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345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5
本申请涉及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包括系统机柜、第一降温单元、风冷换热器、包括稳压液箱的第二降温单元和连通上述系统机柜与各单元,并输送冷媒液体的管道;所述管道自系统机柜连通至第一稳流罐,再从第一稳流罐通出,经过第一稳压器后分出第一支管连通至第一降温单元,并分出第二支管;该第二支管与自第一降温单元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再分出第三支管连通至风冷换热器,同时分出第四支管;该第四支管与自风冷换热器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共同连通至第二稳流罐;管道自第二稳流罐通出,经过第二稳压器后连通至第二降温单元,最后自第二降温单元通回系统机柜,完成液冷循环。本申请实现冷媒液体流动稳定,并利用工作模式多样实现能源有效回收。现能源有效回收。现能源有效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液冷降温
,尤其涉及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已有多种能使系统机柜进行循环液冷的设备系统,但往往在液冷循环管道设置上,会采取从系统机柜直接连通向换热机构的方式,以此方式进行循环液冷,经常会出现因冷媒液体压力和流速不稳定而导致的管道内冷媒液体不均匀、甚至断续流动的问题,由于系统内的降温效率与冷媒液体和系统柜机的接触面积和时间的比值呈正相关,故在断续流动的状态下,系统柜机内CPU与低温冷媒液体的接触时间严重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降温效率。
[0003]现有的循环液冷系统往往只具有单一模式的循环降温功能,对于无需过多换热机构进行降温的情况作出调整的能力较低,灵活度较低。
[0004]并且循环液冷系统中的热能浪费严重,尤其是低品位的热能,具有能量低且收集困难的特征,往往会被放弃收集,故存在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机柜、第一降温单元、风冷换热器、液箱、第二降温单元和管道,所述管道连通系统机柜、第一降温单元、风冷换热器、液箱和第二降温单元,并输送冷媒液体;所述液箱包括第一稳压器、第二稳压器和储存不同温度冷媒液体,并相互不发生热交换的第一稳流罐和第二稳流罐;所述管道自系统机柜连通至第一稳流罐,再从第一稳流罐通出,经过第一稳压器后分出第一支管连通至第一降温单元,并分出第二支管;该第二支管与自第一降温单元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再分出第三支管连通至风冷换热器,同时分出第四支管;该第四支管与自风冷换热器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共同连通至第二稳流罐;管道自第二稳流罐通出,经过第二稳压器后连通至第二降温单元,最后自第二降温单元通回系统机柜,完成液冷循环;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上设有开关,所述第四支管在与风冷换热器通出的管道连通前的管段上设有开关。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降温单元包括用于增大传热面积的第一换热板和用于降温的生活水管。
[0007]所述第一换热板包括用于传输冷媒液体的盘型管,所述生活水管包括输送低温生活用水至盘型管外吸热以及接收盘型管外吸热后的生活用水回到生活水管的支管。
[0008]还包括用于提升热能品位的热泵,且所述风冷换热器外设有收集并传输热空气的导热管,该导热管传输热空气至热泵,该热泵传输提升后的高品位热能至生活水管。
[0009]所述第二降温单元包括用于增大传热面积的第二换热板、用于降温的冷却塔以及循环控制冷却水的带泵环管。
[0010]所述第二换热板包括用于传输冷媒液体的盘型管,所述带泵环管控制冷却水在盘
型管外与冷却塔间循环。
[0011]有益效果:

冷媒液体流动稳定:通过将冷媒液体导入稳流罐,并经过稳压器输出的方式,使冷媒液体的流动稳定恒压,提升降温效率;

工作模式多样:通过对应的复杂管路和开关设计,使系统存在三种工作模式,即第一降温单元

风冷换热器

第二换热单元循环、第一降温单元

第二换热单元循环以及风冷换热器

第二换热单元循环,更好地对应不同环境和降温效果,提升工作效率,有效节能环保;

能源有效回收:首先通过生活用水对第一换热板进行有效降温的同时,生活用水得到加热,以此进行高品位能源回收;再通过风冷换热器外增设的导热管和热泵机构,将收集的低品位热空气内能经热泵提升为高品位能量后,导入生活用水管道进行加温,以进行低品位能源回收。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0013]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管路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液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申请有关的构成。
[0016]如图3所示,3液箱内错次设置以便于冷媒液体流入流出的6第一稳流罐和7第二稳流罐,分别用于稳定自1系统机柜流出的冷媒液体和自支管流出的降温后冷媒液体的流速;3液箱内在6第一稳流罐和7第二稳流罐出液口位置还设置有用于稳定液压的4第一稳压器和5第二稳压器。
[0017]三种工作模式的模拟工作循环如下:
[0018]循环一:在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计检测到非低温条件(气温≥10摄氏度)时,如图1和图2所示,在冷媒液体在1系统机柜内流动吸热,在吸收热量后流动至3液箱内的6第一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4第一稳压器稳定液压后,通过8第一支管流至12第一换热板处,通过12第一换热板内的盘管增加流程,在与13生活水管中生活用水充分换热后通过10第三支管流出,经过10第三支管上的16温度传感器,在符合低于45摄氏度的情况下,通过11第四支管回流至3液箱内的7第二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5第二稳压器稳定液压后,流动至14第二换热板处,通过14第二换热板内的盘管增加流程,在与带泵环管内经过冷却塔15冷却的冷却液体充分接触换热后,最终流回1系统机柜,完成循环2。
[0019]循环2:在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计检测到非低温条件(气温≥10摄氏度)时,如图1和图2所示,在冷媒液体在1系统机柜内流动吸热,在吸收热量后流动至3液箱内的6第一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4第一稳压器稳定液压后,通过8第一支管流至12第一换热板处,通过12第一换热板内的盘管增加流程,在与13生活水管中生活用水充分换热后通过10第三支管流出,经过10第三支管上的16温度传感器,在符合高于45摄氏度的情况下,需进行再次降温,冷媒液体继续通过10第三支管流至2风冷换热器进行风冷换热后,自2风冷换热器通出,经过11第四支管回流至3液箱内的7第二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5第二稳压器稳定液压后,流动至14第二换热板处,通过14第二换热板内的盘管增加流程,在与带
泵环管内经过冷却塔15冷却的冷却液体充分接触换热后,最终流回1系统机柜,完成循环2。
[0020]循环3:在测量环境温度的温度计检测到低温条件(气温<10摄氏度)时,如图1和图2所示,在冷媒液体在1系统机柜内流动吸热,在吸收热量后流动至3液箱内的6第一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4第一稳压器稳定液压后,流至2风冷换热器处进行风冷降温,通出后经过11第四支管回流至3液箱内的7第二稳流罐中进行储存和稳流,在经过5第二稳压器稳定液压后,流动至14第二换热板处,通过14第二换热板内的盘管增加流程,在与带泵环管内经过冷却塔15冷却的冷却液体充分接触换热后,最终流回1系统机柜,完成循环3。
[0021]以上述依据本申请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申请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申请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系统机柜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机柜(1)、第一降温单元、风冷换热器(2)、液箱(3)、第二降温单元和管道;所述管道连通系统机柜(1)、第一降温单元、风冷换热器(2)、液箱(3)和第二降温单元,并输送冷媒液体,所述液箱(3)包括第一稳压器(4)、第二稳压器(5)和储存不同温度冷媒液体,并相互不发生热交换的第一稳流罐(6)和第二稳流罐(7);所述管道自系统机柜(1)连通至第一稳流罐(6),再从第一稳流罐(6)通出,经过第一稳压器(4)后分出第一支管(8)连通至第一降温单元,并分出第二支管(9);该第二支管(9)与自第一降温单元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再分出第三支管(10)连通至风冷换热器(2),同时分出第四支管(11);该第四支管(11)与自风冷换热器(2)通出的管道连通后,共同连通至第二稳流罐(7);管道自第二稳流罐(7)通出,经过第二稳压器(5)后连通至第二降温单元,最后自第二降温单元通回系统机柜(1),完成液冷循环;所述第一支管(8)、第二支管(9)和第三支管(10)上设有开关,所述第四支管(11)在与风冷换热器(2)通出的管道连通前的管段上设有开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栋李林达王继鸿许海进李晓慧陈红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