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伟洁专利>正文

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54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包括由塑针、滴管、调速器、滤网、接头和静脉针依次通过输液管连接而成的输液器,静脉针的针翼为“L”型,调速器和滤网之间还悬挂固定有第一固定结构,第一固定结构尾部的连接线与针帽连接,针帽包括帽身,软塞和长柄,针帽内开辟有对应静脉针的第一固定区;塑针与滴管之间还连接有第二固定结构,第二固定结构的侧壁连接有针套,针套内部开设有对应塑针的第二固定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L”型片状针翼立体结构,利于护士握针,3指握持时稳定性增加,穿刺过程中不影响改变进针角度,针翼底面也用来穿刺后固定;添加了针帽,可以尽快处理锐器,减少转移环节的损伤,减少处理医疗废物费用。减少处理医疗废物费用。减少处理医疗废物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输液器设计改造多种多样,主要以输液器安全性、智能性为主,如新型双头输液器、安全型固定输液器、智能输液监控系统、精准输液调节器等设计,但忽略了输液过程中预防针刺伤的设计因素。有研究数据显示,医护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感染中80%~90%由针刺伤引起,发生针刺伤的针头以静脉输液器(静脉针)和注射器针头(塑针)为主。
[0003]据研究结果示,抽吸药液和拔出、整理用过的针头以及回套针帽是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护理实习生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人群,发生率大约为70%。除了与护理实习生实习早期个人防护意识差及操作不熟练等因素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针的设计因素,比如针翼设计不好握持、针帽与针头衔接太紧不好拔除、双手回套针帽时针头必经手握持的地方。目前临床上所用输液器针头针翼均是“一”字形片状,用两指握持针翼正反面在穿刺过程中不利于改变进针角度,用2指握持针翼前后方,接触面积太少,不牢固,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常常抓不稳,增加患者对打针的恐惧感,带来护患纠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包括塑针、滴管、调速器、滤网、接头和静脉针1依次通过输液管连接而成的输液器,其特征在于,静脉针1的针翼11为“L”型,
[0005]调速器和滤网之间还悬挂固定有第一固定结构2,第一固定结构2尾部的连接线与针帽3连接,针帽3包括帽身31,帽身31顶部的软塞32和帽身31下方的长柄33,针帽3内开辟有对应静脉针1的第一固定区;
[0006]塑针与滴管之间还悬挂连接有第二固定结构5,第二固定结构5的侧壁连接有针套6,针套6内部开设有对应塑针的第二固定区。
[0007]优选的,第一固定结构2为类弹簧结构,底部环绕固定在调速器和滤网间的软管外侧后通过延伸的连接线与针帽3相连,顶部与软管间的距离与长柄33的厚度相对应。
[0008]优选的,第一固定区位于帽身31的内部,帽身31的底部还固定有托板结构34,托板结构34为L型,横板内壁开辟有与针翼11相对应的嵌入区,侧壁开设有避让槽。
[0009]优选的,第二固定结构5为螺旋结构,环绕安置在塑针和滴管之间的软管外侧,并连接悬吊针套6。
[0010]优选的,针套6的内壁底侧还环绕有固定橡胶圈。
[0011]优选的,静脉针1的针翼11分为前翼和后翼,后翼通过铰链结构与前翼限位连接,可旋转角度为90度。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L”型片状针翼立体结构,利于护士握针。“L”型片状针翼是立体结构,把针翼的前后方接触面由线装变成片状,接触面积增大,用3指握持时稳定性增加,穿刺过程中不影响改变进针角度,针翼底面也用来穿刺后固定。
[0014]2.针帽目的就是尽快处理锐器,减少转移环节的损伤,减少处理医疗废物费用。可卡式针帽可即时回纳针头,其长柄式设计避免过去回纳针头时发生针刺伤的影响。回纳针头后可暂放于胶袋内保存,拔针时不用专门带上锐器箱,减少锐器箱的配备数目,减轻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也为护士工作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固定结构结构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固定结构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常态下针翼结构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时针翼结构图;
[0020]图中,
[0021]1、静脉针;2、第一固定结构;3、针帽;5、第二固定结构;6、针套;11、针翼;31、帽身;32、软塞;33、长柄;34、托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
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晰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如图1

5所示可知,本技术包括有:塑针、滴管、调速器、滤网、接头和静脉针1依次通过输液管连接而成的输液器,其中,静脉针1的针翼11为“L”型,
[0024]调速器和滤网之间还悬挂固定有第一固定结构2,第一固定结构2尾部的连接线与针帽3连接,针帽3包括帽身31,帽身31顶部的软塞32和帽身31下方的长柄33,针帽3内开辟有对应静脉针1的第一固定区;
[0025]塑针与滴管之间还悬挂连接有第二固定结构5,第二固定结构5的侧壁连接有针套6,针套6内部开设有对应塑针的第二固定区。
[0026]设置上述结构:
[0027]现有使用的针翼上“一”字型片状针翼。现在大多数实习生由于对针刺伤的恐惧心理及操作不够熟练的原因,常常握针不稳,容易造成针刺伤。有的护士使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正、底面,在穿刺过程中改变穿刺角度时由于其余手指的阻碍不方便操作,容易贯穿血管壁。”L”型片状针翼立体结构,利于护士在握针时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同时握持,拇指和食指相对握住凸起部分,中指放于底面部分托住针柄,稳定、不阻碍改变进针角度。
[0028]第一固定结构2和其连接的针帽3用于固定静脉针1。在针帽外部设计的长柄33,在回纳针头时,一只手所持针头针尖和另一只手手指距离较远,不会形成针头和手指相对的局面,以符合针刺伤防控的目的。输液时可把针帽3挂在第一固定结构2上,拔针后不用担心找不到针帽并且可以直接分离针头部分,不需要用剪刀分离针头。
[0029]第二固定结构5和其连接的针套6用于固定塑针,在塑针和连接管分离后,通过取下针套6固定在塑针外侧,防止刺伤等情况。
[0030]优选的,第一固定结构2为类弹簧结构,底部环绕固定在调速器和滤网间的软管外侧后通过延伸的连接线与针帽3相连,顶部与软管间的距离与长柄33的厚度相对应。在打点滴的过程中通过将长柄33挂入类弹簧结构的第一固定结构2中可以使得本身固定,同时操作也方面快捷也可以放丢失。点滴结束使用时,也可以简单快捷的取出。
[0031]优选的,第一固定区位于帽身31的内部,帽身31的底部还固定有托板结构34,托板结构34为L型,横板内壁开辟有与针翼11相对应的嵌入区,侧壁开设有避让槽。在固定静脉针时,将针帽刺入第一固定区中,由于第一固定区的长度小于静脉针的针长,会使得静脉针的针头刺入软塞32中,形成一个对针头的保护套,防止针头断裂。再沿着避让槽的水平面转动针翼11,使得针翼11的位置来到嵌入区的上方,释放针翼11后,随着重力,针翼11的横板嵌入软塞32,完成限位固定,不会有自行脱离的可能。在针翼11固定时针翼11的前翼,也会嵌入帽身31内。
[0032]优选的,第二固定结构5为螺旋结构,环绕安置在塑针和滴管之间的软管外侧,并连接悬吊针套6。便于临床上拔针后针头后的快速固定。
[0033]针套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包括由塑针、滴管、调速器、滤网、接头和静脉针(1)依次通过输液管连接而成的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针(1)的针翼(11)为“L”型,所述调速器和滤网之间还悬挂固定有第一固定结构(2),所述第一固定结构(2)尾部的连接线与针帽(3)连接,所述针帽(3)包括帽身(31),帽身(31)顶部的软塞(32)和帽身(31)下方的长柄(33),所述针帽(3)内开辟有对应静脉针(1)的第一固定区;所述塑针与滴管之间还悬挂连接有第二固定结构(5),所述第二固定结构(5)的侧壁连接有针套(6),所述针套(6)内部开设有对应塑针的第二固定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纳型防刺伤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2)为类弹簧结构,底部环绕固定在调速器和滤网间的软管外侧后通过延伸的连接线与针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伟洁周裕梅吴耀彩吴先平
申请(专利权)人:梁伟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