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电极配料及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1599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纳米碳电极配料及生产方法,它的原料由纳米石墨粉、电解铝用残阳极、中温沥青、煅后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为原料按比例配料混合经混捏,成型、常温干燥,得到产品,本配料方法大大的提高产品的导电性能,抗压强度,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等优良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碳电极即电极糊生产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碳电极又称电极糊,普通生产电极糊采用石油焦,煅烧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是非常传统和成熟的配料方法,在碳电极中加入纳米石墨粉制成纳米碳电极,经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结论是“把纳米石墨粉添加在电极糊中,获得一种性能良好的电极应用在铁合金矿热炉和电石炉中……,未发现有与本项目的应用相同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现用电极糊性能优良的纳米电极的配料及生产方法,其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纳米石墨粉0.5-5; 电解铝用残阳极40-50;中温沥青15-20;煅后石油焦8-15;天然石墨3-10 ;石墨化冶金焦5-10。将电解铝用残阳极料采用大颗粒料70-100mm粒度,煅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分别破碎、筛分,按上述配比加入经溶化、静置的中温沥青,加入纳米石墨粉进行配料,经过混捏,常温干燥成型,即为纳米碳电极,也称纳米电极糊。在上述配料中除纳米石墨分外,其他的骨料采用大颗配方,最大骨料可为100mm,而传统方法配料则采用小颗粒骨料,最大颗料为40mm,添加了纳米石墨粉后,由于粒度的变化其理化特性发生很大变化,从而提高了导电性能、抗压强度,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提高了碳电极的优良特性。采用本技术方案的的益效果与现有的碳电极特性进行如下对比主要性能指标纳米碳电极 普通碳电极国家行业标准(YB/T5215-1966)THD-1THD-2电阻率40.79μΩm70 75抗压强度29.47Mpa22 20灰份1.15% 46体积密度≥1.8g/cm31.40 1.38上述指标都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指标。四附图说明图1为纳米碳电极生产工艺流程框图。五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各原料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纳米石墨份5; 电解铝用残阳极40;中温沥青20;煅后石油焦15;天然石墨10;石墨化冶金焦10。按上述组份配料按工艺流程框图说明本实施例将电解铝用残阳极破碎颗粒为90mm粒度,煅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分别经破碎、筛分,并将中温沥青溶化,静置,按上述配比加入纳米石墨粉进行配料,再经混捏工序,常温干燥成型,即成为纳米碳电极产品。这种新型碳电极的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普通碳电极。权利要求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其特征在于各种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纳米石墨粉0.5-5 电解铝用残阳极40-50中温沥青15-20煅后石油焦8-15天然石墨3-10 石墨化冶金焦5-10将电解铝用残阳极破碎颗粒为70-100mm粒度,将煅后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分别经破碎、筛分,并将中温沥青溶化,静置,按上述配比加入纳米石墨粉,经混捏工序,常温干燥成型,即成为纳米碳电极产品。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它的原料由纳米石墨粉、电解铝用残阳极、中温沥青、煅后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为原料按比例配料混合经混捏,成型、常温干燥,得到产品,本配料方法大大的提高产品的导电性能,抗压强度,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等优良特性。文档编号C04B35/528GK101090589SQ200610051099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2日专利技术者唐万智 申请人:遵义志得碳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碳电极配料及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种原料按重量百分比配比如下:纳米石墨粉0.5-5电解铝用残阳极40-50中温沥青15-20煅后石油焦8-15天然石墨3-10石墨化冶金焦5-10将电解铝用残阳极破碎颗粒为70-100mm粒度,将煅后石油焦、天然石墨、石墨化冶金焦分别经破碎、筛分,并将中温沥青溶化,静置,按上述配比加入纳米石墨粉,经混捏工序,常温干燥成型,即成为纳米碳电极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万智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志得碳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