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136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圆弧形底部的锅体,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杆贴合锅体底部转动,实现翻炒动作,搅拌杆上的斜铲面设计使其搅拌更加轻松、均匀,不会出现食物粘底无法搅拌起来的问题,而搅拌杆通过内部设置的弹簧和顶压柱结构使其便于拆卸,从而方便清洗锅体内部及搅拌杆,同时安装时直接插接便可卡扣到电机转轴和支撑轴之间,操作方便;锅体底部的电热丝外围包覆的反射罩能够将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反射到锅体上,提升了热量利用率。热量利用率。热量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


[0001]本技术涉及炒菜炊具
,具体为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而变的更加便捷,近年来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各种炒菜机器,以帮助人们摆脱简单重复的家务劳动,并且使人们不再经受油烟等不利的影响。但是,市场上现有的炒菜机大多数结构较为复杂,炒菜的翻炒搅拌装置结构各不相同,翻炒效果也不同,有的还无法拆卸,不便于后期的清理。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满足消费者需求,炒菜机还有很大的优化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外壳、锅盖,所述外壳内腔固定连接有锅体,所述锅盖位于所述锅体上方并盖合在所述外壳上,所述锅体底部固定连接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中包覆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贴合在所述锅体底部,通过反射罩可以使电热丝的热量都向上反射到锅体底部,充分利用热量,减少热量的损失,所述锅体底部为圆弧状且在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轴,另一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轴和所述通孔均与所述锅体底部圆弧面的圆心轴线重合,所述通孔对应的所述外壳中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转动穿过所述通孔且在端部插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整体呈U形,且在两侧边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卡扣连接头和转动连接头,所述卡扣连接头外侧端开设有方孔并对应卡扣插接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转动连接头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为阶梯孔,所述转动连接头内侧端固定连接有端帽,所述端帽内侧顶压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顶压在顶压柱上,所述顶压柱滑动卡扣安装在阶梯孔中,所述转动连接头外侧端转动插接在所述支撑轴上,通过支撑轴可以将顶压柱向里面顶压,从而使搅拌杆整体能够向支撑轴的一侧移动,而从电机的转轴上脱离,方便搅拌杆的拆装,所述顶压柱端部顶压在所述支撑轴端部,所述搅拌杆中部的横杆贴合在所述锅体内腔底面且其上开设有斜铲面,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杆在锅体中转动,从而可以对锅体底部的食物进行搅拌,斜铲面更加便于将食物从底部铲起,搅拌更加均匀。
[000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为双层结构从而使外壳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在外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手柄和右手柄,方便搬运,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左手柄的内腔中,所述外壳底部固定连接有绕线座,方便将炒菜机的电源线缠绕收纳起来,所述外壳内层壳体底部开设有锅体连接座;所述锅体底部两端固定连接有支腿,所述支腿上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对应插接在所述锅体连接座中并在下端通过螺帽拧紧固定,从而使锅体与外壳连接成一体。
[000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了圆弧形底部的锅体,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杆贴合锅体底部转动,实现翻炒动作,搅拌杆上的斜铲面设计使其搅拌更加轻松、均匀,不会出现食物粘底无法搅拌起来的问题,而搅拌杆通过内部设置的弹簧和顶压柱结构使其
便于拆卸,从而方便清洗锅体内部及搅拌杆,同时安装时直接插接便可卡扣到电机转轴和支撑轴之间,操作方便;锅体底部的电热丝外围包覆的反射罩能够将电热丝产生的热量反射到锅体上,提升了热量利用率;整个炒菜机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翻炒效果较好,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08]图3为本技术的锅体及外壳结构示意图;
[0009]图4为本技术的锅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5为本技术的搅拌杆局部结构剖视图。
[0011]图中:1外壳、101左手柄、102右手柄、103绕线座、104锅体连接座、2锅盖、3锅体、301支撑轴、302通孔、303支腿、304螺杆、4电热丝、5反射罩、6搅拌杆、601卡扣连接头、602转动连接头、603端帽、604弹簧、605顶压柱、606斜铲面、607方孔、7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1
[0013]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包括外壳1、锅盖2,所述外壳1为双层结构从而使外壳1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在外壳1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手柄101和右手柄102,所述外壳1底部固定连接有绕线座103,方便将炒菜机的电源线缠绕收纳起来,所述外壳1内层壳体底部开设有锅体连接座104;所述外壳1内腔固定连接有锅体3,所述锅盖2位于所述锅体3上方并盖合在所述外壳1上,所述锅体3底部固定连接有反射罩5,所述反射罩5中包覆有电热丝4,所述电热丝4贴合在所述锅体3底部,通过反射罩5可以使电热丝4的热量都向上反射到锅体3底部,充分利用热量,减少热量的损失,所述锅体3底部为圆弧状且在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轴301,另一侧壁上开设有通孔302,所述支撑轴301和所述通孔302均与所述锅体3底部圆弧面的圆心轴线重合,所述锅体3底部两端固定连接有支腿303,所述支腿303上固定连接有螺杆304,所述螺杆304对应插接在所述锅体连接座104中并在下端通过螺帽拧紧固定,从而使锅体3与外壳1连接成一体,所述通孔302对应的所述左手柄101的内腔中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转轴转动穿过所述通孔302且在端部插接有搅拌杆6,所述搅拌杆6整体呈U形,且在两侧边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卡扣连接头601和转动连接头602,所述卡扣连接头601外侧端开设有方孔607并对应卡扣插接在所述电机7的转轴上,所述转动连接头602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为阶梯孔,所述转动连接头602内侧端固定连接有端帽603,所述端帽603内侧顶压有弹簧604,所述弹簧604另一端顶压在顶压柱605上,所述顶压柱605滑动卡扣安装在阶梯孔中,所述转动连接头602外侧端转动插接在所述支撑轴301上,通过支撑轴301可以将顶压柱605向里面顶压,从而使搅拌杆6整体能够向支撑轴301的一侧移动,而从电机7的转轴上脱离,方便搅拌杆6的拆装,所述顶压柱605端部顶压在所述支撑轴301端部,所述搅拌杆6中部的横杆贴合在所述锅体3内腔底面且其上开设有斜铲面606,通过电机7驱动搅拌杆6在锅体3中转动,从而可以对锅体3底部的食物进行搅拌,斜铲面606更加便于将食物从底部铲起,搅拌更加均匀。
[001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电热丝4、电机7连接控制装置,需要烹饪的食物放置在锅体3中,电热丝4通电发热为锅体3加热,反射罩5可以使电热丝4的热量都向上反射到锅体3底部,充分利用热量,通过电机7带动搅拌杆6转动,通过斜铲面606对食物进行翻炒;使用完后,需要清理锅体3和搅拌杆6时,将搅拌杆6向支撑轴301端推压,通过支撑轴301可以将顶压柱605向里面顶压,从而使搅拌杆6整体能够向支撑轴301的一侧移动,而使卡扣连接头601从电机7的转轴上脱离,便可将搅拌杆6取下,需要装回时,先将转动连接头602插入支撑轴301,再使电机7的转轴插接到方孔607中即可,此时弹簧604作用下使顶压柱605回位,从而顶在支撑轴301上,弹簧604弹力作用下推动搅拌杆6整体向电机7的方向移动而卡扣在转轴上。将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动炒菜机,包括外壳(1)、锅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腔固定连接有锅体(3),所述锅盖(2)位于所述锅体(3)上方并盖合在所述外壳(1)上,所述锅体(3)底部固定连接有反射罩(5),所述反射罩(5)中包覆有电热丝(4),所述电热丝(4)贴合在所述锅体(3)底部,所述锅体(3)底部为圆弧状且在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轴(301),另一侧壁上开设有通孔(302),所述支撑轴(301)和所述通孔(302)均与所述锅体(3)底部圆弧面的圆心轴线重合,所述通孔(302)对应的所述外壳(1)中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的转轴转动穿过所述通孔(302)且在端部插接有搅拌杆(6),所述搅拌杆(6)整体呈U形,且在两侧边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卡扣连接头(601)和转动连接头(602),所述卡扣连接头(601)外侧端开设有方孔(607)并对应卡扣插接在所述电机(7)的转轴上,所述转动连接头(602)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为阶梯孔,所述转动连接头(602)内侧端固定连接有端帽(603),所述端帽(603)内侧顶压有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伟宏张学诚尹喜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贝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