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45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包括人行道、下沉式绿化带、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所述人行道自上到下分别设有砖体层、透水隔离布、第一垫层、第一基层,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自上到下分别设有蓄水层、土壤层、第二垫层、第一隔层、第二基层,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溢流井,溢流井的下方设有沉淀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进入到市政排水系统前设有两级存水系统,且对进入到市政排水系统内的水进行初级沉淀,降低了水的含沙量;砖体的纵向溢流槽、横向溢流槽、通道、缓存槽设计,能够在人行道内泥土受压不平衡时,进行缓冲,避免泥土流失,造成的砖体不平整、翘起等问题,保证行人安全。保证行人安全。保证行人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工程施工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一般是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其中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大部分是沥青路面,人行道是透水性强的砖铺路面,遇到降雨时,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上的雨水通常是通过路面径流,按照路面的坡度状况汇流至街沟或者雨水口流入连接管,由连接管经排水管排放至附近的江河湖海等水体中,人行道上的水经砖缝向下渗透,吸收一部分雨水,但是目前的砖均为普通砖,其铺设方式一般流程为:素土夯实、排水铺设、垫层铺设、地砖铺设、添加灰砂进行压实,其排水管一般是直接联通下水管,排向市政,当有快速强降雨时,给市政排水网造成压力,当水压过大时,会造成下水井盖被顶起,人行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上积水严重,造成严重后果,且雨后人行道上砖下滞水层会导致素土层、垫层湿软,且行人路过施加压力后,水层以及细小的垫层会从砖缝中挤出,随着路面水流失,长期下俩会造成砖层活动、翘起,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所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包括人行道、下沉式绿化带、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所述人行道自上到下分别设有砖体层、透水隔离布、第一垫层、第一基层,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自上到下分别设有蓄水层、土壤层、第二垫层、第一隔层、第二基层,所述第一垫层、第二垫层内铺设有穿孔集水管,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溢流井,溢流井的下方设有沉淀池,避免受到车辆等压力的破坏,沉淀池位于下沉式绿化带的第二基层内,所述穿孔集水管与溢流井侧壁相连通,沉淀池的上部与穿孔排水管相连通。
[0005]具体地,所述砖体的底部开设有多条纵向溢流槽、多条横向溢流槽,所述纵向溢流槽与横向溢流槽相互交叉联通,纵向溢流槽、横向溢流槽通过通道与缓存槽相连通。
[0006]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与人行道之间、下沉式绿化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均设有路缘石,路缘石的底部低于砖体的底部。
[0007]具体地,所述路缘石上边缘开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井顶部设有溢流篦子,溢流井顶部低于溢流口的最低边缘。
[0008]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进入到市政排水系统前设有两级存水系统,且对进入到市政排水系统内的水进行初级沉淀,降低了水的含沙量;砖体的纵向溢流槽、横向溢流槽、通道、缓存槽设计,能够在人行道内泥土受压不平衡时,进行缓冲,避免泥土流失,造成的砖体不平整、翘起等问题,保证行人安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的砖层横截面示意图。
[0011]图3为本技术的砖体的底部结果示意图。
[0012]图4为本技术的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人行道,101砖体,1011纵向溢流槽,1012横向溢流槽, 1013通道,1014缓存槽,102透水隔离布,103第一垫层,104第一基层,2下沉式绿化带,201蓄水层,202土壤层,203碎石层,204 第一隔层,205第二垫层,3非机动车道,301磨耗层,302上面层, 303下面层,304第二隔层,305第三垫层,306第三基层,4穿孔集水管,5溢流井,501溢流篦子,6沉淀池,7穿孔排水管,8路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14]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如图1

图3所示的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包括人行道1、下沉式绿化带2、非机动车道3、机动车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2设在人行道1与非机动车车道3之间,所述人行道1自上到下分别设有砖体 101层、透水隔离布102、第一垫层103、第一基层104,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自上到下分别设有蓄水层201、土壤层102、第二垫层203、第一隔层204、第二基层205,所述第一垫层103、第二垫层203内铺设有穿孔集水管4,所述下沉式绿化带2内设有溢流井5,溢流井 5的下方设有沉淀池6,避免受到车辆等压力的破坏,沉淀池6位于下沉式绿化带2的第二基层内,所述穿孔集水管4与溢流井5侧壁相连通,沉淀池6的上部与穿孔排水管7相连通,并进行沉淀,将人行道、下沉式绿化带2以及非机动车道3、机动车道中渗入的水导入溢流井5中,用于降低垫层中的含水量,沉淀池6用于收集雨水,并沉淀,经过沉淀池6沉淀后,将多余的水,经过穿孔排水管7与市政排水管路相连通,排入到市政排水管中。
[0016]具体地,所述砖体的底部开设有多条纵向溢流槽1011、多条横向溢流槽1012,所述纵向溢流槽1011与横向溢流槽1012相互交叉联通,纵向溢流槽1011、横向溢流槽1012通过通道1013与缓存槽 1014相连通,其作用为,当雨水渗透在第一垫层内时,受热力影响垫层膨胀,或者当行人走过,或者重物压过时,在压力差作用下,雨水能够自流到纵向溢流槽1011、横向溢流槽1012内,并通过通道1013 进入到缓冲槽1014内,进行缓冲,避免泥土流失,造成的砖体不平整、翘起等问题,保证行人安全。
[0017]具体地,所述第一垫层103、第二垫层203、第三垫层305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已经熟化的石灰颗粒、碎石、土等,石灰颗粒的直径一般不可超过5毫米,而土颗粒也不要太大,垫层的铺设厚度一般在10 公分左右。
[0018]具体地,所述非机动车道3与机动车道结构相同,自上到下分别设有磨耗层301、上面层302、下面层303、第二隔层304、第三垫层 305、第三基层306,第三垫层306内也铺设有穿孔集水管4,在图中未画出机动车道。
[0019]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2与人行道1之间、下沉式绿化带2 与非机动车道3之间均设有路缘石8,路缘石8的底部低于砖体101 的底部,用于阻挡砖体101层下方的水分携带泥土在压力作用下进入下沉式绿化带2内,避免人行道1下方的泥土流失。
[0020]具体地,所述路缘石8上边缘开设有溢流口801,所述溢流井5 顶部设有溢流篦子
501,溢流井5顶部低于溢流口801的最低边缘,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的水通过溢流口进入到下沉式绿化带2中,下沉式绿化带2作为初级存水系统,然后溢流到溢流井5中,进入沉淀池6,沉淀池6作为二级存水系统,当两级均满时,才进入到市政排水管内,降低对市政排水管的压力。
[0021]本技术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技术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2]本技术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透水路面,包括人行道、下沉式绿化带、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自上到下分别设有砖体层、透水隔离布、第一垫层、第一基层,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自上到下分别设有蓄水层、土壤层、第二垫层、第一隔层、第二基层,所述第一垫层、第二垫层内铺设有穿孔集水管,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溢流井,溢流井的下方设有沉淀池,沉淀池位于下沉式绿化带的第二基层内,所述穿孔集水管与溢流井侧壁相连通,沉淀池的上部与穿孔排水管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睿王欢刘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睿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