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375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包括筒体、管板以及换热组件。筒体具有中空内腔,筒体下方设有热源入口和热源出口,筒体的上方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管板位于中空内腔内,隔板将中空内腔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管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换热组件设置在中空内腔,换热组件包括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分别位于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并且二者相互连接,第一热管的外部设置有阻温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温热管换热系统,阻温部件能够减缓高温烟气或流体至第一热管的传热速率,从而使工质的温度由低温逐步升至高温,避免热管内温度因迅速变化超热管的传热极限而使热管内的工质失效分解或碳化。热极限而使热管内的工质失效分解或碳化。热极限而使热管内的工质失效分解或碳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热管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热管是一种具有较高导热性能的传热组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壳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热管热端即蒸发段工质受热后被气化,流向冷端即冷凝段,蒸汽在冷端被冷凝,放出汽化潜热,加热冷流体,冷凝液又流回热端,如此反复。现有的热管采用钢管等金属管,金属管的导热系数高,传热快,例如在600℃及以上的烟气或流体中,热管的蒸发段直接与高温或超高温热源接触,热管高温条件下,特别是在600℃及以上的超高温条件下,超过热管的传热极限,热管内的工质受热失效,分解或碳化,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管的传热快,管内的压力从低压迅速升至超高压力,超过热管的压强极限,容易引发热管破裂甚至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阻温部件能够减缓高温烟气或流体至第一热管的热传导速度,与热管的传热极限匹配,避免高温烟气或流体直接冲击第一热管,以使工质的温度由低温逐步升至高温,防止超过热管的传热极限,避免第一热管内温度因热传导速度过快而导致热管内的工质失效分解或碳化。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包括筒体、管板以及换热组件。其中,所述筒体具有中空内腔,所述筒体下方设有朝向所述中空内腔开口的热源入口和朝向所述筒体外部开口的热源出口,所述筒体的上方设有朝向所述中空内腔开口的流体入口和朝向筒体外部开口的流体出口;管板位于所述中空内腔内,所述管板将所述中空内腔分隔为呈上下结构且相互独立的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并且所述蒸发腔室位于所述冷凝腔室的下方,所述管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换热组件通过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腔内,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分别位于所述蒸发腔室和所述冷凝腔室,并且二者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热管的外部设置有阻温部件。
[0006]优选地,所述阻温部件包括热管外套管,所述热管外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热管外部,并且所述热管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壁之间间隔,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阻温材料。
[0007]优选地,所述阻温部件包括热管外套管,所述热管外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一热管外部,并且所述热管外套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热管的外壁之间间隔,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真空状态。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真空泵单元,所述真空泵单元包括电子真空泵、压力传感器以及电子真空泵控制器,所述电子真空泵通过抽真空管路与所述间隙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抽真空管路上,所述电子真空泵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输出
端与所述电子真空泵电连接,所述电子真空泵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电子真空泵的工作状态。
[0009]优选地,所述真空泵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抽真空管路上的电压力表。
[0010]优选地,所述阻温部件包括由阻温材料制成的阻温层,所述阻温层包裹在所述第一热管外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管与所述阻温层为一体式结构。
[0012]具体地,所述第一热管与所述第二热管之间焊接连接或螺纹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阻温层为隔热漆。
[0014]进一步地,所述隔热漆为一层或多层。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高温烟气或流体等热源经热源入口进入中空内腔,与第一热管外部的阻温部件接触,阻止高温烟气或流体直接接触第一热管,第一热管在阻温部件的作用下由低温逐渐升至高温,因此,第一热管内工质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工质达到气化温度后被气化,流向第二热管,蒸汽在第二热管被冷凝,放出汽化潜热,加热冷流体,工质又流回第一热管,如此反复。在上述过程中,阻温部件能够减缓高温烟气或流体至第一热管的热传导速度,从而使工质的温度由低温逐步升至高温,最终与热管的传热极限匹配,避免超过热管的传热极限,防止热管内温度因迅速变化而使热管内的工质失效分解或碳化,另外,管内的压力同样逐渐升高至高压,避免超过热管的压强极限,防止管内压力快速达到高压力而发生爆炸。
附图说明
[00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未设置阻温部件的第一热管的温度时间曲线图;
[0022]图4为未设置阻温部件的第一热管的温度时间曲线图。
[0023]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0024]10筒体,11中空内腔,12热源入口,13热源出口,14流体入口,15流体出口,20管板,21安装孔,30换热组件,31第一热管,32第二热管,33外热管套管,34阻温层,40真空泵单元,41电子真空泵,42电子真空泵控制器,43电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见图1,本技术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包括筒体10、管板20以及换热组件30。
[0026]筒体10具有中空内腔11,中空内腔11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圆柱状内腔、方柱状内腔等,可以根据其适用场景选择中空内腔11的结构形式。筒体10下方设有朝向中空内腔11开口的热源入口12和朝向筒体10外部开口的热源出口13,热源入口12和热源出口13均
与中空内腔11连通,高温烟气依次经过热源入口12、中空内腔11以及热源出口13,筒体10的上方设有朝向中空内腔11开口的流体入口14和朝向筒体10外部开口的流体出口15,流体入口14和流体出口15均与中空内腔11连通,流体入口14和流体出口15可以相对设置流体依次经过流体入口14、中空内腔11以及流体出口15。
[0027]另外,筒体10的上下两端封闭,热源入口12和热源出口13可以设置在筒体10下方的侧壁上,并且热源入口12和热源出口13可以相对设置,流体入口14和流体出口15可以设置在筒体10上方的侧壁上,并且流体入口14和流体出口15可以相对设置。
[0028]管板20位于中空内腔11内,管板将中空内腔11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并且蒸发腔室位于冷凝腔室的下方,管板20上设置有安装孔21。
[0029]换热组件30通过安装孔21设置在中空内腔11,换热组件30包括第一热管31和第二热管32,具体地,可以将第一热管31或第二热管32插装安装孔21内,或者将二者同时插装在安装孔内,即二者的连接位置处于安装孔处。第一热管31和第二热管32分别位于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并且二者相互连接,第一热管31的外部设置有阻温部件,阻温部件用于阻止高温烟气或流体直接与第一热管31接触。
[0030]可选地,管板20可以横向设置,并与筒体10的内壁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0),所述筒体(10)具有中空内腔(11),所述筒体(10)下方设有朝向所述中空内腔(11)开口的热源入口(12)和朝向所述筒体(10)外部开口的热源出口(13),所述筒体(10)的上方设有朝向所述中空内腔(11)开口的流体入口(14)和朝向筒体(10)外部开口的流体出口(15);管板(20),位于所述中空内腔(11)内,所述管板(20)将所述中空内腔(11)分隔为相互独立的蒸发腔室和冷凝腔室,并且所述蒸发腔室位于所述冷凝腔室的下方,所述管板(20)上设置有安装孔(21);换热组件(30),通过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腔(11)内,所述换热组件(3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热管(31)和第二热管(32),所述第一热管(31)和所述第二热管(32)分别位于所述蒸发腔室和所述冷凝腔室,并且二者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热管(31)的外部设置有阻温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温部件包括热管外套管(33),所述热管外套管(33)套设在所述第一热管(31)外部,并且所述热管外套管(33)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热管(31)的外壁之间间隔,形成间隙,所述间隙内填充有阻温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热管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温部件包括热管外套管(33),所述热管外套管(33)套设在所述第一热管(31)外部,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张雯鑫张煜昕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巨源热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