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270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冲渣沟后端的高压冲水管,冲渣沟的上方设置有红渣流道,所述冲渣沟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所述打水机构连通所述高压冲水管;所述打水机构包括有L管、直管和竖管,所述L管的一端连通直管,所述直管两端的下方连通有竖管,所述竖管的下端延伸至冲渣沟内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冲渣沟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并且打水机构的四个竖管底部一直延伸至冲渣沟内部的下方,与冲渣水同起同停,在冲渣过程中进行持续打水,由于竖管的出水口朝下,高压水流冲击冲渣沟内底部,使竖管排出的高压水由下而上涌出,从而防止熔融状态下的红渣接触冲渣沟内底部,进而防止返渣积渣现象发生。生。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高炉熔渣处理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炉渣是高炉冶炼生铁时排出的废渣,高炉渣经过加工处理后,可生产矿渣水泥,还可用于肥料、滤料、渣棉和铸石的生产,高炉熔渣一般通过红渣流道流进冲渣沟后,经过高压水淬成水渣;
[0003]淬渣过程中,熔渣与高压水交汇处极易出现返渣现象,造成下渣口积渣,如图1所述。现有的处理手段一般是在出现积渣的情况时人工远距离使用钢钎进行捅渣处理,人工捅渣易造成对操作人员的身体的灼烫伤害,返渣严重时,远距离捅渣无法确保有效,如无效,则须强制中断出铁,影响出铁的连续性,影响高炉生产的稳定顺行,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容易出现积渣,难以清理,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0005]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冲渣沟后端的高压冲水管,冲渣沟的上方设置有红渣流道,所述冲渣沟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所述打水机构连通所述高压冲水管;
[0006]所述打水机构包括有L管、直管和竖管,所述L管的一端连通直管,所述直管两端的下方连通有竖管,所述竖管的下端延伸至冲渣沟内部的下方。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两组所述打水机构的进水端连通在分水管的两端,所述分水管通过软管连通高压冲水管,所述软管上设置有阀门。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打水机构与冲渣沟通过滑动定位组件装配。
[000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动定位组件包括有第一支撑套环、第二支撑套环和锁定螺栓,所述第一支撑套环设置在冲渣沟的上口处,第二支撑套环设置在第一支撑套环后方,所述L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套环和第二支撑套环,所述锁定螺栓设置在第一支撑套环上。
[0010]进一步改进在于:一组所述直管以及与其连通的一组所述竖管构成可更换损耗件,且所述直管与L管的连接处通过法兰连通。
[00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套环和第二支撑套环底部通过焊接座与冲渣沟的焊接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在冲渣沟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并且打水机构的四个竖管底部一直延伸至冲渣沟内部的下方,与冲渣水同起同停,在冲渣过程中进行持续打水,由于竖管的出水口朝下,高压水流冲击冲渣沟内底部,使竖管排出的高压水由下而上涌出,从而防止熔融状态下的红渣接触冲渣沟内底部,进而防
止返渣积渣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现有技术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结构图。
[0016]其中:1、冲渣沟;2、高压冲水管;3、红渣流道;4、打水机构;5、L管;6、直管;7、竖管;8、分水管;9、软管;10、阀门;11、滑动定位组件;12、第一支撑套环;13、第二支撑套环;14、锁定螺栓;15、法兰;16、焊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8]根据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方案实现: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冲渣沟1后端的高压冲水管2,冲渣沟1的上方设置有红渣流道3,上述的结构为现有技术;高炉每生产1吨铁水约产生300kg~350kg的高炉熔渣,刚排出的高炉熔渣温度在1500℃左右,目前,在钢铁企业中高炉熔渣均用水冷却处理,经水淬处理后的成品渣用于水泥的基料,图1中就是传统冶炼生铁时,产生高炉熔渣的处理方式,即为高压水将高炉熔渣淬成颗粒状体积较小的水渣。
[0019]虽然从高压水管2排出的是高压水,来冲击红渣流道3中排出的高炉熔渣,但是冲渣沟1上端口日积月类下也会出现积渣,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就在冲渣沟1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4,打水机构4连通所述高压冲水管2,与高压冲水管2冲出的冲渣水同起同停,持续不断的给冲渣沟1内底部打水,打水机构4包括有L管5、直管6和竖管7,所述L管5的一端连通直管6,所述直管6两端的下方连通有竖管7,所述竖管7的下端延伸至冲渣沟1内部的下方。
[002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竖管7设置有两四个,并且出水口朝下,在高压水流冲击冲渣沟1内底部后,使竖管7排出的高压水由下而上涌出,因为竖管7排出的水流是一直向上的,所以根据力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避免熔融状态下的红渣(高炉熔渣)接触到冲渣沟1内底部,在给红渣足够的时间内进行冷却,最后配合高压水管2排出的冲渣水对其进行淬渣。
[0021]在本实施例中,竖管7的排水口无论是朝下还是朝上,水流都会向上流动,考虑到竖管7的排水口如果朝上的话,因为高度差的原因,有一定可能会造成竖管7的排水口进入熔渣,所以本申请人在此将其设计成排水口朝下的,竖管7设置有4个,可以适配冲渣沟1的宽度,使四个竖管7的喷水范围布满红渣(高炉熔渣)的落地点,因此可以进一步的防止熔渣在冲渣沟1的上端口处冷却形成积渣结渣。
[0022]两组所述打水机构4的进水端连通在分水管8的两端,所述分水管8通过软管9连通高压冲水管2,所述软管9上设置有阀门10,在本实施例中两组打水机构4因为都连通在分水管8的两端,所以水压流速都是一致的,因此从四个竖管7中排出的高压水也是一致的,这样可以保证四个竖管7排出的高压水的同步性。
[0023]所述打水机构4与冲渣沟1通过滑动定位组件11装配,所述滑动定位组件11包括有第一支撑套环12、第二支撑套环13和锁定螺栓14,所述第一支撑套环12设置在冲渣沟1的上
口处,第二支撑套环13设置在第一支撑套环12后方,所述L管5贯穿所述第一支撑套环12和第二支撑套环13,所述锁定螺栓14设置在第一支撑套环12上。
[0024]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红渣(高炉熔渣)的排量和流速不一定都是一成不变,所以红渣排出后在冲渣沟1上端口的落地点也会有所改变,如果打水机构4的竖管7作用点与红渣的落地点有所偏差,将会大大的的降低本装置的效果,所以本实施例中将打水机构4设计成了可以进行前后微调的结构,来根据红渣(高炉熔渣)的排量和流速来选择性的使其与落地点适配,因为打水机构4后方是软管9的,所以打水机构4在前后移动时,不会产生影响,并且为了对打水机构4进行固定,在第一支撑套环12上设置有锁定螺栓14,调整位置后,即可进行固定,最后进行工作,适应性较强。
[0025]一组所述直管6以及与其连通的一组所述竖管7构成可更换损耗件,且所述直管6与L管5的连接处通过法兰15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竖管7和直管6可以定时进行更换,通过法兰15进行拆装。
[0026]所述第一支撑套环12和第二支撑套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包括设置在冲渣沟(1)后端的高压冲水管(2),冲渣沟(1)的上方设置有红渣流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渣沟(1)的两侧设置有打水机构(4),所述打水机构(4)连通所述高压冲水管(2);所述打水机构(4)包括有L管(5)、直管(6)和竖管(7),所述L管(5)的一端连通直管(6),所述直管(6)两端的下方连通有竖管(7),所述竖管(7)的下端延伸至冲渣沟(1)内部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打水机构(4)的进水端连通在分水管(8)的两端,所述分水管(8)通过软管(9)连通高压冲水管(2),所述软管(9)上设置有阀门(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防下渣口积渣的打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机构(4)与冲渣沟(1)通过滑动定位组件(11)装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潘湘闽麦荣远谢小飞谭昆
申请(专利权)人: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