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接防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0143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2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接防护电路,包括高边驱动电路和防反接电路,高边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第二充放控制电路,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防反接电路和第二防反接电路;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第二充放控制电路相互连接,第一充放控制电路与第一防反接电路连接,第二充放控制电路与第二防反接电路连接。本申请能够避免出现因充电设备反接接入导致电池过放以及充电设备损坏的问题。充电设备损坏的问题。充电设备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接防护电路


[0001]本申请涉及锂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反接防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0003]一般在有锂电池应用的场合,往往需要有电池反接防护功能,其中,反接防护功能常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实现;在需要大电流的场合时会采用MOS管(降低损耗)控制达到反接防护目的。但是在高边驱动电路中,由于其结构设计较为复杂,若再加上锂电池数量较多,单一的二极管或MOS管难以实现对大量锂电池进行维护,并且容易导致串联组成的锂电池组过放的机率增大同时导致充电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接防护电路,能够在充电设备反接后,利用相互配合的防反接电路控制高边驱动电路中的充放控制电路保持关闭,避免出现因充电设备的反接接入导致电池过放以及充电设备损坏的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接防护电路,包括高边驱动电路和防反接电路,所述高边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第二充放控制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防反接电路和第二防反接电路;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防反接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防反接电路连接。
[000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通过背靠背的方式相互连接。
[0007]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包括电池放电模块和第一驱动控制模块,所述电池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防反接电路连接。
[000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放电模块包括PMOS管Q1、电阻R1、电阻R2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
[0009]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电池正极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电阻R1一端与PMOS管Q1的栅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PMOS管Q1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1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的其中另一正极与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
[0010]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包括NMOS管Q3、电阻R5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
[0011]所述NMOS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池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NMOS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Q3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的其中一正极与NMOS管Q3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的其中另一正极与NMOS管Q3的源极连接。
[0012]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包括电池充电模块和第二驱动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防反接电路连接。
[001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充电模块包括PMOS管Q2、电阻R3、电阻R4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
[0014]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4与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电阻R3一端与P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PMOS管Q2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2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的其中另一正极与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
[0015]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包括NMOS管Q4、电阻R6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
[0016]所述NMOS管Q4的漏极与所述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管Q4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N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Q4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的其中一正极与NMOS管Q4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的其中另一正极与NMOS管Q4的源极连接。
[0017]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包括PMOS管Q1,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包括PMOS管Q2,其中,所述PMOS管Q1和/或所述PMOS管Q2包括2个或3个相同型号且并联连接的PMOS管。
[0018]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防反接模块和第二防反接模块,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防反接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防反接模块与所述第二防反接模块连接。
[0019]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反接模块包括PMOS管Q5、电阻R7、电阻R8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5,
[0020]所述P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MOS管Q5的源极通过所述电阻R7接地,所述PMOS管Q5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8接地,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5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5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5的其中另一正极接地。
[0021]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反接模块包括NMOS管Q6、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
[0022]所述NMOS管Q6的漏极与所述第一防反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管Q6的漏极通过所述电阻R9和电阻R10接地,所述NMOS管Q6的漏极还通过电阻R11和二极管D8接地,所述NMOS管Q6的源极与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所述NMOS管Q6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Q6的栅极通过电阻R12与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NMOS管Q6的栅极通过电阻R13和二极管D6接地。
[0023]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三防反接模块和第四防反接模块;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防反接模块连接,所述第三防反接模块与所述第四防反接模块连接。
[0024]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防反接模块包括PMOS管Q7、电阻R14、电阻R15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9;
[0025]所述PMOS管Q7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PMOS管Q7的源极通过所述电阻R14接地,所述PMOS管Q7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15接地,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9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7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9的其中另一正极接地。
[0026]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高边驱动电路和防反接电路,所述高边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第二充放控制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第一防反接电路和第二防反接电路;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防反接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防反接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和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通过背靠背的方式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放控制电路包括电池放电模块和第一驱动控制模块,所述电池放电模块与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防反接电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放电模块包括PMOS管Q1、电阻R1、电阻R2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电池正极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电阻R1一端与PMOS管Q1的栅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PMOS管Q1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1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1的其中另一正极与第一驱动控制模块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控制模块包括NMOS管Q3、电阻R5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所述NMOS管Q3的漏极与所述电池放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NMOS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Q3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的其中一正极与NMOS管Q3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3的其中另一正极与NMOS管Q3的源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放控制电路包括电池充电模块和第二驱动控制模块;所述电池充电模块与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防反接电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模块包括PMOS管Q2、电阻R3、电阻R4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电池组正极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4与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电阻R3一端与P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PMOS管Q2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的其中一正极与PMOS管Q2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2的其中另一正极与第二驱动控制模块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控制模块包括NMOS管Q4、电阻R6和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所述NMOS管Q4的漏极与所述电池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NMOS管Q4的源极接地,所述电阻R6的一端与所述N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Q4的源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的其中一正极与NMOS管Q4的栅极连接,反向串联的二极管D4的其中另一正极与NMOS管Q4的源极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接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放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建施璐李番军尹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