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448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通气腔室主体内设有通气腔室,在沿第一方向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进出气口,每组进出气口包括两侧分别开设的进出气口;中间轴沿第一方向自由移动地装在通气腔室中;稳压腔设置在通气腔室主体开设有进气口的一侧且和进气口连通;第一气体管路和稳压腔连通;第二气体管路分别和第一气体管路和通气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船舶气泡减阻中气体释放的自动无源启闭的控制,无需外置动力源可自行可启闭工作,无需额外动力装置驱动,且防止海生生物的附着。生生物的附着。生生物的附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涉水航行体气泡减阻
的一种气体控制装置,具体是涉及了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气体润滑减阻的气体释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例如船舶等用于涉水航行体的气泡减阻的主要技术思路是在船舶底面引入空气,通过船体和水之间形成的连续或离散的气泡,降低船体的沾湿面积,以大幅减少船舶航行的摩擦阻力。在技术途径上,一般利用船体废气或外置气源,在船体前部安装通气装置,配合船舶运行航速调节气量,降低航行阻力,节省推进动力,降低运行功耗,实现船舶的绿色、节能航行。
[0003]目前的气体释放单元多为开放腔室,为开放式结构,破坏了船舶原有表面的连续性和平整性,而且静态开放式结构,海生生物容易会进入腔室内,腔室内容易被海生生物附着,从而影响实际减阻效果。另外现有可动通气结构需要外置动力源,增加了负载。
[0004]例如,专利申请号201520281832.5的气体释放装置中,扇形喷气腔可绕枢轴旋转,但是需要由旋转驱动器提供动力,使得系统复杂笨重,增加了总体重量和布局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了一种无需外置动力源的可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开放式气体释放单元容易被海生生物附着,或已有可动气体释放装置需要额外动力源,使得系统复杂笨重。
[0006]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设计一种以气体为动力源的可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在无需通气时关闭出气口,防止腔室内被海生生物附着。在通气时,部分气体作为动力源,推动中间轴移动,打开出气口,实现通气。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包括通气腔室主体,内设有通气腔室,通气腔室主体在沿第一方向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进出气口,每组进出气口包括在通气腔室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开设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0009]包括中间轴,可沿第一方向自由移动地装在通气腔室中;
[0010]包括稳压腔,设置在通气腔室主体开设有进气口的一侧且和进气口连通;
[0011]包括第一气体管路,和稳压腔连通;
[0012]包括第二气体管路,分别和第一气体管路和通气腔室。
[0013]在中间轴末端与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控制腔室,第二气体管路连接在第一气体管路的中部和控制腔室之间。
[0014]所述第一气体管路,一端和稳压腔连通,另一端和外部的气源连通。
[0015]还包括弹簧,设置在靠近中间轴根端的通气腔室内,两端分别连接在中间轴根端与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
[0016]靠近中间轴根端的通气腔室经支管路和外界连通。
[0017]所述的中间轴设置有用于在第一方向上移动配合连通同一组进出气口中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导通结构。
[0018]所述导通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环形凹槽和未开槽部分,环形凹槽开设在中间轴周面上:
[0019]在气体释放状态下,进气口经环形凹槽和出气口连通;
[0020]在未气体释放状态下,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被中间轴上未设置环形凹槽的未开槽部分堵塞,使得进气口无法经环形凹槽和出气口连通。
[0021]所述的未开槽部分外周面开设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圈槽,密封圈槽处安装密封圈,使得未开槽部分和通气腔室的内壁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
[0022]同一组进出气口中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位于通气腔室主体的同一圆周上。
[0023]同一组进出气口中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并不准确位于通气腔室主体的同一圆周上,且同一组进出气口中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沿第一方向的距离小于环形凹槽的宽度。
[0024]所述的通气腔室主体上开设多组进出气口,所述的中间轴上设置有和进出气口组数量相同数量的导通结构。
[0025]所述的中间轴在第一方向上设置有多处导通结构。
[0026]所述的通气腔室主体在通气腔室内部设有用于限位中间轴移动的内凸缘,内凸缘嵌装入中间轴开设的环形槽中。
[0027]本专利技术装置可在涉水航行体用于润滑减阻的气泡释放中应用。本专利技术装置安装在涉水航行体的沾湿面。
[0028]所述的涉水航行体包括水下航行体和水面航行体,水面航行体通常例如为船舶、两栖车、水上飞机等,水下航行体通常例如为潜艇、水下机器人等,但不限于此。
[0029]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
[0030]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涉水航行体气泡减阻中气体释放的自动无源启闭的控制,无需外置动力源可自行可启闭工作,无需额外动力装置驱动,且防止海生生物的附着。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 通气腔室主体
[0034]11 出气口
[0035]12 进气口
[0036]2 中间轴
[0037]21 密封圈槽
[0038]3 第一气体管路
[0039]4 第二气体管路
[0040]5 稳压腔
[0041]8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3]如图1所示,装置主要由通气腔室主体1、中间轴2、第一气体管路3、第二气体管路4、稳压腔5、弹簧8组成。
[0044]包括通气腔室主体1,内设有呈柱体的通气腔室,通气腔室主体1在沿第一方向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进出气口,每组进出气口包括在通气腔室主体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开设的用于进气的进气口12和用于出气的出气口11;
[0045]包括中间轴2,呈柱体,可沿第一方向自由移动地密封装在通气腔室中;第一方向为从中间轴2末端到根端的方向。
[0046]包括稳压腔5,设置在通气腔室主体1开设有进气口12的一侧且和进气口12连通;具体实施中,在通气腔室主体1开设有进气口12的一侧设置侧方腔体,侧方腔体内设有和通气腔室连通的空腔,该空腔作为稳压腔5。
[0047]包括第一气体管路3,和稳压腔5连通;
[0048]包括第二气体管路4,分别和第一气体管路3和通气腔室。
[0049]在中间轴2末端端面与其对应的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控制腔室,即通气腔室在中间轴2末端处形成控制腔室,第二气体管路4连接在第一气体管路3的中部和控制腔室之间。
[0050]中间轴2和通气腔室的内壁之间均密封连接。
[0051]第一气体管路3,一端和稳压腔5连通,另一端和外部的气源连通,另一端用于进入气体。
[0052]还包括弹簧8,设置在靠近中间轴2根端的通气腔室内,两端弹性分别连接在中间轴2根端与其对应的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
[0053]具体实施中,中间轴2根端端面中心可设置平行于第一方向的轴,轴穿过弹簧8,弹簧8套装在轴外,轴可再穿设过通气腔室主体1后伸出且可沿第一方向移动,这样能定位弹簧8的安装也能定位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气腔室主体(1),内设有通气腔室,通气腔室主体(1)在沿第一方向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组进出气口,每组进出气口包括在通气腔室主体(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开设的进气口(12)和出气口(11);包括中间轴(2),可沿第一方向自由移动地装在通气腔室中;包括稳压腔(5),设置在通气腔室主体(1)开设有进气口(12)的一侧且和进气口(12)连通;包括第一气体管路(3),和稳压腔(5)连通;包括第二气体管路(4),分别和第一气体管路(3)和通气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中间轴(2)末端与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控制腔室,第二气体管路(4)连接在第一气体管路(3)的中部和控制腔室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管路(3),一端和稳压腔(5)连通,另一端和外部的气源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8),设置在靠近中间轴(2)根端的通气腔室内,两端分别连接在中间轴(2)根端与通气腔室的内端面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中间轴(2)根端的通气腔室经支管路和外界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轴(2)设置有用于在第一方向上移动配合连通同一组进出气口中进气口(12)和出气口(11)的导通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涉水航行体可自动无源启闭的气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环形凹槽和未开槽部分,环形凹槽开设在中间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世杰陈智潮孙帅吴大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