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爱美思公司专利>正文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909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包括位于基板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结构的数目比所述电极层的数目少一个。所述电极层和发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按下述顺序交替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分别以等电势电连接。在向上述两电极层组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和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在施加交流电时能够发光的两个或者多个有机发光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下简称为“有机EL器件”)。
技术介绍
近来,人们已经对有机半导体和有机导电材料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特别是对使用有机半导体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器件的研究尤其突出。在该有机EL器件中,Tang等人已经成功发现如果在该器件中采用具有不同载流子传输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空穴传输化合物和有机电子传输化合物)的层叠结构,而使分别来自阳极和阴极的空穴和电子可以达到平衡注入,以及夹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有机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不高于2,000埃,那么在施加的直流(DC)电压不高于10V时,可以获得足够EL器件实际应用的高亮度和高效率,例如亮度为1000cd/m2而外部量子效率为1%(参照Tang等,App.Phys.Lett.,第51卷,第913页(1987);日本末审查专利(Kokai)Nos.59-194393、63-264692和2-15595;美国专利Nos.4,539,507、4,769,292和4,885,211)。而且,近来,在许多技术论文和专利文献中提出了根据电路将两层或者更多的发光单元串联层叠以增加器件的效率的想法(参照公开号(Kokai)为11-329748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专利号为6,337,492的美国专利;公开号(Kokai)为2003-264085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Appl.Phys.Lett.,第84卷,第167页(2004))。具体说,在公开号(Kokai)为2003-2728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该申请的申请人以及其他人已经公开了采用电阻率(特定阻抗)不低于102Ω·cm的电绝缘电荷产生层将两个或者更多有机发光EL单元电路串联连接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器件命名为MPE(多光子发射)有机EL器件,并且已经在许多会议、展览及其它活动中公开和展示过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参照应用物理及其它协会第49次学术会议,预印本27p-YL-3,第1308页;应用物理学会第63次学术会议,预印本27a-ZL-12,第1165页;EL2002(发光器件和照明科技国际会议)学报第539页;IDMC’03(国际显示制造会议)学报,Fr-21-01第413页;SID03文摘第XXXIV卷,BOOKII第979页;平板显示生产技术展览会(Production Technology Exhibition of Flat Panel Display)第13次学术会议,D-4(2003);在LCD/PDP International 2002发布会(2002年11月15日)上IMES有限公司关于白色发光器件的展览和发布材料;以及平板显示器2004战略部分第6-2节第158页等等)。在这种MPE型EL器件中,电荷产生层具有与通过顺序层叠与电极相邻设置的电荷(例如,电子和空穴)注入层而获得的结构相似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和其他人对其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具体地说,电荷产生层通过顺序层叠含有有机受电子(电子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的层或热还原反应发生层和含有有机供电子(空穴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阳离子分子的层而形成的。其中含游离阴离子分子是通过受电子化合物与例如是碱金属的还原材料(也叫做“供电子材料”或者“路易斯碱”)发生还原反应所产生的,这些公开在公开号(Kokai)为10-270171(美国专利号为6,013,384)和2001-102175(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J.Kido和T.Matsumoto,Appl.Phys.Lett.,第73卷第286页(1998)中;其中热还原反应层中含有通过热还原反应产生的有机受电子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的热还原反应产生层,其使用的方法详细描述在公开号(Kokai)为11-233262(欧洲专利号为0936844B1)和2000-182774(美国专利号为6,396,209和欧洲专利号为1011155B1)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以及J.Endo,T.Matsumoto和J.Kido,Jpn.J.Appl.Phys.第41卷(2002)pp.L800-L803中;其中有机供电子(空穴传输)化合物的游离阴离子分子是通过供电子化合物与氧化材料(也称为“受电子材料”或者“路易斯酸”)的氧化反应所产生的,其中的氧化材料可以是诸如五氧化二钒(V2O5)、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四氟-四氰基喹啉并二甲烷(简称为F4-TCNQ) 和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三-β-(五氟萘基)(简称为PNB) 这些公开在在公开号为11-251067(美国专利号为6,423,429)、2001-244079(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和2003-272860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号为2003-358402的日本专利以及J.Endo,T.Matsumoto和J.Kido,Jpn.J.Appl.Phys.第41卷(2002)L358中。参考文献K.L.T.Dao和J.Kido,J.Photopolym.sci.Technol.,15,261(2002)。在上述的有机EL器件结构中,当在传统结构中夹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部分(发光单元),通过上述的电荷产生层层叠在一起时,由于在电压的作用下电荷产生层中产生的空穴向阴极方向移动而电子向阳极的方向移动,所以在每单元中电子和空穴复合从而在多发光单元中产生光子。结果证明当EL器件中含有的电荷产生层的数目为“n”时,每单位注入电流密度的发光强度(例如“量子效率”或者“电流效率”)可以增加到大约(n+1)倍。除上述之外,在上面引用的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在公开号(Kokai)为2003-045676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本专利技术人和其他人已经公开了采用众所周知作为透明电极的ITO(氧化铟锡)作为电荷产生层的相似结构。在该例子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在电压的作用下,作为电荷产生层的ITO起沿相反方向分别注入两种载流子,即电子和空穴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上述的Kodak、美国专利号4,885,211中已经公开了在有机EL器件中适于形成阳极和阴极的材料,因此,公众已经知道适于阴极的材料是具有功函不高于4.0eV的低功函的金属,相反,适于形成阳极的材料是例如功函约为5.0eV的ITO等具有尽可能高功函的材料。然而,已经发现,如果本申请人和其他人在公开号(Kokai)为10-270171(美国专利号为6,013,384)和2001-102175(美国专利号为6,589,673)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的供电子金属掺杂层或者在公开号(Kokai)为11-233262(欧洲专利号为0936844B1)和2000-182774(美国专利号为6,396,209和欧洲专利号为1011155B1)的日本未审查专利中公开的热还原反应产生层用作电子注入层,即使是ITO用作阴极,也可以便于电子注入而不会形成注入势垒。因此,由于阳极和阴极都由ITO形成并且采用基本透明的玻璃基板和有机层,所以可以提供一种透明发光器件,其能够发光且在不发光时保证处于像玻璃一样透明的状态。在由本申请人和其他人申请的公开号(Kokai)为2002-332567的日本未审查专利所附的实施例部分中公开了该透明发光器件的工作实施例。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位于基板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结构,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的数目比所述电极层的数目少一个,所述电极层和发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按下面的结构交替形成,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电极层组分别以等电势电连接,并且在向上述两电极层组施加交流电压时,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奇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和在从所述基板开始的偶数层位置处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结构组中交替发光。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田壮志
申请(专利权)人:爱美思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