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2069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属于隧道领域,目的是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以及救援效率。左洞和右洞之间间隔布置有N处交通转换带;各处所述交通转换带均包括与左洞、平行导洞及右洞连通的联络通道一和联络通道二;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中,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左洞节段形成右线避让线路;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右洞节段形成左线避让线路;平行导洞与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形成左洞救援线路;平行导洞与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形成右洞救援线路。交通同行能力不受影响,且救援车辆可以通过救援路线快速到达事故位置。快速到达事故位置。快速到达事故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领域,具体的是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

技术介绍

[0002]长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公路隧道越来越多,这些隧道通常为双洞隧道,即隧道主洞包括相互独立的左洞和右洞,左洞和右洞的常规行车反向相反,常规状态下,左洞内的车辆沿着左洞同向行驶,右洞内的车辆沿着右洞同向行驶。然而,这些隧道在维修期间,交通通行能力大大降低。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目前采用在左洞和右洞之间设置有横通道进行连接,在其中一个隧道封闭后,车辆能够通过横通道转入另一隧道采用双向行驶的方式进行分流。但是,该结构具有以下弊端,当隧道中发生火灾等紧急安全事故,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左洞和右洞内均有车辆同行,而且简单的横通道内左洞与右洞内的车辆互换,横通道、左洞和右洞内的车道均被占用,救援车辆无法及时达到事故点进行救援,安全隐患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隧道制约救援速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以及救援效率。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包括左洞和右洞,在左洞和右洞之间设置有平行导洞;左洞和右洞内的车道至少为两车道;沿着左洞或右洞延伸方向,在左洞和右洞之间间隔布置有N处交通转换带,经N处交通转换带将隧道划分为N+1段;各处所述交通转换带均包括联络通道一和联络通道二,所述联络通道一一端与左洞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与右洞连通,所述联络通道二一端与左洞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与右洞连通;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中,由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以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左洞节段连通成右线避让线路;由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一以及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右洞节段连通形成左线避让线路;由平行导洞与远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连通形成通往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左洞节段的左洞救援线路;由平行导洞与近端交通转换带的联络通道二连通形成通往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之间的右洞节段的右洞救援线路。
[0005]进一步的,沿右洞的行车方向,所述联络通道一由右洞起,倾斜向前延伸至左洞;联络通道二由左洞起倾斜向前延伸至右洞。
[0006]进一步的,联络通道一与联络通道二的倾斜度相同。
[0007]进一步的,所述左洞和右洞沿其纵向,包括设置有交通转换带的转换段以及转换段之外的自然段;沿宽度方向,所述转换段的两侧沿自然段向外扩张形成扩宽区。
[0008]进一步的,所述扩宽区与联络通道一、扩宽区与联络通道二接头之外的部分设置景观带。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通过设置N处交通转换带将隧道均匀划分为N+1段,挡其中一段发生事故,可通过对应的左线避让
线路或者右线避让线路避让,其余段的交通同行能力不受影响。联络通道一和联络通道二均与平行导洞相连通,当隧道的左洞或右洞的某节段出现事故时,救援车辆可以通过平行导洞穿过相应的联络通道一或联络通道二快速到达事故位置,进行救援,救援更及时。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左洞1、转换段1A、自然段1B、扩宽区1C、左段一11、左段二12、左段三13、右洞2、右段一21、右段二22、右段三23、平行导洞3、交通转换带4、联络通道一4A、联络通道二4B、左线避让线路L1、右线避让线路R1、左洞救援线路L2、右洞救援线路R2。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下:
[0015]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左洞1和右洞2,在左洞1和右洞2之间设置有平行导洞3;沿着左洞1或右洞2延伸方向,在左洞1和右洞2之间间隔布置有N处交通转换带4,经N处交通转换带4将隧道划分为N+1段;各处所述交通转换带4 均包括联络通道一4A和联络通道二4B,所述联络通道一4A一端与左洞1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3与右洞2连通,所述联络通道二4B一端与左洞1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3与右洞2连通;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4中,由近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一4A、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以及联络通道一4A与联络通道二4B之间的左洞节段连通成右线避让线路R1;由近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一4A以及联络通道一4A与联络通道二4B之间的右洞节段连通形成左线避让线路L1。
[0016]本技术中,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4中,其中一处为近端交通转换带4,另外一处为远端交通转换带4,其是以右洞的常规行车方向为准,车辆先通过的为近端交通转换带4,车辆后通过的远端交通转换带4。
[0017]本技术公开的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通过设置N处交通转换带4将隧道均匀划分为N+1段,挡其中一段发生事故,可通过对应的左线避让线路L1或者右线避让线路R1避让,其余段的交通同行能力不受影响。
[0018]联络通道一4A穿过平行导洞3,是指联络通道一4A与平行导洞3相连通,联络通道一 4A与平行导洞3之前形成类十字路口;联络通道二4B穿过平行导洞3,是指联络通道二4B 与平行导洞3相连通,联络通道二4B与平行导洞3之前形成类十字路口。
[0019]联络通道一4A和联络通道二4B均与平行导洞3相连通,当隧道的左洞1或右洞2的某节段出现事故时,救援车辆可以通过平行导洞3穿过相应的联络通道一4A或联络通道二4B 快速到达事故位置,进行救援,救援更及时。
[0020]如附图1公开的实施例1:
[0021]附图1展示了两处交通转换带4,这两处交通转换带4将左洞1或右洞2分别划分成3 个自然段1B,左洞1的三个自然段1B分别为左段一11、左段二12和左段三13;右洞2的三个节段分别为右段一21、右段二22和右段三23;右洞2的常规行车方向为右段一21

右段二22

右段三23;左洞1的常规行车方向与右洞2相反,为左段三13

左段二12

左段一11。
[0022]当左洞1的左段二12发生火灾或者其它事故时,左洞1内来自左段三13的车辆,在远端交通转换带4处,转入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一4A,然后驶入右洞2的右段二22,沿着右洞2的最内侧车道与右洞2常规行车方向反向行驶,在近端交通转换带4处,转入近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最后驶入左洞1的左段一11,继续向前行驶,顺利避开发生火灾或者其它事故的左段二12,避免左段二12影响正常通行。而左段二12的火灾等事故需要救援时,救援车辆由平行导洞3相邻于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一端驶入,在平行导洞3与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交叉处驶入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然后驶入左洞1的左段二12,到达火灾点或其它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交通转换功能的隧道,包括左洞(1)和右洞(2),其特征在于:在左洞(1)和右洞(2)之间设置有平行导洞(3);左洞(1)和右洞(2)内的车道至少为两车道;沿着左洞(1)或右洞(2)延伸方向,在左洞(1)和右洞(2)之间间隔布置有N处交通转换带(4),经N处交通转换带(4)将隧道划分为N+1段;各处所述交通转换带(4)均包括联络通道一(4A)和联络通道二(4B),所述联络通道一(4A)一端与左洞(1)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3)与右洞(2)连通,所述联络通道二(4B)一端与左洞(1)连通,另一端穿过平行导洞(3)与右洞(2)连通;相邻两处交通转换带(4)中,由近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一(4A)、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以及两处交通转换带(4)之间的左洞节段连通成右线避让线路(R1);由近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一(4A)以及两处交通转换带(4)之间的右洞节段连通形成左线避让线路(L1);由平行导洞(3)与远端交通转换带(4)的联络通道二(4B)连通形成通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蔚艳庆林国进郑建国田尚志田志宇何佳王俊吴聪唐锐安俊吉聂亮朱旺李世琦朱豪伟周尚武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