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深部孔隙空间利用及新能源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途径是能源结构转型,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变为以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为主的体系。风、光装机发电在近两年实现了大跨度地增长,不同地区和部门都在针对区域内可适应的风、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但利用风、光并网发电的重要痛点在于其资源本身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点,难以满足供电安全稳定性的要求。
[0003]大规模的储能技术是目前解决风、光稳定供电的首选方法,针对风光+储能的整套系统在国内和国际上开始了大范围的发展。传统的抽水蓄能,技术成熟,效率在70%以上,占世界大规模储能工程的绝大部分,但抽水蓄能对地形、水资源具有一定的要求,且其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另一种大规模的物理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开始了极速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地下深部空间进行储气的系统,占地面积小、可储能时间长。相比于盐穴空间,深部地下咸水层已经证明可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查明目标场地的深部地质情况和性质,确定目标储气咸水层、盖层及下伏地层的位置、结构和性质;步骤S2、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确定U型工作井的设计,包括在探明深部地层情况后给出多种U型工作井设计方案,利用地质建模软件进行场地地质建模并使用气
‑
水
‑
热井筒储层耦合模拟器对多种U型工作井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循环过程压力
‑
温度变化,利用地下回收能量公式计算效率,选择回收效率高的U型工作井设计方案,其中,U型工作井包括U型井外井和U型井内井,所述U型井外井上设有射孔,所述U型井内井设在所述U型井外井内且与所述U型井外井间隔一定距离,所述U型井内井和所述U型井外井均延伸至下伏地层;步骤S3、根据选择的U型工作井设计方案,进行场地的钻井和完井的施工;步骤S4、布置地表储能系统的装置形成整套储能系统,包括储热装置、压缩机系统和膨胀机系统;步骤S5、在注入空气过程中,空气通过U型井内井进入,空气流动至U型井内井底部后进入U型井外井和U型井内井之间向上运动,最后通过U型井外井上的射孔进入目标储气咸水层;在采出空气过程中,空气从目标储气咸水层中进入U型井外井和U型井内井之间,向下运动至井底后进入U型井内井,最后沿着U型井内井向上进入井头,空气被采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深部地质情况探测范围为0~3000米,通过测井、垂直地震剖面测试、二维或者三维地震勘探、钻预探井和取心、干扰试验、地层水化学分析、岩心驱替实验查明目标场地的深部地质情况和性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目标储气咸水层选择原则包括:储能规模和储层封闭结构匹配合理,背斜或者断层封闭结构;储层渗透率需要大于100md且储层厚度要求大于10m,孔隙度需要大于0.1;盖层封闭性良好且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完整性,区域地质情况稳定性较好;下伏地层具有较大的温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咸水层压缩空气储能地下回收能量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U型工作井的设计原则为:U型井外井仅在目标储气咸水层深度范围内完全射开,允许空气和U型工作井在储能释能过程中进出储层;U型工作井钻井深度根据实际地层钻孔完井成本、回收效率进行多种方案优选,但U型工作井井底所在深度的温度最少要大于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毅,孙睿康,王林举,曹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