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363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包括壳体和阻风门,所述壳体槽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阻风门;还包括:储油槽,后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前侧壁上,且储油槽的后端贯穿有出油嘴,所述出油嘴的后端伸入壳体槽的内部,且储油槽的前上方伸入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底部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弹簧,且两组第二弹簧的底部分别固定在贴合块上表面的两侧,所述贴合块的上表面与进油管的底部相贴合。该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安装有贴合块,当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进油管的底部通过第二弹簧与贴合块的一端相连接,使得车辆在晃动时,贴合块与进油管相贴合,继而可以避免油从进油管和贴合块之间的缝隙内窜出。进油管和贴合块之间的缝隙内窜出。进油管和贴合块之间的缝隙内窜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双腔化油器
,具体为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

技术介绍

[0002]化油器是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它对发动机的重要作用可以称之为发动机的“心脏”,为了使得化油器能够高速使用,所以就采用双腔结构的化油器来提升化油器在高速使用中的效果;
[0003]传统的双腔化油器在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因为化油器内部的浮球通过浮力来控制进油量,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上会造成油面的晃动,继而使得浮球因油量的晃动,而进行供油,在此过程中,因为浮球会不定的浮动,所以使得油会从浮球窜出,继而使得发动机所用的油不是最佳的混合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油会窜流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包括壳体和阻风门,所述壳体槽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阻风门;
[0006]还包括:
[0007]储油槽,后端固定在所述壳体前侧壁上,且储油槽的后端贯穿有出油嘴,所述出油嘴的后端伸入壳体槽的内部,且储油槽的前上方伸入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底部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弹簧,且两组第二弹簧的底部分别固定在贴合块上表面的两侧,所述贴合块的上表面与进油管的底部相贴合,且贴合块的底部贯穿第二支撑杆的中部,并且贴合块与第二支撑杆构成滑动连接,所述贴合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球。
[0008]优选的,所述壳体槽的内壁固定有第一支撑杆,且第一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叶轮,所述叶轮的底部伸入第一支撑杆的内部,且叶轮的底部通过锥形齿轮组与转杆相连接。
[0009]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支撑杆能够支撑叶轮进行旋转。
[0010]优选的,所述转杆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转杆均贯穿第一支撑杆伸入到壳体内,并且两组转杆的外端均键连接有收卷轮。
[0011]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转杆旋转能够带动收卷轮进行旋转。
[0012]优选的,所述收卷轮上收卷有拉绳,且拉绳的另一端贯穿壳体的内部与过滤网相连接,所述过滤网的外端伸入壳体的滑槽,且过滤网的外端贯穿限位杆。
[0013]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过滤网能够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过滤。
[0014]优选的,所述限位杆固定设置在壳体的滑槽内,且限位杆的上方嵌套有第二弹簧。
[0015]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限位杆能够对过滤网起到限位的作用。
[0016]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与壳体滑槽的顶部相固定设置,且第二弹簧的底部与过滤网上表面相连接。
[0017]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弹簧能够带动过滤网。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可以避免车辆在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因晃动使得贴合块窜流并且通过过滤网可以对外界的风进行过滤,继而避免损坏发动机,其具体内容如下:
[0019](1)设置有贴合块,当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时,进油管的底部通过第二弹簧与贴合块的一端相连接,使得车辆在晃动时,贴合块与进油管相贴合,继而可以避免油从进油管和贴合块之间的缝隙内窜出;
[0020](2)设置有过滤网,阻风门在打开时,使得空气从外界进入到壳体内部,通过过滤网可以使得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给阻隔掉,继而能够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第一支撑杆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锥形齿轮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图2中A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储油槽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贴合块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壳体;101、阻风门;2、第一支撑杆;3、叶轮;4、锥形齿轮组;5、转杆;6、收卷轮;7、拉绳;8、过滤网;9、限位杆;10、第一弹簧;11、储油槽;12、出油嘴;13、进油管;14、第二弹簧;15、贴合块;16、第二支撑杆;17、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包括壳体1和阻风门101,壳体1槽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阻风门101;还包括:储油槽11,后端固定在壳体1前侧壁上,且储油槽11的后端贯穿有出油嘴12,出油嘴12的后端伸入壳体1槽的内部,且储油槽11的前上方伸入连接有进油管13,进油管13底部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弹簧14,且两组第二弹簧14的底部分别固定在贴合块15上表面的两侧,贴合块15的上表面与进油管13的底部相贴合,且贴合块15的底部贯穿第二支撑杆16的中部,并且贴合块15与第二支撑杆16构成滑动连接,贴合块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球17;
[0030]参考图1及图5和图6,当油面较低时,浮球17会随着油的降低而进行下降,从而使得贴合块15进行下降,然后使得贴合块15脱离与进油管13的贴合,继而使得油会随着贴合块15与进油管13之间的间隙流出,然后使得油面上升,继而使得浮球17带着贴合块15上升,然后使得贴合块15与进油管13相贴合,从而关闭进油,通过第二弹簧14,可以使得在遇到颠
簸时,进油管13与贴合块15能够贴合,继而避免了油会通过贴合块15与进油管13之间的间隙窜出;
[0031]壳体1槽的内壁固定有第一支撑杆2,且第一支撑杆2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叶轮3,叶轮3的底部伸入第一支撑杆2的内部,且叶轮3的底部通过锥形齿轮组4与转杆5相连接,转杆5设置有两组,且两组转杆5均贯穿第一支撑杆2伸入到壳体1内,并且两组转杆5的外端均键连接有收卷轮6,收卷轮6上收卷有拉绳7,且拉绳7的另一端贯穿壳体1的内部与过滤网8相连接,过滤网8的外端伸入壳体1的滑槽,且过滤网8的外端贯穿限位杆9,限位杆9固定设置在壳体1的滑槽内,且限位杆9的上方嵌套有第二弹簧14,第二弹簧14的顶部与壳体1滑槽的顶部相固定设置,且第二弹簧14的底部与过滤网8上表面相连接;
[0032]参考图1至图4,当阻风门101打开时,空气从壳体1进入,然后使得空气流动会带动叶轮3进行旋转,并且风在经过过滤网8时,可以将风内细小的灰尘过滤掉,然后叶轮3旋转通过锥形齿轮组4带动转杆5进行旋转,从而使得转杆5带动收卷轮6进行旋转,然后使得收卷轮6通过拉绳7带动过滤网8进行上升,并且过滤网8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挤压第一弹簧10,使得第一弹簧10受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包括壳体(1)和阻风门(101),所述壳体(1)槽的底部转动设置有阻风门(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槽(11),后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前侧壁上,且储油槽(11)的后端贯穿有出油嘴(12),所述出油嘴(12)的后端伸入壳体(1)槽的内部,且储油槽(11)的前上方伸入连接有进油管(13),所述进油管(13)底部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弹簧(14),且两组第二弹簧(14)的底部分别固定在贴合块(15)上表面的两侧,所述贴合块(15)的上表面与进油管(13)的底部相贴合,且贴合块(15)的底部贯穿第二支撑杆(16)的中部,并且贴合块(15)与第二支撑杆(16)构成滑动连接,所述贴合块(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球(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腔结构防窜流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槽的内壁固定有第一支撑杆(2),且第一支撑杆(2)的中部转动连接有叶轮(3),所述叶轮(3)的底部伸入第一支撑杆(2)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莉蒋贤仕汪承锋
申请(专利权)人:福鼎市欧思特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