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865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管路结构包括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均设置在动臂的侧壁端面处且分别设置在斗杆油缸的底座两侧,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弧度与动臂下侧壁的边缘处弧度吻合,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使工作装置避免与作业环境障碍物发生碰撞造成管路损毁的风险,降低动臂结构件改动要求,规范钢管管路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的功能。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的功能。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


[0001]本技术应用涉及挖掘机工作装置
,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液压挖掘机普遍采用集中配流的主阀控制,且控制每一个功能控制阀其中位均相互连通,在此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某一联连接管路出现损毁,将直接造成整机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无法做任何动作进而被困原地,而在狭小空间作业车辆,尤其在地下室环境内作业的液压挖掘机非常容易以为碰撞等原因出现管路损坏的情况,一旦出现管路损毁的情况,整车必然受困于狭小作业空间内,整车无法自救且外部协助救援也将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针对地下室作业这类的狭窄空间作业的挖掘机,市场目前有部分非标加工厂、维修厂做过相关装备改进制造,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动臂结构件多为拼焊,其结构整体强度可靠性存疑,对应工作装置管路布局统一性差,整体外感粗放,单根钢管折弯制造面上其折弯半径处短径比过大情况普遍存在,过大的短径比使得钢管的耐压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适用要求,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0003]因此设计一种使工作装置避免与作业环境障碍物发生碰撞造成管路损毁的风险,降低动臂结构件改动要求,规范钢管管路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正是专利技术人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能实现使工作装置避免与作业环境障碍物发生碰撞造成管路损毁的风险,降低动臂结构件改动要求,规范钢管管路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的功能。r/>[0005]本技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所述管路结构设置在工作装置上,所述工作装置包括动臂、斗杆、铲斗、基座,所述动臂的下侧壁处设置有斗杆油缸,所述斗杆油缸通过底座与动臂铰连接且端部通过转轴与斗杆铰连接,所述斗杆上通过底座铰连接有铲斗油缸,所述铲斗油缸的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铲斗铰连接,所述管路结构包括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均设置在动臂的侧壁端面处且分别设置在斗杆油缸的底座两侧,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弧度与动臂下侧壁的边缘处弧度吻合,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两根所述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分别与铲斗油缸上的两处接头相连接,所述斗杆油缸上的两处接头分别连接有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两根所述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分别连接有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所述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均设置在动臂下端的一侧侧壁上,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均通过固定结构与动臂相连接固定。
[0006]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管夹,所述管夹与动臂相连接,所述管夹的内侧设置有护套。
[0007]进一步,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尾部均设置有弯折结构且弯折处分别绕过动臂的左、右两侧侧壁,所述尾部设置在动臂的上侧壁底部。
[0008]进一步,所述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均为U形弯折结构且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的尾部绕过动臂的侧壁设置在动臂的上侧壁底部。
[0009]进一步,所述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分别与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的连接处均设置在动臂的下方。
[0010]进一步,所述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始终不会拉直。
[0011]进一步,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上弯折处的短径比小于2。
[0012]本技术装置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中钢管利用动臂后头的空间将钢管布置于后部中间,此种布局使得软管可正对斗杆油缸油口进行连接且整体连接顺畅,在动臂后部,由于动臂油缸这个刚性体的存在,使得在两个侧面的钢管不可能直接发生与障碍物的直接接触,铲斗油缸的两条钢管利用斗杆油缸安装支座与动臂侧面的距离差布置其中,整体的制造成本低,部装效率高,实现了使工作装置避免与作业环境障碍物发生碰撞造成管路损毁的风险,降低动臂结构件改动要求,规范钢管管路布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管路结构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装配视图A。
[0015]图2是本技术的装配视图B。
[0016]图3是本技术的装配视图C。
[0017]附图标记说明:1.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2.铲斗油缸钢管A;3.固定结构;4.动臂;5.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6.斗杆油缸钢管A;7.斗杆油缸钢管B;8.铲斗油缸钢管B。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装置,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装置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在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19]实施例一:
[0020]参见图1至3是本技术的装配视图A、装配视图B、装配视图C,本技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管路结构设置在工作装置上,工作装置包括动臂4、斗杆、铲斗、基座,动臂4的下侧壁处设置有斗杆油缸,斗杆油缸通过底座与动臂4铰连接且端部通过转轴与斗杆铰连接,斗杆上通过底座铰连接有铲斗油缸,铲斗油缸的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铲斗铰连接,管路结构包括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1、铲斗油缸钢管A2、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5、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铲斗油缸钢管B8,铲斗油缸钢管A2、铲斗油缸钢管B8均设置在动臂4的侧壁端面处且分别设置在斗杆油缸的底座
两侧,铲斗油缸钢管A2、铲斗油缸钢管B8的弧度与动臂4下侧壁的边缘处弧度吻合,铲斗油缸钢管A2、铲斗油缸钢管B8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1,两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1分别与铲斗油缸上的两处接头相连接,斗杆油缸上的两处接头分别连接有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5,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5分别连接有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均设置在动臂4下端的一侧侧壁上,铲斗油缸钢管A2、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铲斗油缸钢管B8均通过固定结构3与动臂4相连接固定。
[0021]固定结构3包括管夹,管夹与动臂4相连接,管夹的内侧设置有护套。
[0022]铲斗油缸钢管A2、铲斗油缸钢管B8的尾部均设置有弯折结构且弯折处分别绕过动臂4的左、右两侧侧壁,尾部设置在动臂4的上侧壁底部,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均为U形弯折结构且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的尾部绕过动臂4的侧壁设置在动臂4的上侧壁底部,斗杆油缸钢管A6、斗杆油缸钢管B7分别与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5的连接处均设置在动臂4的下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1、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5始终不会拉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管路结构,所述管路结构设置在工作装置上,所述工作装置包括动臂、斗杆、铲斗、基座,所述动臂的下侧壁处设置有斗杆油缸,所述斗杆油缸通过底座与动臂铰连接且端部通过转轴与斗杆铰连接,所述斗杆上通过底座铰连接有铲斗油缸,所述铲斗油缸的端部通过连接件与铲斗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结构包括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均设置在动臂的侧壁端面处且分别设置在斗杆油缸的底座两侧,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弧度与动臂下侧壁的边缘处弧度吻合,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铲斗油缸钢管B的前端分别连接有两根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两根所述铲斗油缸进回油软管分别与铲斗油缸上的两处接头相连接,所述斗杆油缸上的两处接头分别连接有两根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两根所述斗杆油缸进回油软管分别连接有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所述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均设置在动臂下端的一侧侧壁上,所述铲斗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A、斗杆油缸钢管B、铲斗油缸钢管B均通过固定结构与动臂相连接固定。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伦维于海亮牟建强王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山重建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