)的流路的延伸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元件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使两流体在层叠的板材之间通过而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关于在这种热交换元件中使用的两流体的热交换的流动形式,存在两流体相互正交地流动的正交流形式、和两流体相互对置而反向流动的对置流形式。在压力损失相同的条件下,对置流形式的每单位体积的热交换量理论上较大。
[0003]对置流型热交换元件一般具有:进行热交换的对置流部、和在流入流出口与对置流部之间将供气流和排气流的方向切换为对置流部中的对置方向的集管部。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与对置流部对应的中央部和与集管部对应的端部,端部具有从流入流出口朝向中央部以等间隔平行的多个流路。
[0004]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370609号说明书
[0005]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端部具有从流入流出口朝向中央部以等间隔平行的多个流路,因此端部处的气流不成为均匀的流动,压力损失变大,产生气流的停滞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集管部处的压力损失,且使气流向对置流部均匀地流入的热交换元件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0007]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在本公开的热交换元件中,由六边形状的第1分隔板与六边形状的第2分隔板交替地层叠而成,在邻接的第1分隔板的表面与第2分隔板的背面之间形成有供空气从第1流入口向第1流出口流动的多个第1流路,并且在邻接的第1分隔板的背面与第2分隔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空气从第2流入口向第2流出口流动的多个第2流路。第1分隔板具备:第1对置流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对置的边即第1边以及第2边夹住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第1边以及第2边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第3流路;第1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第1边以及第2边的一侧的第3边以及第4边和第1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第3边以及第4边中的与第1边邻接的边即第3边沿着第4边朝向第1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1肋;以及第2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第1边以及第2边的另一侧的第5边以及第6边和第1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第5边以及第6边中的与第2边邻接的边即第5边沿着第6边朝向第1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2肋。第2分隔板具备:第2对置流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对置的边即第7边以及第8边夹住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第7边以及第8边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第4流路;第3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第7边以及第8边的一侧的第9边以及第10边和第2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第9边以及第10边中的与第8边邻接的边即第10边沿着第9边朝向第2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3肋;以及第4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第7边以及第8边的另一侧的第11边以及第12边和第2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第11边以及第12边中的与第7边邻接的边即第12边沿着第11边朝向第2对置
流部延伸的多个第4肋。以第1边与第7边重叠且第3边与第9边重叠的方式,交替地层叠第1分隔板和第2分隔板。将第3边与第9边之间作为第1流入口。将第5边与第11边之间作为第1流出口。将第12边与第6边之间作为第2流入口,将第10边与第4边之间作为第2流出口,通过第1肋、第3流路以及第2肋形成第1流路。通过第4肋、第4流路以及第3肋形成第2流路。第1集管部的多个第1肋中的一个肋即第5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1肋中的比第5肋接近第4边的肋即第6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第2集管部的多个第2肋中的一个肋即第7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2肋中的比第7肋接近第6边的肋即第8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第3集管部的多个第3肋中的一个肋即第9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3肋中的比第9肋接近第9边的肋即第10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4流路的延伸方向。第4集管部的多个第4肋中的一个肋即第11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第4肋中的比第11肋接近第11边的肋即第12肋的延伸方向,接近第4流路的延伸方向。
[0008]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集管部处的压力损失,且使气流向对置流部均匀地流入。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0010]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1分隔板的立体图。
[001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2分隔板的立体图。
[0012]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1对置流部以及第2对置流部的层叠状态的剖视图。
[0013]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1集管部的多个第1肋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0014]图6是用于更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1集管部的多个第1肋的端部形状等的俯视图。
[0015]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下游侧肋与第1对置流部的流路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0016]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2集管部的多个第2肋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0017]图9是用于更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第2集管部的多个第2肋的端部形状等的俯视图。
[0018]图10是表示比较例的肋配置下的集管部的风速分布的图。
[0019]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肋配置下的第1集管部的风速分布的图。
[0020]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肋配置下的第1集管部的风速分布的图。
[0021]图13是表示搭载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元件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以及热交换型换气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0023]实施方式
[0024]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置流型的热交换元件100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
体图。热交换元件100形成为六棱柱状。热交换元件100具有多个第1分隔板1和多个第2分隔板2。第1分隔板1与第2分隔板2交替地层叠。第1分隔板1以及第2分隔板2由六边形状的树脂或金属等片材形成。
[0025]在图1中,由于第1分隔板1配置于最上层,所以仅示出第1分隔板1的构造,未示出第2分隔板2的构造。关于第1分隔板1的构造以及第2分隔板2的构造,使用图2、图3在后文中说明。如图1所示,在邻接的第1分隔板1的表面与第2分隔板2的背面之间,形成有用实线箭头F1、F2、F3、F4以及F5表示空气的流动的第1流路。在邻接的第1分隔板1的背面与第2分隔板2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用虚线箭头G1、G2、G3、G4以及G5表示空气的流动的第2流路。所谓第1分隔板1的表面是指形成有用于形成第1流路的肋(后述)的面,所谓第1分隔板1的背面是指表面的相反面。所谓第2分隔板2的表面是指形成有用于形成第2流路的肋(后述)的面,所谓第2分隔板2的背面是指表面的相反面。
[0026]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元件100的第1分隔板1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观察热交换元件100的状态。第1分隔板1具有:作为热交换部的第1对置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元件,由六边形状的第1分隔板与六边形状的第2分隔板交替地层叠而成,在邻接的所述第1分隔板的表面与所述第2分隔板的背面之间形成有供空气从第1流入口向第1流出口流动的多个第1流路,并且在邻接的所述第1分隔板的背面与所述第2分隔板的表面之间形成有供空气从第2流入口向第2流出口流动的多个第2流路,所述热交换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分隔板具备:第1对置流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对置的边即第1边以及第2边夹住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边以及所述第2边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第3流路;第1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边以及所述第2边的一侧的第3边以及第4边和所述第1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所述第3边以及所述第4边中的与所述第1边邻接的边即所述第3边沿着所述第4边朝向所述第1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1肋;以及第2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所述第1边以及所述第2边的另一侧的第5边以及第6边和所述第1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所述第5边以及所述第6边中的与所述第2边邻接的边即所述第5边沿着所述第6边朝向所述第1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2肋,所述第2分隔板具备:第2对置流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对置的边即第7边以及第8边夹住的区域,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7边以及所述第8边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第4流路;第3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所述第7边以及所述第8边的一侧的第9边以及第10边和所述第2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所述第9边以及所述第10边中的与所述第8边邻接的边即所述第10边沿着所述第9边朝向所述第2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3肋;以及第4集管部,配置于由六边形中的配置在所述第7边以及所述第8边的另一侧的第11边以及第12边和所述第2对置流部夹住的区域,并具有从所述第11边以及所述第12边中的与所述第7边邻接的边即所述第12边沿着所述第11边朝向所述第2对置流部延伸的多个第4肋,以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7边重叠且所述第3边与所述第9边重叠的方式交替地层叠所述第1分隔板和所述第2分隔板,将所述第3边与所述第9边之间作为所述第1流入口,将所述第5边与所述第11边之间作为所述第1流出口,将所述第12边与所述第6边之间作为第2流入口,将所述第10边与所述第4边之间作为第2流出口,通过所述第1肋、所述第3流路以及所述第2肋形成所述第1流路,并且通过所述第4肋、所述第4流路以及所述第3肋形成所述第2流路,所述第1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1肋中的一个肋即第5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所述第1肋中的比所述第5肋接近所述第4边的肋即第6肋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所述第2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2肋中的一个肋即第7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所述第2肋中的比所述第7肋接近所述第6边的肋即第8肋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所述第3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3肋中的一个肋即第9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所述第3肋中的比所述第9肋接近所述第9边的肋即第10肋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4流路的延伸方向,所述第4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4肋中的一个肋即第11肋的延伸方向,比多个所述第4肋中的比所述第11肋接近所述第11边的肋即第12肋的延伸方向,接近所述第4流路的延伸方
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1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1肋的延伸方向而言,越远离所述第4边,越接近所述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对于所述第2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2肋的延伸方向而言,越远离所述第6边,越接近所述第3流路的延伸方向,对于所述第3集管部的多个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宅史恭柴田启子外川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