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06232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包括测试车辆、设置在测试车辆顶部的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设置在测试车辆尾部的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置于测试车辆内部的分析单元;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包括传感器、与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采样管、与传感器的出气口相连接微型气泵以及与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排气管;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与分析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微型气泵直接设置在测试车辆顶部或尾部,与传感器直接连接,缩短了传感器与微型气泵之间硬质的采样管的间距,便于对车辆改装。便于对车辆改装。便于对车辆改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监测
,具体涉及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道路扬尘是指道路积尘在一定的动力条件(风力、机动车碾压、人群活动等)的作用下进入环境空气中形成的扬尘。从道路扬尘成分研究可知,城市污染最严重,道路尘、建筑尘和机动车尾气尘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点。道路积尘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细颗粒物的中药来源,是城市的一大公害。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14894715U,专利名称为一种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快速走航检测系统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测试车辆、设置在测试车辆上的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显示单元,通过第一传感器,实时获取城市中的PM10或PM2.5,利用第二传感器获取路面的PM10或PM2.5,通过相应计算得出城市道路路面积尘数值,直观呈现城市中街道的污染程度,达到重点区域重点治理的目的。
[0004]但是,该专利将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分别置于测试车辆的顶部与测试车辆的尾部,将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置于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由于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均通过采样管分别与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相连接,但采样管是硬质管,需要在测试车辆上进行钻孔,使硬质管顺利与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进行连接,使得测试车辆改装麻烦,且采样管过长,造成检测速度慢;另外第一传感器的采样管管路过长,需要使用大功率气泵,而大功率气泵产生的噪音影响驾驶者的舒适性,且造成的能耗更大,影响移动电源的使用时长。
[0005]因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将第一气泵与第二气泵分别安装在车顶和车尾,直接与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进行连接,不需要将硬质采样管延伸进入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不需要对后备箱进行钻孔等处理,便于对车辆进行改装,且检测速度快;同时气泵的功率降低了,提高了驾驶者的舒适性,延长了移动电源的使用时长,从而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车辆改装麻烦,检测速度慢,影响驾驶者舒适性以及移动电源使用时长短的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包括测试车辆、设置在测试车辆顶部的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设置在测试车辆尾部的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置于测试车辆内部的分析单元;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包括传感器、与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采样管、与传感器的出气口相连接微型气泵以及与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排气管;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与分析单元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包括位于车顶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第一采样管、与第一传感器的出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微型气泵以及与第一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所述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包括位于测试车辆轮胎后方或车尾处的第二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第二采样管、与第二传感器出气口相连接且位于测试车辆轮胎后方或车尾处的第二微型气泵以及与第二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所述分析单元位于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
[0009]上文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所采集的样本不同。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用于监测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用于监测车辆行驶程中激发的道路扬尘数据。
[0010]可选地,位于测试车辆后备箱中的分析单元包括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微型气泵和第二微型气泵相连接的数据采集板,与数据采集板相连接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用于将220伏电源转换为24伏电源的24伏电源适配器;所述物联网设备与外部的显示单元相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微型气泵与第二微型气泵通过电源线与24伏电源适配器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通过R485数据线与数据采集板上的接线端子相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主板上通过R485数据线连接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物联网设备均通过电源线与220伏移动电源相连接,且该定位装置位于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
[0013]可选地,所述24伏电源适配器的电压输出端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微型气泵、第二微型气泵、数据采集板相连接为其提供工作电压。
[0014]可选地,数据采集主板、物联网设备、定位装置、24伏电源适配器与220伏移动电源均设置在一个分析箱中,该分析箱内分为三层,且置于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本技术通过将分析箱设置成三层,相比于平铺设置减少了对测试车辆后备箱的占用面积,使得测试车辆后备箱可以放置其他物品。
[0015]可选地,所述220伏移动电源置于分析箱的底层;所述物联网设备、定位装置和24伏电源适配器置于分析箱的中间层;所述数据采集主板置于分析箱的顶层;本技术通过将220伏移动电源设置在分析箱的底层,使得220伏移动电源可以进行平铺,增加220伏移动电源的体积,增加220伏移动电源的储电量,从而增加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等续航能力。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该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通过将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分别设置在测试车辆的顶部和尾部,即将微型气泵直接设置在测试车辆顶部或尾部,与传感器进行连接,不仅缩短了传感器与微型气泵之间硬质的采样管的间距,使得测试车辆进行加装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时不需要进行钻孔,从而便于对车辆改装;
[0018]另外,缩短传感器与微型气泵之间硬质的采样管的间距,还可以降低所使用的微型气泵的额定功率,延长移动电源的使用时长,提高检测速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城市道路积尘负荷快速走航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城市道路积尘负荷快速走航检测系统的结构图。图中标识:1、测试车辆;2、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21、第一传感器;22、第一采样管;23、第一微型气泵;24、第一排气管;3、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31、第二传感器;32、第二采样管;33、第二微型气泵;34、第二排气管;4、分析单元;41、数据采集板;42、物联网设备;43、24伏电源适配器;44、空气开关;6、定位装置;7、分析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但是本实用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包括测试车辆、设置在测试车辆顶部的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设置在测试车辆尾部的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置于测试车辆内部的分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包括传感器、与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采样管、与传感器的出气口相连接的微型气泵以及与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排气管;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和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均与分析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包括位于车顶的第一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第一采样管、与第一传感器的出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微型气泵以及与第一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第一排气管;所述车底颗粒物浓度测量单元包括位于测试车辆轮胎后方或车尾处的第二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采样口相连接的第二采样管、与第二传感器出气口相连接且位于测试车辆轮胎后方或车尾处的第二微型气泵以及与第二微型气泵排气口相连接的第二排气管;所述分析单元位于测试车辆的后备箱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局优化的车载式城市道路积尘负荷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测试车辆后备箱中的分析单元包括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微型气泵和第二微型气泵相连接的数据采集板,与数据采集板相连接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用于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珺悦吕小龙唐烨锋张孝坤庞星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