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姚汀专利>正文

日光灯电子启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1049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日光灯电子启动器,其中二极管VD2、可控硅VS1串联,二极管VD2阳极连接在引出端F上,可控硅VS1阴极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成为本电路的灯管预热电路;其特征在于:电容C2、可控硅VS2串联,电容C2负极连接在引出端F上,可控硅VS2阳极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电阻R7、R8也串联,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引出端F上,电阻R8的一端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电阻R7和R8的接点与可控硅VS2控制极相连,可控硅VS2阴极与可控硅VS1阳极相连,构成的灯管启辉电路;电阻R6、二极管VD1与电容C1串联,电阻R6的一端连接在引出端F上,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VD1阳极相连,二极管VD1阴极与电容C1正极相连,电容C1负极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电容C1上的直流电压作为本电路的比较电压;电阻R1、R3串联,电阻R1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1正极上,电阻R3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1负极上,电阻R1和R3的接点与三极管VT1基极相连,电阻R2跨接在三极管VT1基极与三极管VT2集电极之间,电阻R4跨接在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1集电极之间,电阻R5跨接在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2集电极之间,三极管VT1集电极与三极管VT2基极相连,三极管VT2集电极与可控硅VS1控制极相连,三极管VT1、VT2发射极并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构成的电压比较电路。(*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日光灯启动器。电感式日光灯镇流器以价格低和使用寿命长,而被广泛使用。但与其配合工作的氖泡式启动器却存在有使用寿命短、启动时间长,且在低温低压下难以启动,而又影响日光灯的使用寿命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出现了若干种电子启动器。如《电子报》1996年3月24日第12月第七版《再谈日光灯低压快速启动》,中国专利95237262.2“荧光灯快速启动器”,中国专利95225259.7“电子启动器”,但这些启动器有的成本高、体积大,有的在性能上还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从而尚未被普遍推广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体积小的日光灯电子启动器。它可使日光灯在低温低压下迅速地启辉,并能延长日光灯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日光灯电子启动器,其外形尺寸与通常的氖泡式启动器相同。其电路由二极管VD2、可控硅VS1串接在两引出端之间,成为本电路灯管预热电路。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将电容C2、可控硅VS2串接在两引出端之间,与也串接在两引出端之间的电阻R7、R8,共同构成本电路的灯管启辉电路。电阻R6、二极管VD1与电容C1也串接在两引出端之间,电容C1上的直流电压作为本电路的比较电压。三极管VT1、VT2与相应的电阻,共同构成本电路的电压比较电路。本电路利用灯管在启辉前后,灯管两端电压的变化,而使电容C1上的电压也发生变化。以电容C1上的电压高低作为控制信号,通过电压比较电路来控制灯管预热电路的工作状态。在灯管预热电路导通期间,交流正半周电流流过灯管两端的灯丝和镇流器L对灯管预热。在接着的负半周且较高值时,灯管启辉电路导通,负半周电流经电容C2也流过灯丝和镇流器L。在接近负半周峰值时,电容C2饱和使流过灯丝和镇流器L的电流中断。在此瞬间,镇流器L产生了相当高的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迭加后作用于灯管两端。灯管经充分预热后,灯管两端的高电压即可点燃灯管。由于该电路采用了灯管启辉电路。这样镇流器L在交流负半周的瞬间电流加大,而且又在接近负半周峰值时,中断镇流器L中的电流,因而镇流器L所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接近最高值,并且与它串联的电源电压也接近峰值。从而使日光灯更加容易启辉。同时由于该电路采用了电压比较电路。这样在灯管弧光放电的瞬间和灯管启辉以后,灯管预热电路稳定在关断状态。从而提高了本电路工作的可靠性。由于该电路启动迅速、可靠。从而又延长了日光灯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是本技术日光灯电子启动器与日光灯联接的电原理图,其中虚线框内是本技术日光灯电子启动器线路图。附图虚线框内所描述的日光灯电子启动器电路包括有两个引出端F、E,分别与灯管两端的灯丝相连。该电路还包括有一个由二极管VD2、可控硅VS1串联,二极管VD2阳极连接在引出端F上,可控硅VS1阴极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组成的用来对灯管预热的灯管预热电路。本电路有一个由电容C2、可控硅VS2串联,电阻R7、R8也串联,电容C2负极和电阻R7的一端并接在引出端F上,可控硅VS2阳极和电阻R8的一端并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电阻R7和R8和接点与可控硅VS2控制极相连,可控硅VS2阴极与可控硅VS1阳极相连,构成了可在灯管两端产生高电压的灯管启辉电路。本电路还有一个由电阻R6、二极管VD1和电容C1组成的,串接在两引出端之间,用来向电路提供比较电压的降压、整流电路。电阻R6的一端连接在引出端F上,电阻R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VD1阳极相连,二极管VD1阴极与电容C1正极相连,电容C1负极连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电容C1上的直流电压作为本电路的比较电压。本电路还有一个用采控制灯管预热电路工作状态的电压比较电路。是由电阻R1、R3串联,电阻R1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1正极上,电阻R3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1负极上,电阻R1和R3的接点与三极管VT1基极相连,电阻R2跨接在三极管VT1基极与三极管VT2集电极之间,电阻R4跨接在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1集电极之间,电阻R5跨接在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2集电极之间,三极管VT1集电极与三极管VT2基极相连,三极管VT2集电极与可控硅VS1控制极相连,三极管VT1、VT2发射极并接在另一引出端E上,构成了本电路的电压比较电路。该电路是这样工作的刚接通市电时,灯管两端的电压接近于电网电压。交流电源经电阻R6降压,二极管VD1整流在交流正半周对电容C1充电。由于电容C1上的电压不能变和电阻R2、R3的分压作用,而使电压比较电路起先处于三极管VT1截止,三极管VT2导通状态。此时,可控硅VS1截止。电容C1继续充电,电容C1上的比较电压经电阻R1、R2和R3分压,由三极管VT1基极输入,随着电容C1上的比较电压升高,而使三极管VT1基极电位高于其导通电压,电压比较电路翻转为三极管VT1导通,三极管VT2截止状态。可控硅VS1被触发导通。由于可控硅VS1控制极与阴极间的压降大于三极管VT2的饱和压降,其压降差经电阻R2反馈至三极管VT1基极,使三极管VT1基极电位升高。也就是实现了正反馈,从而使电压比较电路状态的翻转是迅速地进行的。此时,灯管预热电路导通,灯管两端的正向压降低于2V,电容C1充电中断。电容C1上的比较电压开始下降,由于实现了正反馈,电压比较电路稳定在三极管VT1导通,三极管VT2截止状态。其延时时间可通过改变正反馈电阻R2的阻值而改变。在灯管预热电路导通期间,由于可控硅VS1起整流作用,交流正半周电流流过灯管两端的灯丝和镇流器L对灯管预热。同时电容C2贮存的电荷也经可控硅VS1放电。(在对电容C1充电的过程中,可控硅VS2曾经导通,电容C2已充电饱和。)由于电阻R7、R8的分压,使可控硅VS2在接着的负半周且较高值时,被触发导通。负半周电流经电容C2也流过灯丝和镇流器L,这时先起到预热灯管的作用。在接近负半周峰值时,电容C2饱和使流过灯丝和镇流器L的电流中断。这样镇流器L在交流负半周中的瞬间电流加大,而且又在接近峰值电压时,中断电流。因而使镇流器L产生了相当高的(接近最高值)自感电动势与电源电压(接近峰值电压)迭加,在灯管两端形成高电压。在灯管预热电路导通期间,此过程反复进行使灯管充分预热,并在灯管两端产生高电压。随着电容C1上的比较电压继续下降,而使三极管VT1基极电位低于其导通电压,电压比较电路又迅速地翻转为三极管VT1截止,三极管VT2导通状态。可控硅VS1关断。此时,加在灯管两端的高电压即可点燃灯管。在灯管弧光放电的瞬间,由于电容C1上的电压又不能突变,而使电压比较电路稳定在三极管VT2导通状态。日光灯启辉后,灯管两端的电压下降,不足以使电压比较电路的状态翻转,电压比较电路稳定在三极管VT2导通状态,而使可控硅VS1关断,日光灯正常工作。此时,日光灯若未启辉,(这种情况一般在低温低压时产生)电流又对电容C1充电,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日光灯启辉。在该电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控硅VS1、VS2选用600V1A的单向可控硅,二极管VD1,VD2选用1000V1A的硅整流二极管,三极管VT1、VT2选用NPN小功率硅管如CS9014,电容C1、C2分别为160V1uF、400V0.47uF的电解电容器,电阻R1、R2、R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汀
申请(专利权)人:姚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