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758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7: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在基体上朝向顶盖的一侧至少部分凸出,以形成若干凸出部。利用凸出部将第一极耳的两侧空间、以及第二极耳的两侧空间分别填满,以增加电芯容量。同时,在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间隔排布的凸出部会形成若干个凹陷部,且相邻两个凹陷部内分别对应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如此设计,使得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相对凸出部而言,则呈现下沉至电芯本体内部的趋向,为折极耳及极柱留出空间,减少了传统电芯结构水平方向转接片与极耳堆叠浪费的空间、以及极柱外凸挤占电芯外部的空间,有效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有效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有效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动力电池被广泛应用,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消费者的高续航需求,研发人员一直致力于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在传统电芯中,极耳均从电芯内部引出,与极柱连接后形成外凸极柱结构,凸出部分导致电芯与顶盖之间的水平方向空间无法被利用,造成电芯的能量密度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结构、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减小空间浪费,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结构,包括:电芯本体,包括基体及间隔设于所述基体上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若干凸出部,由所述基体朝向顶盖的一侧至少部分凸出形成,全部的所述凸出部沿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分别对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凹陷部中。
[0005]上述的电芯结构,在基体上朝向顶盖的一侧至少部分凸出,以形成若干凸出部。利用凸出部将第一极耳的两侧空间、以及第二极耳的两侧空间分别填满,以增加电芯容量。同时,在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间隔排布的凸出部会形成若干个凹陷部,且相邻两个凹陷部内分别对应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如此设计,使得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相对凸出部而言,则呈现下沉至电芯本体内部的趋向,为折极耳及极柱留出空间,减少了传统电芯结构水平方向转接片与极耳堆叠浪费的空间、以及极柱外凸挤占电芯外部的空间,有效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包括依次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隔膜及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边缘上间隔设有第一引出片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极片边缘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的第二引出片、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出片的第二缺口,全部所述第一引出片、全部所述第二引出片分别对应叠设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全部所述第一缺口、全部所述第二缺口叠设分别形成两个所述凹陷部。如此设计,使得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在成型时能快速、有效制备出所需的电芯结构,减少电芯模切时集流体的浪费;同时也有效提高电芯结构的成型效率。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膜边缘上间隔设有第一剪口与第二剪口,所述第一剪口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剪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相对设置。如此,减少电芯模切时隔膜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加快电芯结构的成型效率。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所述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一侧所述凸出部背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齐
平,另一侧所述凸出部背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齐平。如此,有效避免电芯结构与壳体之间出现空间无法被利用而浪费。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均折弯设置,在所述电芯结构的高度方向H上,所述凸出部背向所述基体的一侧面均高于或齐平于折弯后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减少传统极柱外凸所占电芯结构的外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芯结构的能量密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基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结构;壳体,具有开口;顶盖,盖设在所述开口上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顶盖上间隔贯穿设有两个极柱,所述电芯结构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分别与两个所述极柱电性连接。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上至少两处沿朝所述凹陷部内的方向凸起,并在所述顶盖背向所述电芯结构的一侧面上形成两个凹槽,两个所述极柱分别对应贯穿设于两个所述凹槽的槽底。如此,利用顶盖上的凹槽,使得极柱朝向电芯结构一侧下沉,既能有效解决极柱外凸占用电芯结构的外部空间的问题,又能为封装电池留出引线空间。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电芯结构的高度方向H上,所述极柱在所述顶盖上的高度可调。这样方便将极柱一端朝向凹陷部内下沉调节,以缩短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在电芯结构的内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芯结构的容量。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两个转接件,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通过所述转接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极柱电性连接。如此,利用转接件,使得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对应与两个极柱实现有效的电连接。
[0015]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0016]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电池。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结构剖视图;
[0021]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芯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极片、隔膜及第二极片示意图;
[0023]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顶盖结构示意图二。
[0025]10000、车辆;
[0026]1000、电池;2000、控制器;3000、马达;
[0027]100、电池单体;110、电芯结构;111、电芯本体;1111、基体;1112、第一极耳;1113、第二极耳;1114、第一侧面;1115、第二侧面;112、凸出部;1121、凹陷部;113、第一极片;1131、第一引出片;1132、第一缺口;114、第二极片;1141、第二引出片;1142、第二缺口;115、
隔膜;1151、第一剪口;1152、第二剪口;120、壳体;121、开口;122、容纳腔;130、顶盖;131、凹槽;140、极柱;150、转接件;
[0028]200、箱体;210、第一部分;220、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0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31]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本体,包括基体及间隔设于所述基体上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若干凸出部,由所述基体朝向顶盖的一侧至少部分凸出形成,全部的所述凸出部沿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凸出部之间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分别对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凹陷部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依次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隔膜及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边缘上间隔设有第一引出片与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极片边缘上间隔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的第二引出片、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出片的第二缺口,全部所述第一引出片、全部所述第二引出片分别对应叠设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全部所述第一缺口、全部所述第二缺口叠设分别形成两个所述凹陷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边缘上间隔设有第一剪口与第二剪口,所述第一剪口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剪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极耳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L上,所述基体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一侧所述凸出部背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齐平,另一侧所述凸出部背向所述凹陷部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齐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极耳均折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翔宋国文罗忠平连文斌谢明李秋颖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