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3870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0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靠垫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靠垫本体的背面位于通风孔的区域内设置有风扇安装位,靠垫本体包括边缘部、背靠部、腰靠部,背靠部和腰靠部均位于边缘部围设的区域内,背靠部纵向设置有多个的导流槽,相邻导流槽之间形成背靠通风区;腰靠部横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腰靠通风区;靠垫本体的背面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凸起,风扇安装位位于支撑凸起的上侧位置;通风孔均设置于对应的背靠通风区和腰靠通风区。本申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靠垫出风量不一致和不均匀的缺陷。出风量不一致和不均匀的缺陷。出风量不一致和不均匀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座椅靠垫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为现今时代比较常见和常用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汽车的驾驶舒适度逐渐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但需要汽车具有较高的操控性,还需要更好的舒适性。
[0003]然汽车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种车型的使用环境对其进行调校,如倾向舒适性方面的调校,则车辆的操控性就会作出部分牺牲,反之亦然,尤其是对于SUV、越野车型的调校来说,舒适性方面的牺牲就会相对会多一些。
[0004]而汽车座椅对于驾乘人员来说,是舒适性来源的主要方面,因此就有了诸多汽车座椅用的坐垫、靠垫,而靠垫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透气靠垫,在炎热的夏天,驾乘人员在车内容易出汗,尤其是背部,背部会因为出汗严重影响舒适度,这种透气靠垫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透气性,使得驾乘人员的舒适度更好。
[0005]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3211145U的一种汽车座椅通风靠垫,包括靠垫外套、带控速装置的插头,靠垫外套内设置有靠垫主体、靠垫前板;靠垫主体前下端两侧设置有风扇安装仓,风扇安装仓内设置有涡轮风扇;风扇安装仓四周设置有出风导槽;靠垫前板设置于靠垫主体的前端,同时,靠垫前板上与出风导槽相对应位置设置有出风口。
[000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在长时间被驾乘人员后靠,导致风扇位置过于贴近座椅及驾乘人员的身体后背,造成出风量减少,甚至导致风扇由于风流量受阻,容易烧坏,同时,出风口在设计过于散布,导致每个出风口的出风量差异较大,离风扇较远的部分出风量较少,而较劲的部分出风量虽大,但是容易被后靠时堵住,因此,造成整体的通风效果较差。
[0007]又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273137Y的一种通风透气椅,在靠垫的背面凸设有数条纵肋,将靠垫分割出数个通风槽,在该纵肋的适当位置嵌设有以固定纵肋位置的数条横肋,以保证不随人体晃动而产生凌乱现象;在该靠垫上缘表面挖设一反折槽,可挡住靠垫的通风槽吹出之气流而改变气流流动方向。
[0008]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其通风槽实质为将一个方形的大出风口利用纵、横设置的纵肋和横肋划分为多个矩形的出风口,其虽能保证一定的出风量,但是靠近腰部位置的区域出风量相对较大,而上侧的通风槽的风量就会很小,若使用大功率的风扇,虽能保证整体的出风量,但会导致腰部的出风量更大,而在车辆行驶中,上侧的通风量也会忽大忽小,容易造成驾乘人员身体受凉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改善上述相关技术中靠垫出风量不一致和不均匀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
[0010]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包括靠垫本体,靠垫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靠垫本体的背面位于通风孔的区域内设置有风扇安装位,靠垫本体包括边缘部、背靠部、腰靠部,背靠部和腰靠部均位于边缘部围设的区域内,背靠部纵向设置有多个的导流槽,相邻导流槽之间形成背靠通风区;腰靠部横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腰靠通风区;靠垫本体的背面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凸起,风扇安装位位于支撑凸起的上侧位置;通风孔均设置于对应的背靠通风区和腰靠通风区。
[0012]可选的,所述导流槽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侧位置延伸,且延伸至背靠部边缘与边缘部连接。
[0013]可选的,所述背靠通风区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分别设置为第一通风区、第二通风区、第三通风区及第四通风区,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延伸至中间位置后再向外侧倾斜向上形成弧形导流段;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延伸至中间位置后再向外侧倾斜向上形成弧形导流段;第三通风区和第四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侧位置延伸、且向外侧倾斜形成弧形导流段。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宽度由下至上均相等。
[0015]可选的,所述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三通风区和第四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0017]可选的,所述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宽度大于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最大宽度;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通风区和第四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的最大宽度。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通风区、第四通风区的通风孔为宽度相等的条形孔;第一通风区的通风孔由下至上设置有三组,位于下侧的一组条形孔的长度均相等,位于中间的一组条形孔的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位于上侧的一组条形孔的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中间的一组中条形孔的最小长度大于位于下侧一组中的条形孔的长度、最大长度大于位于上侧一组中的条形孔的长度;第四通风区的条形孔的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减小。
[0019]可选的,所述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的通风孔均为圆形孔,且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的通风孔的孔径均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0020]可选的,所述边缘部的正面均高于背靠部、腰靠部的正面,且边缘部位于腰靠部左、右两侧的位置设置有过渡段,过渡段的正面向靠垫本体后方倾斜设置形成过渡段的正面与腰靠部的正面连接。
[0021]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2]1.设置支撑凸起,使得靠垫的背面与座椅之间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通风空间,该通风空间即使是在不安装风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足够的通风量,特别是在靠垫在受到驾乘人员在后靠挤压时,空气通过通风孔的对流效果会更强;且将风扇安装位设置在靠近支撑凸起的位置处,这样即使是驾乘人员在后靠的过程中,不会导致风扇位置过于贴近座椅及驾乘人员的身体后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出风量减小和风流量受阻的问题,使得通风的效果更强,更为显著和良好;与此同时,通过设置导流槽,可以使得空气在受阻后,能更好的向边缘部扩散,有效的提高了通风效果,而且不会对出风量和风流量造成影响,使得出风
量更为一致和均匀。
[0023]2.通过对各个通风区的设置、以及对导流槽的延伸方向的调整,使得风的流向得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布局,能够更好的将风的流向导向驾乘人员背部的脊柱周边、肩胛骨、肋骨、腰部以及肋骨和腰部两侧的位置,使得背部每个容易出汗的部位都能够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更好的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0024]3.通过对各个通风区的通风孔的孔型设计以及长、宽大小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匹配驾乘人员背部每个容易出汗的部位,更进一步的提升了通风效果。
[0025]4.通过设置边缘部与背靠部、腰靠部之间的高度差,预留了一部分受靠压时的缓冲区,这样可以使驾乘人员在乘坐的过程中,后靠时不会轻易将通风孔堵塞,有效增强了通风的效果,使得空气的流通更为顺畅,即经过导流槽或者其他通风孔的风都能够均匀的散布在高度差形成的空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包括靠垫本体,靠垫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1),靠垫本体的背面位于通风孔(1)的区域内设置有风扇安装位(2),其特征在于:靠垫本体包括边缘部(3)、背靠部、腰靠部,背靠部和腰靠部均位于边缘部(3)围设的区域内,背靠部纵向设置有多个的导流槽(8),相邻导流槽(8)之间形成背靠通风区;腰靠部横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7),凹槽(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腰靠通风区;靠垫本体的背面与凹槽(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支撑凸起(6),风扇安装位(2)位于支撑凸起(6)的上侧位置;通风孔(1)均设置于对应的背靠通风区和腰靠通风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8)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侧位置延伸,且延伸至背靠部边缘与边缘部(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通风区由中间向两侧依次分别设置为第一通风区、第二通风区、第三通风区及第四通风区,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8)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延伸至中间位置后再向外侧倾斜向上形成弧形导流段(4);第二通风区和第三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8)均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延伸至中间位置后再向外侧倾斜向上形成弧形导流段(4);第三通风区和第四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8)由背靠部的下侧位置向上侧位置延伸、且向外侧倾斜形成弧形导流段(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区和第二通风区之间的导流槽(8)的宽度由下至上均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之通风靠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统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鸿汽车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