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压电缆及其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6898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压电缆及其制造工艺,中压电缆包括线芯导体、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导体屏蔽层、绝缘屏蔽层和绝缘层分别采用独特的配方,配方设计合理,各成分综合作用,使得本电缆具有优良的电屏蔽性能、出色的导电性能、高抗辐照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制备工艺采用三层共挤挤出工艺,对螺杆结构以及挤出参数的合理设计,能够解决现有的出胶量大,厚度难以减薄的问题,以实现对电缆各层厚度的控制。度的控制。度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压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缆及其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中压电缆及其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生产中压电缆的厂家均采用悬链式交联生产工艺,对于3.6/6kV以上26/35kV以下的中压电缆绝缘采用两层共挤或三层共挤,且在I EC60502、GB/T 1270中交联聚乙烯绝缘厚度规定至少为2.0mm,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屏蔽层厚度国内厂家生产厚度不低于0.6mm。但现国内电缆企业因考虑主体市场的缘故,绝大多数采用三层共挤出设备的最小配置为Φ65+Φ150+Φ90,缺乏了市场应对能力及定置产品的灵活性,有半导电屏蔽层或绝缘屏蔽层厚度要求低于0.5mm,且需保证绝缘和护套需共同挤出,采用三层共挤设备进行生产时,由于挤出设备截面范围的限制,中压三层共挤设备生产具有速度快、压力大的特点,导致挤出胶量大,厚度难以减薄,若单独添置设备,必将使生产成本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0003]且市场内所采用的中压电缆绝缘及其屏蔽材料未考虑其耐辐射、抗热老化及电老化功能,尚不能充分满足核聚变、核裂变等新领域的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压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从内到外依次包括线芯导体、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所述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屏蔽层皆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材料:低密度聚乙烯20~35份、乙烯

丙烯酸脂树脂10~20份、导电炭黑10~30份、石墨5

10份、增塑剂5

8份、第一润滑剂0.5~2份、负载纳米颗粒的片层杂化抗辐照剂5

10份、耐高温复合抗氧剂1~3份和交联剂2~5份;且所述绝缘屏蔽层还包括:剥离剂的混合物1~3份;所述绝缘层包括如下重量份原料: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60

95份、聚亚烷基二醇0.5-1份、多官能团过氧化物交联剂0.5

5份、第二润滑剂0.5

2份、负载纳米颗粒的片层杂化抗辐照剂5

10份、耐高温抗氧剂0.5

2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炭黑用酸、碱处理并在抽真空或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物理活化,对炭黑进行表面改性;所述导电炭黑的炭黑吸油纸值为0.9-1.2ml/g。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压电缆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按比例分别配置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所需要的原料;之后将上述原料加入三层共挤挤塑系统共挤成型;所述三层共挤挤塑系统包括三台挤出机和三层共挤机头,所述三层共挤机头同时与三台挤出机连接,所述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分别对应一所述挤出机,且三者的原料分别经各自对应挤出机的螺杆,再共同经三层共挤机头挤出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压电缆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春王思聪陈超卢燕芸房权生顾申杰马彦辉刘磊李昆鹏郭文涛李茁实陈捷吉王硕杨昭云王康黄冬艳夏志明马涛朱万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