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8348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包括蓄热氧化装置本体、进气机构、出气机构、输送机构、流通机构、导流机构和保温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出气框架和出气管,使出气管在对经过处理的废气进行传输时,出气框架内腔的导热液对出气管及其内腔的废气进行吸热作业,从而使出气框架内腔的导热液温度升高,配合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在导流机构的导流下输送至进气框架的内腔,从而对进气管进行预热作业,以此增加了对经过处理的废气热量回收利用的效果,解决了经过净化的气体通过管道排放时,本身仍具备较高的温度,且由于缺少一定的余热装置,使装置排放的气体所散发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的问题。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的问题。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


[0001]本技术涉及蓄热氧化装置
,具体为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

技术介绍

[0002]蓄热氧化装置用于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废气首先通过蓄热体加热到接近热氧化温度,而后进入燃烧室进行热氧化,氧化后的气体温度升高,有机物基本上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净化后的气体,经过另一蓄热体,温度下降,达到排放标准后可以排放。
[0003]目前的蓄热氧化装置在使用时一定可以很好的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但是经过净化的气体通过管道排放时,本身仍具备较高的温度,且由于缺少一定的余热装置,使装置排放的气体所散发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降低了装置的热能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具备余热回收的优点,解决了经过净化的气体通过管道排放时,本身仍具备较高的温度,且由于缺少一定的余热装置,使装置排放的气体所散发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降低了装置热能利用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包括蓄热氧化装置本体、进气机构、出气机构、输送机构、流通机构、导流机构和保温框架,所述进气机构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右侧,所述出气机构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左侧,所述输送机构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流通机构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导流机构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背面;
[0006]所述出气机构包括出气框架和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气管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一端贯穿出气框架的内腔并延伸至外部环境;
[0007]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水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与出气框架的内腔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进气框架和进气管,所述进气框架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进气管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的一端贯穿进气框架的内腔并延伸至外部环境。
[0009]优选的,所述流通机构包括流通框架和流水槽,所述流水槽开设于流通框架顶部的两侧,且分别与进气框架和出气框架的内腔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框架、安装框架和倾斜板,所述安装框架与导流框架顶部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贯穿至安装框架的内腔,且与安装框架的内腔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倾斜板与导流框架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框架正面的右侧
开设有连通槽,且连通槽与进气框架的内腔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保温框架与出气框架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保温框架背面的下端开设有流动槽,且流动操与出气框架的内腔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出气框架、进气框架、流通框架和保温框架的内腔均设置有导热液,且导热液分别与出气管和进气管配合。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出气框架和出气管,使出气管在对经过处理的废气进行传输时,出气框架内腔的导热液对出气管及其内腔的废气进行吸热作业,从而使出气框架内腔的导热液温度升高,配合水泵、进水管和出水管,在导流机构的导流下输送至进气框架的内腔,从而对进气管进行预热作业,以此增加了对经过处理的废气热量回收利用的效果,解决了经过净化的气体通过管道排放时,本身仍具备较高的温度,且由于缺少一定的余热装置,使装置排放的气体所散发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降低了装置热能利用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导流框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出气框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水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流通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蓄热氧化装置本体;2、进气机构;201、进气框架;202、进气管;3、出气机构;301、出气框架;302、出气管;4、输送机构;401、水泵;402、进水管;403、出水管;5、流通机构;501、流通框架;502、流水槽;6、导流机构;601、导流框架;602、安装框架;603、倾斜板;7、保温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技术的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进气机构2、进气框架201、进气管202、出气机构3、出气框架301、出气管302、输送机构4、水泵401、进水管402、出水管403、流通机构5、流通框架501、流水槽502、导流机构6、导流框架601、安装框架602、倾斜板603和保温框架7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0024]请参阅图1

5,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包括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进气机构2、出气机构3、输送机构4、流通机构5、导流机构6和保温框架7,进气机构2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右侧,出气机构3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左侧,输送机构4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流通机构5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底部,导流机构6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背面;
[0025]出气机构3包括出气框架301和出气管302,出气管302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内腔连通,出气管302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一端贯穿出气框架301的内腔并延伸至外部环境;
[0026]输送机构4包括水泵401、进水管402和出水管403,进水管402和出水管403分别与水泵40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进水管402远离水泵401的一端与出气框架301的内腔连通,通过设置出气框架301和出气管302,使出气管302在对经过处理的废气进行传输时,出气框架301内腔的导热液对出气管302及其内腔的废气进行吸热作业,从而使出气框架301内腔的导热液温度升高,配合水泵401、进水管402和出水管403,在导流机构6的导流下输送至进气框架201的内腔,从而对进气管202进行预热作业,以此增加了对经过处理的废气热量回收利用的效果,解决了经过净化的气体通过管道排放时,本身仍具备较高的温度,且由于缺少一定的余热装置,使装置排放的气体所散发的热量不能重复利用,降低了装置热能利用率的问题。
[0027]具体的,进气机构2包括进气框架201和进气管202,进气框架201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内腔连通,进气管202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一端贯穿进气框架201的内腔并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包括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进气机构(2)、出气机构(3)、输送机构(4)、流通机构(5)、导流机构(6)和保温框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2)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右侧,所述出气机构(3)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左侧,所述输送机构(4)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顶部,所述流通机构(5)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底部,所述导流机构(6)设置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背面;所述出气机构(3)包括出气框架(301)和出气管(302),所述出气管(302)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出气管(302)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一端贯穿出气框架(301)的内腔并延伸至外部环境;所述输送机构(4)包括水泵(401)、进水管(402)和出水管(403),所述进水管(402)和出水管(403)分别与水泵(40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402)远离水泵(401)的一端与出气框架(301)的内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氧化装置排气口的余热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2)包括进气框架(201)和进气管(202),所述进气框架(201)的一端与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进气管(202)远离蓄热氧化装置本体(1)的一端贯穿进气框架(201)的内腔并延伸至外部环境。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书斌孔凡霖李丽丽沈棋骞王常峰张德勋黄永新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云德船舶配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