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锋先专利>正文

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238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1)构成,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设防滑螺纹(2),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3)。该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于前端加了螺纹,故抗轴向牵拉力大,避免了针体的松动、滑出,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性,提高了骨折愈合率;由于前端面为“V”形凹槽,故容易穿出骨皮质,并且避免了穿透骨皮质后对皮肤的锐性刺激,降低了感染率。另外,由于稳定性好,手术中可采用小切口,病人创伤小、痛苦少、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费用低。(*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锁骨骨折固定骨圆针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锁骨骨折固定所使用的骨圆针为直杆圆柱针体,表面光滑,前端为斜面头或三棱尖头,直径分为2.0mm、2.5mm、3.0mm、3.5mm四种规格,长度为15-25cm,这种骨圆针的缺点一是在骨折固定中,由于表面光滑,故容易松动、滑脱,造成再次骨折;二是由于针体的滑移,致使针体从骨皮质下穿出,穿破皮肤,易造成感染;三是由于针体松动和感染,易造成骨折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致使骨折愈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不会松动滑脱、可避免产生感染的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直杆圆柱针体的前端设防滑螺纹,以防针体的滑脱、松动,在直杆圆柱针体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以利于针体前端从骨皮质旋出,且旋出骨皮质后,在皮下不易触到皮肤,故不易产生感染。本技术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防滑螺纹的长度为1-2cm。使用本技术时,可采用小切口,不剥离骨膜,用逆行穿针法,防滑螺纹端从骨折近端旋出骨皮质1-2mm为宜,针体远端折弯剪断埋于皮下即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使用的骨圆针相比,由于前端加了螺纹,故抗轴向牵拉力大,避免了针体的松动、滑出,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性,提高了骨折愈合率;由于前端面为“V”形凹槽,故容易穿出骨皮质,并且避免了穿透骨皮质后对皮肤的锐性刺激,降低了感染率。另外,由于稳定性好,手术中可采用小切口,病人创伤小、痛苦少、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费用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沿A-A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2制作本技术。该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1构成,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设防滑螺纹2,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3。所述的防滑螺纹2的长度为1-2cm。权利要求1.一种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1)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设防滑螺纹(2),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滑螺纹(2)的长度为1-2c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1)构成,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设防滑螺纹(2),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3)。该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于前端加了螺纹,故抗轴向牵拉力大,避免了针体的松动、滑出,增加了骨折端的稳定性,提高了骨折愈合率;由于前端面为“V”形凹槽,故容易穿出骨皮质,并且避免了穿透骨皮质后对皮肤的锐性刺激,降低了感染率。另外,由于稳定性好,手术中可采用小切口,病人创伤小、痛苦少、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费用低。文档编号A61B17/86GK2850541SQ200520087289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2日专利技术者李锋先, 郑庆祥, 卢金芳, 李 杰 申请人:李锋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锁骨骨折防滑脱骨圆针,由直杆圆柱针体(1)构成,其特征在于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设防滑螺纹(2),在直杆圆柱针体(1)的前端面上设“V”形凹槽(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先郑庆祥卢金芳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李锋先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