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56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质净化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包括进水管与防溢围堰,进水管固定贯穿防溢围堰左壁,防溢围堰下内壁向右倾斜设置,防溢围堰下内壁的左半部分设置有挺水植物,防溢围堰下内壁的右半部分设置有沉水植物,防溢围堰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碎石布水堰,碎石布水堰右侧固定安装有碎石缓冲层,利用水位落差和坡度,投放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实现了污染物的沿程生态去除,同时构建的碎石布水堰可达到水利缓冲和均匀布水的效果,具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等优点,灵活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对中大型坑塘的改造,实现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保障水生态安全。保障水生态安全。保障水生态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


[0001]本技术涉及水质净化的
,具体为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坑塘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储水洼地,包括养殖、种植塘及湖泊、河渠形成的支汊水体,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优点在于不受地形限制,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和成本,也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实现污水利用与资源化,维护方便,污泥产量少。缺点是塘内水体不流动,容易滋生蚊虫,若外源污染物持续排入,有机物好氧分解大量消耗水体内氧气,而复氧速率较慢,水体溶解氧得不到有效补充,水体逐渐呈现厌氧状态,有机物厌氧分解发黑发臭物质,导致水体黑臭。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沉降到底泥中,在厌氧或还原性条件下从底泥释放到上覆水中导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具备具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等优点,解决传统坑塘水体不流动,易滋生蚊虫的问题等优点,解决了容易滋生蚊虫,若外源污染物持续排入,有机物好氧分解大量消耗水体内氧气,而复氧速率较慢,水体溶解氧得不到有效补充,水体逐渐呈现厌氧状态,有机物厌氧分解发黑发臭物质,导致水体黑臭,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沉降到底泥中,在厌氧或还原性条件下从底泥释放到上覆水中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等优点,解决传统坑塘水体不流动,易滋生蚊虫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进水管与防溢围堰,进水管固定贯穿防溢围堰左壁,防溢围堰下内壁向右倾斜设置,防溢围堰下内壁的左半部分设置有挺水植物,防溢围堰下内壁的右半部分设置有沉水植物,防溢围堰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碎石布水堰,碎石布水堰右侧固定安装有碎石缓冲层,碎石缓冲层设置在挺水植物左边。
[0007]优选的,所述防溢围堰内设置有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前后两端分别与防溢围堰前后内部固定连接,四个支撑杆上设置有两个活动板,两个活动板上均开设有两个滑槽,四个支撑杆分别与四个滑槽活动连接。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活动板下侧均开设有两个方槽,四个方槽分别与四个滑槽连通,四个支撑杆上均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竖杆,每个竖杆下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每个支撑块均与防溢围堰下内壁贴合。
[0009]优选的,中间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上均开设有横槽,两个横槽内均固定安装有摩擦条,两个活动板上侧均开设有两个圆槽,四个圆槽分别中间的两个滑槽连通,四个圆槽内均
活动连接有摩擦柱,四个摩擦柱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杆,四个连接杆上设置有两个横板。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横板分别与四个连接杆上端固定连接,两个横板下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拉簧,四个拉簧下端分别与两个活动板固定连接,四个拉簧上均活动套接有伸缩管,四个伸缩管下端分别与两个活动板固定连接,四个伸缩管上端分别与两个横板固定连接,两个横板下侧均固定安装软条。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活动板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块,两个限位块上设置有限位绳,限位绳两端分别与两个限位块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两个所述活动板后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固定盒,两个固定盒内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条,两个活动条下侧均固定安装有三角条,两个活动条后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条,两个连接条后侧均固定安装有收集盒,两个收集盒上侧均固定安装有握把。
[0013]优选的,两个所述收集盒上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环,两个固定环内均活动连接有伸缩杆,两个伸缩杆下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钩,伸缩杆上固定安装有限位环。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通过利用水位落差和坡度,实现水体的流动,同时投放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与微生物构成坑塘生态系统,实现了污染物的沿程生态去除,同时构建的碎石布水堰可达到水力缓冲和均匀布水的效果,具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等优点。解决传统坑塘水体不流动,易滋生蚊虫的问题,碎石布水堰和缓冲层可以实现进水的均匀分布和水力缓冲,此构建方式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耐冲击负荷等优点,碎石布水堰和缓冲层可以实现进水的均匀分布和水力缓冲,此构建方式有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景观美化、耐冲击负荷等优点,通过缓坡制造联合使用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可以提高坑塘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干扰力,使水生生态体系结构变得更稳定,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可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耐冲击能力。
[0017]2、该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通过竖杆与支撑杆的支撑,用户可以在两个活动板上工作,同时通过滑槽可以移动两个活动板,这样工作人员就可以在活动板上清理水中的垃圾与死去植物等杂物,从而可以避免水中的垃圾与死去植物等杂物不方便清理产生腐败产生污染。
[0018]3、该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通过两个拉簧持续向下拉扯两个横板,就可以通过四个连接杆使四个摩擦柱挤压摩擦条,这样就可以避免活动板随意移动,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当工作人员需要移动活动板时,利用脚尖向上挑起横板,就可以地阿东四个摩擦柱向上移动,从而可以移动活动板。
[0019]4、该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通过两个收集盒可以方便用户收起清理出来的垃圾与死去植物等杂物,通过伸缩杆与固定钩可以方便用户将水中的垃圾与死去植物等杂物钩起来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图1中活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图3中伸缩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进水管;2、防溢围堰;3、碎石布水堰;4、碎石缓冲层;5、挺水植物;6、沉水植物;7、支撑杆;8、活动板;9、竖杆;10、支撑块;11、收集盒;12、活动条;13、连接条;14、固定盒;15、横板;16、伸缩管;17、摩擦条;18、横槽;19、滑槽;20、摩擦柱;21、圆槽;22、连接杆;23、软条;24、限位绳;25、限位块;26、方槽;27、固定钩;28、三角条;29、伸缩杆;30、握把;31、限位环;32、固定环;33、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包括进水管(1)与防溢围堰(2),进水管(1)固定贯穿防溢围堰(2)左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围堰(2)下内壁向右倾斜设置,防溢围堰(2)下内壁的左半部分设置有挺水植物(5),防溢围堰(2)下内壁的右半部分设置有沉水植物(6),防溢围堰(2)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碎石布水堰(3),碎石布水堰(3)右侧固定安装有碎石缓冲层(4),碎石缓冲层(4)设置在挺水植物(5)左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围堰(2)内设置有四个支撑杆(7),四个支撑杆(7)前后两端分别与防溢围堰(2)前后内部固定连接,四个支撑杆(7)上设置有两个活动板(8),两个活动板(8)上均开设有两个滑槽(19),四个支撑杆(7)分别与四个滑槽(19)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板(8)下侧均开设有两个方槽(26),四个方槽(26)分别与四个滑槽(19)连通,四个支撑杆(7)上均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竖杆(9),每个竖杆(9)下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10),每个支撑块(10)均与防溢围堰(2)下内壁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理黑臭水体的中大型生态坑塘,其特征在于:中间的两个所述支撑杆(7)上均开设有横槽(18),两个横槽(18)内均固定安装有摩擦条(17),两个活动板(8)上侧均开设有两个圆槽(21),四个圆槽(21)分别中间的两个滑槽(19)连通,四个圆槽(21)内均活动连接有摩擦柱(20),四个摩擦柱(20)上端均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夏徐洪斌李国强杨苗青王洪艳马浩亮王江涛石学虎晁文坡刘长海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