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69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灯零部件,公开了一种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及车辆,包括第一注塑框架和第二注塑框架,且第二注塑框架延伸至第一注塑框架内,第一注塑框架内注射有第一注塑料,第二注塑框架内注射有第二注塑料,且第一注塑料能够沉入第二注塑料内以形成下沉部,以使下沉部与第二注塑框架的边界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注塑框架内注射第一注塑料,第二注塑框架内注射第二注塑料后,第二框架内的第二注塑料能够沉入第一注塑框架内所注入的第一注塑料中,并且第二注塑料沉入第一注塑料后使得两者之间的交接处于第二注塑框架的边界相平齐,从而减少了第一注塑料与第二注塑料之间产生的窜色,并能够极大提升外观质量。并能够极大提升外观质量。并能够极大提升外观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灯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另外,还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走千万家庭中,消费者对轿车的性能和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白光在晴天的夜晚照路更清楚,黄光在雨雾天更实用,双色灯的存在把晴天和雨晴天都兼顾了一举两得。
[0003]透明色塑料注射加工时高温熔融状态下,在流经不透明框架时会部分少量熔融不透明框架的材料,将其带入覆盖边界处,造成的后果是在透明与不透明框架接界处有部分呈杂色色斑,产生窜色问题,工况不同染的杂色面积和程度也不同,不仅严重影响,如双色后灯配光镜的外观,还影响透亮度,造成其光照下降影响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能够减少窜色,提升整体外观质量。
[0005]本技术第二方面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车辆,能够减少窜色对车辆照明产生的影响。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包括第一注塑框架和第二注塑框架,且第二注塑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一注塑框架内,所述第一注塑框架内注射有第一注塑料,所述第二注塑框架内注射有第二注塑料,且所述第一注塑料能够沉入所述第二注塑料内,以使两者之间交接面平齐于所述第二注塑框架的边界。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塑料为不透明注塑料,所述第二注塑料为透明注塑料。
[000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框架的注射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注塑框架的底部。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塑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注塑框架内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注塑料的通流结构,所述通流结构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注塑框架的长度。
[00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透明注塑料的厚度大于所述不透明注塑料的厚度。
[0011]优选地,所述透明注塑料沉入不透明注塑料的厚度不超过所述第一注塑框架延伸至所述第二注塑框架内的厚度。
[00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框架中部凸出以形成长条形凸起。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塑料为PC注塑料或PMMA注塑料,所述第二注塑料的流动方向以所述第二注塑框架与所述第一注塑框架相连的一端端部为起点,并朝向所述第二注塑框架的另一端流动。
[00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塑框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注塑框架的长度。
[0015]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双色
覆盖区防窜色结构,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注塑框架和第二注塑框架,且第二注塑框架延伸至第一注塑框架内,当在第一注塑框架内注射第一注塑料,第二注塑框架内注射第二注塑料后,第二框架内的第二注塑料能够沉入第一注塑框架内所注入的第一注塑料中,并且第二注塑料沉入第一注塑料后使得两者之间的交接处于第二注塑框架的边界相平齐,从而减少了第一注塑料与第二注塑料之间产生的窜色,并能够极大提升外观质量。
[0017]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
第一注塑框架
ꢀꢀꢀ2ꢀꢀꢀ
第二注塑框架
[0021]3ꢀꢀꢀꢀ
第一注塑料
ꢀꢀꢀꢀꢀ4ꢀꢀꢀ
第二注塑料
[0022]11
ꢀꢀꢀ
下沉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如图1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包括第一注塑框架1和第二注塑框架2,其中第一注塑框架1内用于注射第一注塑料3,第二注塑框架2内用于注射第二注塑料4,并且第二注塑框架2延伸至第一注塑框架1内,其中第一注塑框架1内的第一注塑料3沉入第二注塑框架2内的第二注塑料4内,并且沉入第二注塑料4内的第一注塑料3的部分形成为下沉部11,下沉部11的边界与第二注塑框架2的边界平齐,以使得最终所成型的第一注塑料3和第二注塑料4分别处于合适的位置,并且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窜色范围较小,因此极大提升了外观质量,为后续汽车零部件的注塑提供了造型基础。
[0026]具体地,第一注塑料3为不透明注塑料,第二注塑料4为透明注塑料。在注塑的过程中,先注塑不透明注塑料,然后再在不透明注塑料上覆盖注射透明注塑料,当透明注塑料流经不透明注塑料时,由于透明注塑料在不透明注塑上的流长短L4较短,因此流动时间能够得到缩减,从而使得不透明注塑料与透明注塑料之间能够减少窜色,以此来极大提升外观质量。
[0027]更具体地,第二注塑框架2的注射口设置在第一注塑框架1的底部,即透明注塑料的注射口位置覆盖在第一注塑框架1的底部,以使得透明注塑料的注射方向是经过第一注塑框架1的覆盖区向前流动的。而不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会导致透明注塑料与不透明注塑
料在透明框架的交界互相渗透,从而呈现出杂色色斑,产生窜色问题。目前避免窜色现象的发生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先注塑透明注塑料,再注塑不透明注塑料,但是这会导致最终的造型结构受约束,不适用大部分覆盖结构产品。第二种为先注塑不透明注塑料,在注塑透明注塑料,但是该方案必须将透明注塑料的流经区域使用黑片全覆盖或浇口,并设置点胶口在透明片中心位置,但是同样也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问题。因此,采用第一注塑框架1与第二注塑框架2的配合,并通过设置特定的注射口,能够有效减少第一注塑料3与第二注塑料4中在流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窜色现象。
[0028]为了降低透明注塑料在不透明注塑料上的移动速度,使得透明注塑料能够快速通过不透明注塑料的覆盖范围,因此将第一注塑框架1延伸至第二注塑框架2内的部分形成为通流结构,第二注塑料4在该通流结构内流动,通流结构的长度为第一注塑框架1的长度,该长度即为第二注塑料4的流长L4。
[0029]与现有技术中的流动长度相比,该通流结构仅占第二注塑框架2长度的一部分,因此,当透明注塑料在该通流结构中流动时,透明注塑料在不透明注塑料上的流动时间较短,而常规的透明注塑料会在不透明注塑料上长期流动,而由于透明注塑料在流动时处于高温熔融状态,高温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注塑框架(1)和第二注塑框架(2),且所述第二注塑框架(2)延伸至所述第一注塑框架(1)内,所述第一注塑框架(1)内注射有第一注塑料(3),所述第二注塑框架(2)内注射有第二注塑料(4),且所述第一注塑料(3)能够沉入所述第二注塑料(4)内以形成下沉部,以使所述下沉部与所述第二注塑框架(2)的边界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料(3)为不透明注塑料,所述第二注塑料(4)为透明注塑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注塑框架(2)的注射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注塑框架(1)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覆盖区防窜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框架(1)延伸至所述第二注塑框架(2)内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注塑料(4)的通流结构,所述通流结构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注塑框架(1)的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富宝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