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599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属于跨距同轴调整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固定端轴调整机构、自由端轴调整机构和鼓轮姿态调整机构,固定端轴调整机构包括轴心调节架、第一调节支座和第一检测组件,轴心调节架设置在第一调节支座上,用于固定端轴的定位。自由端轴调整机构包括固定卡环、第二调节支座和第二检测组件,固定卡环设置在第二调节支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其能够对轴向尺寸较大的鼓轮与设置在鼓轮两侧鼓轮端轴的准确对正,同时,能够有效简化同轴调整的过程,进而提高鼓轮跨距同轴调整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制备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跨距同轴调整
,具体涉及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快速进步,现代化的高端制造业作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关键性支柱,现代化的高端制造业也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而绞车或卷扬机作为现代制造业和基础建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装置,就有较为广泛的使用前景,绞车或卷扬机的鼓轮作为卷扬机核心结构之一,该鼓轮的成品质量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卷扬机的实际质量。
[0003]由于绞车鼓轮端轴位于鼓轮体的两侧,在安装时,通常只能通过结构设计,增加定位台阶等方式,尽量保证两端轴的同轴度,或者通过装配焊接后整体加工的方式,保证两端轴的同轴度。前者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且加工精度及配合间隙越小越有利于控制两端轴的同轴度,单这样会增大加工成本,缺不易装配;而采用第二种方法,则对加工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加工难度大,设备要求高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同轴调整方式,一版通过在轴端增加两个垂直方向的百分表或千分表进行打表测量的方式进行同轴度调整,但此种方法仅适用于直接相连,或者距离较近的两个相连接轴的同轴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及方法,其能够对轴向尺寸较大的鼓轮与设置在鼓轮两侧鼓轮端轴的准确对正,同时,能够有效简化同轴调整的过程,进而提高鼓轮跨距同轴调整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制备成本。/>[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用于固定端轴、鼓轮和自由端轴的同轴调整,包括:
[0006]固定端轴调整机构;其包括轴心调节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定位所述固定端轴;在该轴心调节架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有第一调节支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节所述轴心调节架的位置;且在所述轴心调节架上设置有第一检测组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检测所述固定端轴的轴心位置;
[0007]自由端轴调整机构;其包括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定位所述自由端轴的固定卡环,以及设置在该固定卡环顶端或底端上的第二调节支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节所述自由端轴的位置;且该固定卡环上还设置有在所述同轴调整时用于检测所述自由端轴的轴心位置的第二检测组件;
[0008]鼓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支撑和调节所述鼓轮的垂向高度;
[0009]所述固定端轴调整机构和所述自由端轴调整机构沿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两侧,其所述固定端轴调节机构和所述自由端轴调节机构相对设置,用于在所
述同轴调整时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二者轴线同轴或平行。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调节支座设置在该轴心调节架的底部,且所述轴心调节架上设置有可沿垂向调节的同心定位叉,用于调节所述固定端轴的位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卡环包括两个开口相对的半环,且两所述半环相对的两个连接端分别采用铰接和可拆卸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位移检测单元和/或至少一个支撑力检测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同轴调整的同轴度。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还包括两个轴向限位机构,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端轴调整机构、所述自由端轴调整机构背离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的一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限位所述固定端轴和自由端轴沿轴向上的运动。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轴向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支架和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所述限位支架沿垂向设置在所述轴线调整的轴线上,所述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可调节安装在所述限位支架上,且所述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的自适应伸缩端朝向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扫描成像机构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扫描成像机构设置在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一侧,用于采集所述固定端轴和自由端轴的图像信息,所述数据模块和所述成像机构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信息并判断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轴线位置。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调节组件,各所述支撑调节组件沿垂向设置,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整所述鼓轮的位置。
[0017]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绞车鼓轮轴端跨距同轴调整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8]S101、采用所述定位组件水平固定所述固定端轴,并将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位置调整至与所述固定端轴接触;
[0019]S102、采用所述第一调节支座调节所述固定端轴至大于所述鼓轮半径高度;
[0020]S103、将所述鼓轮放置在所述支撑调整组件上,并调节所述鼓轮的垂向位置,直至所述鼓轮的轴线和所述固定端轴的轴线初步同心;
[0021]S104、将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鼓轮初步连接,并转动鼓轮,通过所述第一检测组件采集所述第一检测数据;
[0022]S105、根据所述第一检测数据判断所述鼓轮的轴线和所述固定端轴的轴线是否同心;若二者不同心则是进入步骤S106;若二者同心则进入步骤S107;
[0023]S106、拆除所述初步连接,调整所述固定端轴和/或鼓轮的垂向位置,并进入步骤S104;
[0024]S107、将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鼓轮完全固定;
[0025]S108、采用所述固定开环水平固定所述自由端轴,并将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位置调整至与所述自由端轴接触;
[0026]S109、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支座调节所述自由端轴垂向高度,直至所述鼓轮的轴线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轴线初步同心;
[0027]S110、所述鼓轮和所述自由端的初步固定,并转动鼓轮,通过所述第二检测组件采
集所述第二检测数据;
[0028]S111、根据所述第二检测数据判断所述鼓轮的轴线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轴线是否同心;若二者不同心则是进入步骤S112;若二者同心则进入步骤S113;
[0029]S112、拆除所述初步连接,调整所述自由端轴的垂向位置,并进入步骤S110;
[0030]S113、完成所述自由端轴、所述鼓轮、所述自由端的同轴调整和固定连接。
[003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绞车鼓轮轴端跨距同轴调整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2]S201、将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分别水平固定在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固定卡环中,调整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位置,直至分别与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相接触;
[0033]S202、分别调整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垂向位置,直至所述固定端轴的轴线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轴线初步同心;
[0034]S203、采用所述扫描成像机构采集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的图像信息,并发送至所述数据处理模块;
[0035]S204、通过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确定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跨距同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用于固定端轴、鼓轮和自由端轴的同轴调整,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端轴调整机构;其包括轴心调节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定位所述固定端轴;在该轴心调节架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有第一调节支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节所述轴心调节架的位置;且在所述轴心调节架上设置有第一检测组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检测所述固定端轴的轴心位置;自由端轴调整机构;其包括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定位所述自由端轴的固定卡环,以及设置在该固定卡环顶端或底端上的第二调节支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节所述自由端轴的位置;且该固定卡环上还设置有在所述同轴调整时用于检测所述自由端轴的轴心位置的第二检测组件;鼓轮姿态调整机构;其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支撑和调节所述鼓轮的垂向高度;所述固定端轴调整机构和所述自由端轴调整机构沿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两侧,其所述固定端轴调节机构和所述自由端轴调节机构相对设置,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二者轴线同轴或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调节支座设置在该轴心调节架的底部,且所述轴心调节架上设置有可沿垂向调节的同心定位叉,用于调节所述固定端轴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卡环包括两个开口相对的半环,且两所述半环相对的两个连接端分别采用铰接和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位移检测单元和/或至少一个支撑力检测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同轴调整的同轴度。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还包括两个轴向限位机构,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端轴调整机构、所述自由端轴调整机构背离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的一侧,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限位所述固定端轴和自由端轴沿轴向上的运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所述轴向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支架和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所述限位支架沿垂向设置在所述轴线调整的轴线上,所述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可调节安装在所述限位支架上,且所述自适应预紧力定心构件的自适应伸缩端朝向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7.根据权利要求1~3、6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还包括扫描成像机构和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扫描成像机构设置在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一侧,用于采集所述固定端轴和自由端轴的图像信息,所述数据模块和所述成像机构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信息并判断所述固定端轴和所述自由端轴的轴线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3、7中任一项所述的绞车鼓轮端轴跨距同轴调整装置,其中,所述鼓轮姿态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支撑调节组件,各所述支撑调节组件沿垂向设置,用于在所述同轴调整时调整所述鼓轮的位置。9.一种绞车鼓轮轴端跨距同轴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龙鲍林曾东邢亮陈振生谢宏晓孙成宇刘力攀李卓聂时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