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外壳、电池模组和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包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外壳、电池模组和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电池热管理初始时期电池的底部温度和电池的顶部温度始终保持温度差,尤其是大圆柱电池、大方形和大软包,电池高度尺寸越高,温度差越大,电池底部和顶部温差的大,导致电池衰减程度存在差异化,甚至鼓包等不良现象。
[0003]相关技术中,电池模组的液冷板一般仅对电芯底部进行散热,即液冷板平铺于模组的下底面,电芯产生的热量由上至下传递至冷板,这种形式的冷板只能从底面对电芯进行散热,特别是电芯Z向高度较高的情况下,电芯顶部的热量比较难传递到底部,造成动力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下降,热阻升高,对电芯电性能不利,并且影响整车水冷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在其底板设有第一冷却流道,侧板设有与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二冷却流道,可与电芯的周侧面直接接触进行热传导,将电芯顶部热量传递至底部。
[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外壳(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所述底板(10)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11);至少两个侧板(12),至少两个所述侧板(12)连接在所述底板(10)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且沿着第二方向设置,所述底板(10)和至少两个所述侧板(1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侧板(1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13),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3)和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连通,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14)、第二板体(15)和流道主体(16),所述第一板体(14)和所述第二板体(15)设置于所述流道主体(16)的相对两侧且密封所述流道主体(16)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板体(14)、所述第二板体(15)和所述流道主体(16)均为U形且构成所述底板(10)和至少两个所述侧板(12),所述第一板体(14)、所述第二板体(15)和所述流道主体(16)之间构造有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主体(16)包括:边框(17)和多个导流柱(18),多个所述导流柱(18)设置于所述边框(17)内侧且朝向边框(17)内侧延伸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柱(18)之间形成有导流槽(19),所述第一板体(14)和所述第二板体(15)密封所述导流槽(19)以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主体(16)在所述侧板(12)和所述底板(10)的连接处设置有折弯柱(20),所述折弯柱(20)的宽度大于所述导流柱(18)的宽度。5.根据...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