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334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3
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不仅能够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而且可以可拆卸地连接患者所需的功能附件,使得患者能够在口面肌训练的同时进行正畸治疗,无需等待口面肌功能训练达标后再进行正畸治疗,缩短了患者整体的治疗周期,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接受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口腔正畸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口腔正畸治疗领域,有研究表明肌肉对口腔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有关键性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肌肉问题是造成口腔问题的病因,忽略肌肉问题可能会导致矫治难以奏效或者治疗后复发。
[0003]口面肌功能治疗(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herapy,简称OMT)是针对口面部肌肉及其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进行评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其机制是通过对口颌面部的神经

肌肉进行再教育,促进颅面部结构正常发育与口颌系统功能协调稳定,是一种着眼于病因的治疗方法。
[0004]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口腔前庭盾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破除口呼吸、咬唇、吮指等不良习惯,使咬唇习惯者无法将下唇放在上切牙舌侧,使吮指习惯者无法将手指放入口内,使口呼吸患者习惯闭口呼吸,从而消除不利的肌肉压力;还可以通过牵拉口腔前庭盾来对口面肌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口面肌的张力。
[0005]所以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临床医生通常会先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但由于“口面肌

牙齿

舌”系统相互影响,在分步矫治的方案中,其中一个步骤矫治到位后,进行下一个矫治步骤时,会对前一个矫治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需要再次进行上一个矫治步骤,例如,在口面肌功能训练完成后,进行牙齿正畸矫治时,口面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需要在牙齿正畸矫治结束后,需要对口面肌功能再次进行训练;又例如,牙齿正畸矫治结束,利用舌突等结构引导舌体至正确舌位后,如果舌头继续舔上颌前牙,会导致上颌前牙唇倾,此时需要在舌位引导后对上颌前牙再次进行正畸矫治,这样的反复矫治,不但存在整体矫治周期过长,还会造成患者的体验差,依从性低,影响整体矫治效果。
[0006]因此,如何在口面肌功能训练的周期内,同时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以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且不会影响到口面肌训练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且能够在口面肌训练的同时进行正畸治疗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所述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所述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所述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
[0010]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阻隔屏的
舌侧对应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固定部,所述功能附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0011]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承接上、下颌前牙区所有牙齿的平导板,所述平导板具有调整上下颌相对位置关系的引导槽。
[0012]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槽包括容纳前牙区上颌牙齿的上引导槽和容纳前牙区下颌牙齿的下引导槽;其中,所述上引导槽邻近所述阻隔屏设置,所述下引导槽远离所述阻隔屏设置,以引导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处于预定的目标位置。
[0013]作为优选,上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上表面向下颌方向凹陷形成,下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下表面向上颌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引导槽和所述下引导槽覆盖牙齿牙冠高度的1/5~1/3。
[0014]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包括平导本体和缓释部,所述缓释部至少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时的接触区域。
[0015]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本体具有比所述缓释部更大的刚度或硬度。
[0016]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本体为由金属、陶瓷或树脂制成的板状结构。
[0017]作为优选,所述缓释部为由软性硅胶、软性凝胶或高分子材料薄膜形成的覆盖层。
[0018]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引导舌位的舌突,所述舌突包括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的承载部和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舌侧表面的凸起,其中,所述承载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邻近上腭的一端。
[0019]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上表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平导板的一端邻近舌体一侧设置有引导舌位的凸起。
[0020]作为优选,所述舌栅包括固定杆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杆的沿龈颌方向设置的多个直杆,所述固定杆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两端设有所述连接部。
[0021]所述舌栅的形状大致呈正弦波状,所述舌栅整体沿龈颌方向设置。
[0022]作为优选,所述舌栅由金属丝弯折形成,所述金属丝的两端形成与所述阻隔屏舌侧设置的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
[0023]作为优选,所述舌栅整体弯曲设置,所述舌栅整体弯曲形态与牙弓弯曲形态一致,佩戴时,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舌侧粘膜不接触。
[0024]作为优选,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舌侧粘膜之间的间隙距离为1mm至1.5mm。
[0025]作为优选,所述舌栅的连接部为两个设置于所述舌栅两端的悬挂结构,所述固定部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左右两端的悬挂部,通过所述悬挂结构和所述悬挂部的配合将所述舌栅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0026]作为优选,所述悬挂结构为封闭的挂环或开口的挂钩。
[0027]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上设置有阻挡舌体通过的阻挡部。
[0028]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下表面或邻近舌体的侧表面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沿龈颌方向设置。
[0029]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朝上腭和/或由所述平导板的下表面朝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或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邻近舌体的侧
表面分别朝上腭和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
[0030]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平导板为一体结构。
[0031]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0032]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上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功能附件对应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阻隔屏与所述功能附件通过螺钉、所述连接孔以及固定孔进行可拆卸的连接。
[0033]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卡接,所述连接部为卡槽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块结构,或者所述连接部为卡块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槽结构。
[0034]作为优选,所述卡槽结构为T型槽,所述的卡块结构为与所述卡槽结构配合的T型块。
[0035]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邻近唇侧的面还设有牵拉部,用于牵拉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
[0036]作为优选,所述牵拉部与所述阻隔屏之间为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所述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所述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所述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阻隔屏的舌侧对应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固定部,所述功能附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承接上、下颌前牙区所有牙齿的平导板,所述平导板具有调整上下颌相对位置关系的引导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包括容纳前牙区上颌牙齿的上引导槽和容纳前牙区下颌牙齿的下引导槽;其中,所述上引导槽邻近所述阻隔屏设置,所述下引导槽远离所述阻隔屏设置,以引导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处于预定的目标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上表面向下颌方向凹陷形成,下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下表面向上颌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引导槽和所述下引导槽覆盖牙齿牙冠高度的1/5~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板包括平导本体和缓释部,所述缓释部至少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时的接触区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本体具有比所述缓释部更大的刚度或硬度。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本体为由金属、陶瓷或树脂制成的板状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部为由软性硅胶、软性凝胶或高分子材料薄膜形成的覆盖层。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引导舌位的舌突,所述舌突包括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的承载部和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舌侧表面的凸起,其中,所述承载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邻近上腭的一端。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板上表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平导板的一端邻近舌体一侧设置有引导舌位的凸起。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包括固定杆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杆的沿龈颌方向设置的多个直杆,所述固定杆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两端设有所述连接部。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的形状大致呈正弦波状,所述舌栅整体沿龈颌方向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由金属丝弯折形成,所述金属丝的两端形成与所述阻隔屏舌侧设置的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整体弯曲设
置,所述舌栅整体弯曲形态与牙弓弯曲形态一致,佩戴时,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舌侧粘膜不接触。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舌侧粘膜之间的间隙距离为1mm至1.5mm。17.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的连接部为两个设置于所述舌栅两端的悬挂结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磊姚峻峰
申请(专利权)人:正雅齿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