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4408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包括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静上堆磨片上设有偏心进料口,偏心进料口连接进料管,动下堆磨片做旋转运动;静上堆磨片上方设置可调整上下磨片加工间隙的弹性变形自适应机构以及上、下锤击运动装置;静上堆磨片底部和动下堆磨片顶部对接形成的间隙组成加工副;加工副从圆心向四周依次分为进料区、第一加工区和第二加工区。加工副实现了在X、Y以及Z三个方向的微位移,从而使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组成的加工副能够实现三个维度的复合加工。现三个维度的复合加工。现三个维度的复合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基材料炼制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双碳目标下,传统的石油基材料将要退出市场,可循环、可再生、可持续的绿色生物基新材料将要进入市场,农业副产品中的秸杆等,都是由天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成的资源,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单元共价连接的长链所组成的结构多糖。纤维素大分子的基环是D

葡萄糖分子通过β

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大分子多糖。纤维素是一种失水葡萄糖分子结构,除直接可以作为造纸、饲料、纤维板等工业原料外,还是生物化工工业获取绿色、可循环、可持续大宗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
[0003]目前,行业中的难点在于单一秸秆所含成份相对较为复杂,一直以来生产依靠发酵过程,秸秆纤维原料中,如果含有其它离子杂质、微生物细菌、有机污染物、无机盐等各类杂质都会抑制秸秆“糖”转化率。特别是秸秆纤维上,包裹的木质素没有被脱去,严重阻碍了酶制剂与秸秆纤维有效接触,结果是发酵效率差、产品得率低、废渣多,而且生产成本高。
[0004]尽管目前秸秆“糖”的生产成本已下降很多,但限制秸秆纤维“糖”作为生物炼制行业使用原料的主要障碍,还是成本过高。特别在聚乳酸(PLA)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领域,目前所用的主要工艺,还是依靠生物发酵产物,在成本上影响化学修饰及化学重构,更进一步生产更多精细化工产品。
[0005]低成本的开发有一定纯度要求的秸秆纤维初始源头原料,可以跨越市场经济门槛障碍,是进入生物化工领域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站在PLA产业链角度,秸秆“糖”生产聚乳酸(PLA)材料被大力推进,是全成本端测算低于以淀粉为原料成本和确保粮食安全基本国策。
[0006]本专利技术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的提出,是为了加工秸秆纤维组份中初生壁、次生壁纳米纤丝化纤维素(NFCs)产品,其外观呈非粮秸秆绒毛纤维状,这是分布式糖厂需要的高转化率生产秸秆“糖”的标准化工业原料。
[0007]目前生物炼制行业中,没有相应的用来加工秸秆或植物绒毛纤维产品的加工副组件,产品得率不高,存在无法工业化连续生产等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用来加工秸秆或植物绒毛纤维产品的加工副组件,提供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
[0010]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
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包括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静上堆磨片上设有偏心进料口,偏心进料口连接进料管,动下堆磨片做旋转运动;静上堆磨片上方设置可调整上下磨片加工间隙的弹性变形自适应机构以及上、下锤击运动装置;静上堆磨片底部和动下堆磨片顶部对接形成的间隙组成加工副;加工副从圆心向四周依次分为进料区、第一加工区和第二加工区。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进料区包括上进料拨叉、下进料拨叉、下匀料挡板以及下运料区,上进料拨叉为静上堆磨片中部的内凹槽面,下进料拨叉为动下堆磨片中部的外凸台面,下匀料挡板对称均布在下进料拨叉周向,下运料区为位于下进料拨叉外部的内凹槽面。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第一加工区包括分别位于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上的第一静加工区和第一动加工区,第一静加工区和第一动加工区分别位于上进料拨叉和下运料区的外侧;第一静加工区和第一动加工区的表面对接形成的间隙为第一加工平台。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第二加工区包括分别位于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上的第二静加工区和第二动加工区,第二静加工区和第二动加工区分别位于第一静加工区和第一动加工区的外侧;
[0014]第二静加工区和第二动加工区的表面对接形成的间隙为第二加工平台,第二动加工区内设有圆周鱼梁坝凹槽。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第二动加工区由内至外依次划分为第一刚性加工区、第二刚性加工区和第三刚性加工区,每一个刚性加工区内均设有环向的圆周鱼梁坝凹槽,圆周鱼梁坝凹槽的外径沿周向均布多个集中离心输送料角锥。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上、下锤击运动装置包括安装于静上堆磨片上的振动频率可调压电陶瓷振动器。
[0017]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
[0018]有益效果:
[0019]1.静上堆磨片在受到动下堆磨片剪切摩擦分力作用的同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以及上下锤击运动,实现了在X、Y以及Z三个方向的微位移,从而使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组成的加工副能够实现三个维度的复合加工。
[0020]2.加工副从圆心向四周依次分为进料区、第一加工区和第二加工区,第二加工区内又包含三个刚性加工区,实现秸秆或植物纤维由内之外依次的梯度加工。
[0021]3.用静上堆磨片和动下堆磨片组成的加工副对包裹在秸秆或植物纤维上的保护层木质素进行机械加工,脱去呈致密网状结构木质素本身目的,是为了让有葡萄糖结构的秸秆纤维(化学式:C6H
10
O5)
n
裸露,酶制剂与脱木质素保护层的秸秆或植物绒毛纤维充分接触、发酵反应会更彻底,残渣会更少。比传统方法更能提高秸秆或植物绒毛纤维混合糖转化率,混合糖产品得率更高,更加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0022]4.脱去了包裹在秸秆或植物纤维外面,呈致密网络状结构的“保护层”木质素,得到秸秆或植物绒毛纤维产品,其外观呈非粮秸秆绒毛纤维状,这是分布式糖厂需要的高转化率生产秸秆“糖”的标准化工业原料。原料标准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工业化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和连续发酵,高得率生产秸秆“糖”的需要。克服过去生物发酵制备秸秆“糖”要高耗能、高耗水、不连续、易染菌、成本高、低得率等技术、装备缺陷。
[0023]5.生物“糖”用秸秆绒毛纤维工业原料标准化生产,符合国家《十四
·
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新兴工业原料发展范畴,是奠定我国生物化工工业最基础的标准化秸秆纤维源头原料部分,也是我国八大行业需要的工业原料,所以大力发展秸秆纤维及组份产品应用,符合双碳目标要求,能源替代意义十分重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工副组件安装在设备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工副组件中静上堆磨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工副组件中动下堆磨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静上堆磨片;11、偏心进料口;12、上进料拨叉;13、第一静加工区;14、第二静加工区;141、;142、;2、动下堆磨片;22、下进料拨叉;23、第一动加工区;222、下运料区;24、第二动加工区;241、第一刚性加工区;242、第二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静上堆磨片(1)和动下堆磨片(2),静上堆磨片(1)上设有偏心进料口(11),偏心进料口(11)连接进料管(5),动下堆磨片(2)做旋转运动;静上堆磨片(1)上方设置可调整上下磨片加工间隙的弹性变形自适应机构(3)以及上、下锤击运动装置;静上堆磨片(1)底部和动下堆磨片(2)顶部对接形成的间隙组成加工副;加工副从圆心向四周依次分为进料区、第一加工区和第二加工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其特征在于:进料区包括上进料拨叉(12)、下进料拨叉(22)、下匀料挡板(221)以及下运料区(222),上进料拨叉(12)为静上堆磨片(1)中部的内凹槽面,下进料拨叉(22)为动下堆磨片(2)中部的外凸台面,下匀料挡板(221)对称均布在下进料拨叉(22)周向,下运料区(222)为位于下进料拨叉(22)外部的内凹槽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乡镇分布式糖场用脱木质素绒毛秸秆纤维工业原料加工副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工区包括分别位于静上堆磨片(1)和动下堆磨片(2)上的第一静加工区(13)和第一动加工区(23),第一静加工区(13)和第一动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松梅金世伟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普纳耶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