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8967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佛像支架包括佛座和竖直的佛背光,佛背光的下端与佛座后端固定连接,佛像固定于佛座上且背靠佛背光;还包括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包括水平支撑桁架和竖直支撑桁架;佛座底部固定有若干水平支撑桁架,佛背光背面上固定有若干竖直支撑桁架;水平支撑桁架的长度小于佛座的长度,竖直支撑桁架的高度低于佛背光的高度;支撑桁架包括两个平行的长杆和若干连接于两长杆之间的短杆;支撑桁架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U形的抽拉杆,抽拉杆与支撑桁架长度方向平行,抽拉杆的两个头端分别插接于两长杆中;水平支撑桁架的抽拉杆回缩后,隐藏于佛座底部;竖直支撑桁架的抽拉杆回缩后,隐藏于佛背光背后。背光背后。背光背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文物保护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莫高窟千像塔出土的文物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结晶,凝聚着中国千年历史的时代密码,它与敦煌石窟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随着出土时间的推移,千像塔出土文物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现存于莫高窟第450窟内的塑像,受自然因素的不断侵蚀,产生了多种病害,不利于彩塑的长期保存。本次保护项目涉及的文物主要为莫高窟450窟搬迁的 141 件千像塔彩塑及彩塑残块,这些彩塑在千像塔出土文物中保存较好。其中高度超过100cm的彩塑共有16身,介于50

100cm高的彩塑共有27身,20

50cm 的彩塑45身,小于20cm的小型彩塑及残块53件。彩塑的年代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以及清。由于千像塔出土塑像为可移动文物,为了降低对文物的损伤,所以在塑像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塑像本体,但目前缺乏相应的搬运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用于安全可靠的转运可移动文物,防止对文物造成损伤。
[0004]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佛像支架包括佛座和竖直的佛背光,佛背光的下端与佛座后端固定连接,佛像固定于佛座上且背靠佛背光;还包括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包括水平支撑桁架和竖直支撑桁架;佛座底部固定有若干水平支撑桁架,佛背光背面上固定有若干竖直支撑桁架;水平支撑桁架的长度小于佛座的长度,竖直支撑桁架的高度低于佛背光的高度;
[0006]支撑桁架包括两个平行的长杆和若干连接于两长杆之间的短杆,各短杆相互平行;支撑桁架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U形的抽拉杆,抽拉杆与支撑桁架长度方向平行,抽拉杆的两个头端分别插接于两长杆中;水平支撑桁架的抽拉杆回缩后,隐藏于佛座底部;竖直支撑桁架的抽拉杆回缩后,隐藏于佛背光背后。
[0007]进一步地,佛座底部开设有与水平支撑桁架适配的矩形槽,矩形槽贯穿佛座底部左右两端,水平支撑桁架嵌设于矩形槽内,矩形槽的深度不小于水平支撑桁架的厚度;佛背光背面开设有与竖直支撑桁架适配的矩形槽,矩形槽贯穿佛背光背面左右两端,竖直支撑桁架嵌设于矩形槽内,矩形槽的深度不小于竖直支撑桁架的厚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佛座底部固定有两个水平支撑桁架,佛座底部对应设有两道矩形槽;佛背光背面固定有两个竖直支撑桁架,佛背光背面对应设有两道矩形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佛座和佛背光均为木制结构,支撑桁架为钢制结构,支撑桁架的短
杆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木螺丝;支撑桁架通过木螺丝与佛座及佛背光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桁架的长杆和短杆均为方钢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桁架上连接有用于限制抽拉杆伸缩长度的限位螺钉。
[0012]进一步地,所述佛背光左右两端的中部与佛座左右两侧之间连接有加强板。
[0013]本技术的支撑桁架隐藏于佛座和佛背光中,在转运结束后,可将抽拉杆缩回,无需拆卸支撑桁架,不影响塑像正常的展出等活动;需要临时搬运时,可将抽拉杆抽出进行搬运工作;该支撑桁架可长期设于塑像上使用,避免搬运过程中直接接触塑像像,防止对塑像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后视图;
[0016]图3是图1的仰视图;
[0017]图4是图1的轴测图;
[0018]图5是本技术支撑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技术抽拉杆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7是本技术抽拉杆限位装置的示意图;
[0021]图中:1

佛座;2

佛背光;3

矩形槽;4

水平支撑桁架;5

竖直支撑桁架;6

长杆;7

短杆;8

抽拉杆;9

通孔;10

限位螺钉;11

限位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4所示,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佛像支架包括佛座1和竖直的佛背光2,佛背光2的下端与佛座1后端固定连接,佛像固定于佛座1上且背靠佛背光2;还包括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包括水平支撑桁架4和竖直支撑桁架5;佛座1底部固定有两个水平支撑桁架4,佛背光2背面上固定有两个竖直支撑桁架5,水平支撑桁架4和竖直支撑桁架5均沿左右方向布设;水平支撑桁架4的长度小于佛座1的长度,竖直支撑桁架5的高度低于佛背光2的高度。
[0024]如图5所示,支撑桁架包括两个平行的长杆6和若干连接于两长杆6之间的短杆7,各短杆7相互平行,支撑桁架的长杆6和短杆7均为方钢结构。支撑桁架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U形的抽拉杆8,抽拉杆8与支撑桁架长度方向平行,抽拉杆8的两个头端分别插接于两长杆6中;水平支撑桁架4的抽拉杆8回缩后,隐藏于佛座1底部;竖直支撑桁架5的抽拉杆8回缩后,隐藏于佛背光2背后。如图7所示,为了限制抽拉杆8的伸缩长度,支撑桁架两端上分别连接有限位螺钉10;抽拉杆8的两个头端上设有矩形导槽,限位螺钉10穿过限位导槽11,限位导槽11的长度即为抽拉杆8的伸缩长度;限位螺钉10的下端连接有螺母。
[0025]佛座1底部开设有与水平支撑桁架4适配的矩形槽3,矩形槽3贯穿佛座1底部左右两端,水平支撑桁架4嵌设于矩形槽3内,矩形槽3的深度不小于水平支撑桁架4的厚度;佛背光2背面开设有与竖直支撑桁架5适配的矩形槽3,矩形槽3贯穿佛背光2背面左右两端,竖直支撑桁架5嵌设于矩形槽3内,矩形槽3的深度不小于竖直支撑桁架5的厚度。佛座1和佛背光
2上的矩形槽3相互正对或错位布设。
[0026]佛座1和佛背光2均为木制结构,支撑桁架为钢制结构,支撑桁架的短杆7上开设有通孔9,通孔9内连接有木螺丝;支撑桁架通过木螺丝与佛座1及佛背光2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为了提高佛背光2和佛座1的连接强度,佛背光2左右两端的中部与佛座1左右两侧之间连接有加强板。
[0027]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
[0028]首先将需要转运的塑像放置于佛座1上,并进行固定;搬运时,塑像前后各设置一名工作人员,将佛座1底部的抽拉杆8拉出,两名工作人员手握抽拉杆8即可将塑像抬起,方便转运,装运至指定位置后,将抽拉杆8缩回使其隐藏。部分塑像需要水平转运时,将佛背光2放至水平状态,将佛背光2上的抽拉杆8拉出,进行转运工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佛像支架包括佛座(1)和竖直的佛背光(2),佛背光(2)的下端与佛座(1)后端固定连接,佛像固定于佛座(1)上且背靠佛背光(2);还包括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包括水平支撑桁架(4)和竖直支撑桁架(5);佛座(1)底部固定有若干水平支撑桁架(4),佛背光(2)背面上固定有若干竖直支撑桁架(5);水平支撑桁架(4)的长度小于佛座(1)的长度,竖直支撑桁架(5)的高度低于佛背光(2)的高度;支撑桁架包括两个平行的长杆(6)和若干连接于两长杆(6)之间的短杆(7),各短杆(7)相互平行;支撑桁架的前后两端上分别连接有U形的抽拉杆(8),抽拉杆(8)与支撑桁架长度方向平行,抽拉杆(8)的两个头端分别插接于两长杆(6)中;水平支撑桁架(4)的抽拉杆(8)回缩后,隐藏于佛座(1)底部;竖直支撑桁架(5)的抽拉杆(8)回缩后,隐藏于佛背光(2)背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塑像搬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佛座(1)底部开设有与水平支撑桁架(4)适配的矩形槽(3),矩形槽(3)贯穿佛座(1)底部左右两端,水平支撑桁架(4)嵌设于矩形槽(3)内,矩形槽(3)的深度不小于水平支撑桁架(4)的厚度;佛背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韬于宗仁杨善龙水碧纹梁旭澍
申请(专利权)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