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326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包括第一导风件以及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包括上叶和下叶,下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上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二端可转动地与第三端连接,第四端用于可转动地设置于空调器的上扩压部,第一端与第四端接触或分离。其能够实现冷风不直吹,热风地毯式送风;同时实现多维防直吹,提高用户整体舒适性。提高用户整体舒适性。提高用户整体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空调器设置有制热和制冷模式,热空气或冷空气通过空调器的导风门向外送风,然而现有的导风门结构设计通常简单,在空调器的制热或制冷模式下导风门对热风或冷风均起到同样的导流效果,因此在制冷模式下会出现冷风直吹,而在制热模式下会出现热风送风不佳的情况,因而降低用户的整体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其能够实现冷风不直吹,热风地毯式送风;同时实现多维防直吹,提高用户整体舒适性。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包括第一导风件以及第二导风件;
[0006]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上叶和下叶,所述下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上叶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端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端用于可转动地设置于空调器的上扩压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端接触或分离;
[0007]所述第二导风件用于可转动地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空调器的下扩压部。
[0008]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上叶和下叶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在下叶的第一端和上叶的第四端接触的状态下,起到向上托风的作用;通过第二导风件可转动地与下扩压部连接,以在第二导风件转动指预设角度的状态下,起到托风作用,从而在第一导风件和第二导风件的共同作用下,避免气流直接吹向用户。在使得下叶的第一端和上叶的第四端分离的状态下保持相对静止,下叶和上叶绕第四端转动,可使得气流在第一导风件的作用下实现气流竖直向下流动,不仅如此,还可保证气流在第一导风件的作用下的动量损失较小,从而具有较大的气流速度,因此在第一导风件以及转动预设角度的第二导风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气流呈地毯式送风,提高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端接触以使所述第一导风件呈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导风件转动预设角度,以与所述第一导风件共同呈第一导流状态,以向上导流气流;
[0010]或,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端分离以使所述第一导风件呈张开状态,且所述上叶绕所述第四端转动,所述第二导风件转动预设角度,以与所述第一导风件共同呈第二导流状态,以向下导流气流。
[0011]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端与第四端接触以使第一导风件呈闭合状态,第二导风件转动预设角度,以与第一导风件共同呈第一导流状态,第一导流状态对应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状态,以实现向上导流冷气流,避免冷气流直吹用户;而第一端与第四端分离以使
第一导风件呈张开状态,且上叶绕第四端转动,第二导风件转动预设角度,以与第一导风件共同呈第二导流状态,第二导流状态对应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状态,以实现向下导流热气流,以使得制热气流呈地毯式送风,因而提高了舒适性。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叶呈弧面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上扩压部呈相切设置,且所述第一端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为θ∈[10
°
,80
°
]。
[0013]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夹角进行限定,以利于第一导流件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向上导流冷气流。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线为弦线,所述弦线与水平线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夹角为ε∈[0
°
,45
°
]。
[0015]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夹角进行限定,以利于第一导流件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向上导流冷气流。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所在的切线与所述弦线呈第三夹角设置,所述第三夹角为δ∈[

10
°
,45
°
],其中,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0017]其中,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以及所述第三夹角满足关系式:δ=θ+ε。
[0018]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三夹角进行限定,以利于第一导流件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向上导流冷气流。
[00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叶呈弧面状并与所述下叶结构相同,所述第四端所在的切线与所述弦线呈第四夹角设置,所述第四夹角为β∈[10
°
,45
°
]。
[0020]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四夹角进行限定,以利于第一导流件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向上导流冷气流。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导流状态下,所述下叶绕所述第二端转动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为ω1=π

β

δ,所述上叶绕所述第四端转动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为ω2=β+δ,且所述第四端用于与所述上扩压部呈相切设置。
[0022]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进行限定,有利于第一导风件转动至固定位置,并有利于对热气流进行向上导流。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导流状态下,所述第一端所在的切线与竖直方向的之间呈第五夹角设置,所述第五夹角为α∈[

25
°
,5
°
],其中,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0024]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三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以及所述第五夹角满足关系式:2
×
(δ+β)+θ=90
°
+α。
[0025]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以及第五夹角满足上述关系式,以在第二导流状态,即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的情况下,保证下叶的第一端的切线与竖直方向的直线夹角趋近于0
°
但不为0
°
,保证热气流在第一导风件的作用下近似垂直下吹,从而实现地毯式送风。
[00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风轮以及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所述风轮设置于外壳内,所述外壳包括上扩压部和下扩压部,所述扩压部和所述下扩压部形成出风流道,且所述风轮设置于所述出风流道的一端,所述出风流道的另一端形成出风口,所述分段式导风门结构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0027]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导风门的分段式设计,实现了冷风不直吹,热风地毯式送风
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能够实现多维防直吹,以此提高用户使用空调器的整体舒适性。
[00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扩压部呈倾斜设置,所述上扩压部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0
°
,且小于或等于80
°

[0029]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对上扩压部与水平线的夹角进行限定,以利于第一导流件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向上导流冷气流。
[00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及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上叶和下叶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在下叶的第一端和上叶的第四端接触的状态下,起到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段式导风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风件(110)以及第二导风件(120);所述第一导风件(110)包括上叶(111)和下叶(112),所述下叶(112)包括第一端(1121)和第二端(1122),所述上叶(111)包括第三端(1111)和第四端(1112),所述第二端(1122)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三端(1111)连接,所述第四端(1112)用于可转动地设置于空调器(10)的上扩压部(210),所述第一端(1121)与所述第四端(1112)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二导风件(120)用于可转动地且间隔设置于所述空调器(10)的下扩压部(2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121)与所述第四端(1112)接触以使所述第一导风件(110)呈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导风件(120)转动预设角度,以与所述第一导风件(110)共同呈第一导流状态,以向上导流气流;或,所述第一端(1121)与所述第四端(1112)分离以使所述第一导风件(110)呈张开状态,且所述上叶(111)绕所述第四端(1112)转动,所述第二导风件(120)转动预设角度,以与所述第一导风件(110)共同呈第二导流状态,以向下导流气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叶(112)呈弧面状,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端(1121)用于与所述上扩压部(210)呈相切设置,且所述第一端(1121)所在的切线与水平线呈第一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夹角为θ∈[10
°
,80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121)与所述第二端(1122)的连线为弦线,所述弦线与水平线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二夹角为ε∈[0
°
,45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段式导风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121)所在的切线与所述弦线呈第三夹角设置,所述第三夹角为δ∈[

10
°
,45
°
],其中,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婷王伟李松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