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667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电机;转轴,所述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且垂直分布在第一腔室内;转盘,所述转盘固接在转轴的底部;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开设在第一腔室的侧面且位于转盘上面;收纳管道,所述收纳管道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锥形开口部,所述锥形开口部形成于收纳管道顶部且向外扩张;进气口;排气口;排液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转盘带动循环液撞击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且与向上流动的空气混合,将循环液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析出,同时将尘粒物与循环液分离,一步到位做到气液固三态的分离,操作简捷高效。操作简捷高效。操作简捷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波洗涤系统,尤其涉及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硫铁矿制酸系统,由于旋风收尘或电收尘等设备收尘不彻底,仍有一部分粉尘随着烟气进入净化系统。在净化系统中,随着动力波循环液酸浓及含固量的提升,需要定期对动力波的循环液进行排污,因循环液中溶解有大量的SO2气体,在排污的过程中易发生SO2气体逸散,影响周边环境,因此循环液排出前需要通过脱吸装置对溶解在其中的SO2气体进行脱吸回收,但因循环液中含有大量的固体微小颗粒,一般的脱吸装置难以适应工况,易出现堵塞的现象,使用效果不理想。
[0003]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205570047U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排污功能的动力波洗涤塔,主要包括洗涤塔、净化烟气出口、圆锥沉降斗、排污口、排污泵、动力波逆喷管、逆向喷头、吸收液循环泵、吸收液比重监测仪、吸收液补液控制阀、吸收液液位监测仪;改进了循环出液管道与排污管同用一条循环管道的不足,但未涉及高固含量循环液的处理。
[0004]又如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209952549U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排污功能的动力波洗涤塔,括外壳体和四个支撑腿,所述外壳体顶部外壁插接有内壳体,且内壳体的顶部外壁插接有动力波逆喷管,动力波逆喷管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出气斗,所述内壳体的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弧形挡板,且内壳体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内壳体的底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抽液泵,且抽液泵的输出端通过法兰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内壳体圆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通孔。通过设置有弧形挡板和外壳体,能够将吸收了灰尘和杂质的吸收液进行存放静置,设置有弧形引流板,该专利只是对吸收液进行存放静置,并未进一步处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高固含量的循环液会无法采用一般的脱吸装置进行脱吸处理,为此提供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大于第一腔室;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在第一腔室的顶部;转轴,所述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且垂直分布在第一腔室内;转盘,所述转盘固接在转轴的底部,所述转盘的边缘与第一腔室间隙配合;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开设在第一腔室的侧面且位于转盘和密封板之间;收纳管道,所述收纳管道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环形连接板,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缘与第二腔室的内壁固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缘与收纳管道的底部外壁固接;锥形开口部,所述锥形开口部形成于收纳管道顶部且向外扩张,所述锥形开口部的顶部内径大于第一腔室的内径,且锥形开口部与第二腔室的顶部内壁间隙配合;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开设于第二腔室顶部;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开
设于第一腔室的侧壁且位于进料口之上;排液口,所述排液口开设于第二腔室的侧壁且位于环形连接板下方。
[0007]上述方案的改进是还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套接在转轴中部且其外缘与第一腔室内壁密封配合,所述密封板上开设有偏中的垂直透气孔,所述密封板位于进料口上方以及排气口下方。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垂直透气孔有至少一个。
[0009]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还包括:筛板,所述筛板滑动配合在收纳管道内;底板,所述底板固接在第二腔室内壁且位于环形连接板下方,所述底板与环形连接板之间形成排液通道,所述排液口与排液通道连通;气缸,所述气缸位于底板与第二腔室的底部之间,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底板伸入到收纳管道内与筛板固接。
[0010]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收纳管道的底部设有向其中心延伸的限位块。
[0011]上述方案中所述转盘上表面开设有若干由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流道。
[0012]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进气口注入空气,启动电机,转轴带动转盘旋转,向进料口注入循环液,循环液落在转盘上再甩向第一腔室的内壁,同时转盘转动带动空气吸入第一腔室,吸入的空气在转盘的边缘与第一腔室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与循环液接触,将循环液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析出,同时循环液中的尘粒物也与循环液分离,循环液和尘粒物经由锥形开口部进入收纳管道内并最终落入第二腔室底部形成上层清液和下层的高固含量废酸,打开排液口,上层清液溢流至动力波内进行循环利用。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转盘带动循环液撞击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且与向上流动的空气混合,将循环液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析出,同时将尘粒物与循环液分离,一步到位做到气液固三态的分离,操作简捷高效,气缸带动筛板上下移动,防止尘粒物长时间堆积在筛板上导致其堵塞,同时给在转盘边缘的空气、循环液和尘粒物一个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提高空气、循环液和尘粒物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转盘示意图;图中,1、第一腔室,2、第二腔室,3、电机,4、转轴,5、转盘,6、进料口,7、收纳管道,8、环形连接板,9、锥形开口部,10、进气口,11、排气口,12、排液口,13、密封板,14、垂直透气孔,15、筛板,16、底板,17、气缸,18、限位块,19、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6]如图1所示,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所述第二腔室大于第一腔室,第一腔室的底部敞口,通过该敞口与第二腔室的顶部连通;电机3,所述电机安装在第一腔室的顶部;转轴4,所述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且垂直分布在第一腔室内;转盘5,所述转盘固接在转轴的底部,所述转盘的边缘与第一腔室间隙配合,此处的间隙可以称之为间隙1;进料口6,所述进料口开设在第一腔室的侧面且位于转盘上面;收纳管道7,所述收纳管道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环形连接板8,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缘与第二腔室的内壁固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缘与收纳管道的底部外壁固接,环形连接板用于支撑收纳管道;锥形开口部9,所述锥形开口部形成于收纳管道顶部且向外扩张,所述锥形开口部的顶部内径大于第一腔室的内径,且锥形开口部与第二腔室的顶部内壁间隙配合,此处的间隙可以称之为间隙2;进气口10,所述进气口开设于第二腔室顶部;排气口11,所述排气口开设于第一腔室的侧壁且位于进料口之上;排液口12,所述排液口开设于第二腔室的侧壁且位于环形连接板下方。
[0017]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进气口注入空气,启动电机,转轴带动转盘旋转,向进料口注入循环液,循环液落在转盘上再甩向第一腔室的内壁,同时转盘转动带动空气吸入第一腔室,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室(1)和第二腔室(2),所述第二腔室大于第一腔室;电机(3),所述电机安装在第一腔室的顶部;转轴(4),所述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且垂直分布在第一腔室内;转盘(5),所述转盘固接在转轴的底部,所述转盘的边缘与第一腔室间隙配合;进料口(6),所述进料口开设在第一腔室的侧面且位于转盘上面;收纳管道(7),所述收纳管道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位于第一腔室的下方;环形连接板(8),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外缘与第二腔室的内壁固接,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内缘与收纳管道的底部外壁固接;锥形开口部(9),所述锥形开口部形成于收纳管道顶部且向外扩张,所述锥形开口部的顶部内径大于第一腔室的内径,且锥形开口部与第二腔室的顶部内壁间隙配合;进气口(10),所述进气口开设于第二腔室顶部;排气口(11),所述排气口开设于第一腔室的侧壁且位于进料口之上;排液口(12),所述排液口开设于第二腔室的侧壁且位于环形连接板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密封板(13),所述密封板套接在转轴中部且其外缘与第一腔室内壁密封配合,所述密封板上开设有偏中的垂直透气孔(14),所述密封板位于进料口上方以及排气口下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净化动力波循环液的脱吸装置,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天云李正贤周枫陈治康水海华汪正江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