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盖及软管包装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348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瓶盖,包括瓶盖组件,瓶盖组件底部开口,瓶盖组件包括位外盖以及套入外盖内的内圈,外盖包括位于顶部的外盖盖顶,外盖盖顶下端设有多个第一顶块,内圈包括位于顶部的内圈圈顶,内圈圈顶上端设有多个第二顶块,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均环形周向均布且间隔设置,第一顶块一侧设有第一斜面,第二顶块一侧设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相对设置,外盖与内圈相向转动时,第一顶块可沿第二顶块的第二斜面滑动,且第一顶块底部可位于第二顶块上方,通过上下压紧外盖与内圈并转动外盖,可使第一斜面紧贴并推动第二斜面,从而带动内圈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瓶盖及软管包装瓶,不易打开,防止瓶内泄露,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瓶盖及软管包装瓶


[0001]本技术涉及包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瓶盖及软管包装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软管包装瓶瓶盖通常采用拔插或螺纹连接,由于实际制造尺寸配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包装瓶盖拔插接口及螺纹较松,容易拔出或拧开,即使出厂时尺寸配合较紧的瓶盖也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变松,携带时容易出现瓶盖脱落现象,由于软管包装瓶靠挤压导出,瓶盖脱离后,软管包装瓶内的物体极易在携带时不慎受挤压泄露,影响用户体验。
[0003]软管包装瓶还通常用于包装存放药膏等对皮肤有不良反应的物质,直接拔插打开或螺纹拧开的方式容易被儿童玩耍时不慎开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瓶盖及软管包装瓶,不易打开,防止瓶内泄露,安全性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瓶盖,包括瓶盖组件,瓶盖组件底部开口,瓶盖组件包括位外盖以及套入外盖内的内圈,外盖包括位于顶部的外盖盖顶,外盖盖顶下端设有多个第一顶块,内圈包括位于顶部的内圈圈顶,内圈圈顶上端设有多个第二顶块,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均环形周向均布且间隔设置,第一顶块一侧设有第一斜面,第二顶块一侧设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相对设置,外盖与内圈相向转动时,第一顶块可沿第二顶块的第二斜面滑动,且第一顶块底部可位于第二顶块上方,通过上下压紧外盖与内圈并转动外盖,可使第一斜面紧贴并推动第二斜面,从而带动内圈转动。
[0007]多个第一顶块的第一斜面均设置在同一侧,多个第二顶块的第二斜面也设置在同一侧。
[0008]第一斜面向下且向内侧倾斜,第二斜面向上且向内侧倾斜。
[0009]第一顶块还设有位于第一斜面相对一侧的推动面,第二顶块还设有位于第二斜面相对一侧的被动面,外盖通过推动面顶住被动面推动内圈转动。
[0010]外盖还包括外盖环,外盖环内壁设有第一凸台,内圈还包括内圈环,内圈环外壁设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外径大于第一凸台内径,第二凸台位于第一凸台上方。
[0011]第二凸台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二凸台连接面,第二凸台连接面上端直径逐渐缩小,第一凸台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增大,第二凸台可卡入并穿过第一凸台内侧。
[0012]第一顶块为V字形结构,第二顶块为一字形结构。
[0013]一种软管包装瓶,包括瓶盖,瓶盖组件下端螺纹连接有瓶体。
[0014]瓶体包括瓶体连接部,瓶体连接部外壁与瓶盖组件可拆卸连接,瓶体连接部内侧安装有按摩部,按摩部包括上端的按摩头,按摩头中间设有挤液出口。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打开瓶盖组件时,需将瓶盖组件的外盖向瓶体方向施加并保持压力,通过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互压紧力,并依靠该压紧力在外盖转动方向的分力推动第二斜面,继而带动内圈旋转,螺纹拧开。按压的力配合旋转的方式才能将瓶盖组件打开,从而防止瓶盖组件在非正常情况下意外打开,以免瓶体内物体泄露,也可以使儿童等缺乏意识判断的群体不能够轻易打开瓶盖,以避免误食或涂抹瓶内的药物引发意外。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实施例1中瓶盖组件的立体图;
[0018]图2为实施例1中瓶盖组件的剖视图;
[0019]图3为实施例1中外盖的立体图;
[0020]图4为实施例1中内圈的立体图;
[0021]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的俯视位置分布图;
[0022]图6为实施例1中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3]图7为实施例2中瓶体的立体图。
[0024]图中:瓶盖组件1、外盖11、外盖环111、第一凸台1111、外盖盖顶112、第一顶块1121、第一斜面11211、延伸面一11212、推动面11213、内圈12、内圈环121、内圈凸起部1211、第二凸台1212、第二凸台连接面12121、内圈圈顶122、第二顶块1221、第二斜面12211、延伸面二12212、被动面12213、瓶体2、按摩部21、按摩头211、瓶体连接部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图6所示,一种瓶盖,包括瓶盖组件1,瓶盖组件1底部开口,瓶盖组件1包括位外盖11以及套入外盖11内的内圈12。如图3所示,外盖11为塑料件,外盖11包括位于顶部的外盖盖顶112以及外盖盖顶112下方的外盖环111,外盖11底部开口,外盖盖顶112为薄壁圆盘并将外盖11顶部封闭,外盖环111为沿外盖盖顶112外圆周向下延伸形成的筒状结构且周向封闭。
[0028]如图4所示,内圈12为塑料件,内圈12底部内壁设有螺纹,内圈12包括位于顶部的内圈圈顶122以及内圈圈顶122下方的内圈环121,内圈12底部开口,内圈圈顶122为薄壁圆盘且将内圈12顶部封闭,内圈圈顶122与外盖盖顶112平行,内圈环121沿内圈圈顶122外圆周向下延伸成筒状且周向封闭。内圈环121周向设有多个内圈凸起部1211,内圈凸起部1211沿内圈环121外壁周向均布,内圈凸起部1211为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为内圈环121轴向。
[0029]如图2、3所示,外盖环111内壁设有第一凸台1111,第一凸台1111沿外盖环111内壁向内侧凸起,第一凸台1111为完整或断开的环状结构,第一凸台1111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增大,最优的设置为,在中间层位置直径最大,上下两端直径逐渐减小直至与盖环111内壁内径相同。
[0030]如图2、4所示,内圈环121外壁设有第二凸台1212,第二凸台1212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二凸台连接面12121,第二凸台连接面12121上端直径逐渐缩小,第二凸台连接面12121可以为向上且向内倾斜的斜面,第二凸台1212的外径大于第一凸台1111内径,外盖11与内圈
12安装时,第二凸台1212可卡入并穿过第一凸台1111内侧,安装后,第二凸台1212位于第一凸台1111上方,外盖11与内圈12可相对转动,外盖11与内圈12也可上下滑动,但是外盖11与内圈12相对向下滑动至第一凸台1111与第二凸台1212抵住时达到下行的极限位置,向上滑动时,外盖盖顶112与内圈圈顶122抵住时到达上行的极限位置。
[0031]如图3、5所示,外盖盖顶112下端设有多个第一顶块1121,第一顶块1121沿外盖盖顶112底部向下延伸,第一顶块1121为V字形结构,最优的设置为,第一顶块1121环形周向均布有八个,第一顶块1121为V字形结构的尖端指向环形中心,第一顶块1121一侧设有第一斜面11211,第一斜面11211位于V字形结构V形面外侧且每个第一顶块1121只设置一个,八个第一顶块1121的第一斜面11211均设置在同一侧(同为顺时针方向一侧或同为逆时针方向一侧),第一斜面11211向下且向内侧倾斜。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瓶盖组件(1),所述瓶盖组件(1)底部开口,所述瓶盖组件(1)包括位外盖(11)以及套入外盖(11)内的内圈(12),所述外盖(11)包括位于顶部的外盖盖顶(112),所述外盖盖顶(112)下端设有多个第一顶块(1121),所述内圈(12)包括位于顶部的内圈圈顶(122),所述内圈圈顶(122)上端设有多个第二顶块(1221),所述第一顶块(1121)与第二顶块(1221)均环形周向均布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顶块(1121)一侧设有第一斜面(11211),所述第二顶块(1221)一侧设有第二斜面(12211),所述第二斜面(12211)与第一斜面(11211)相对设置,所述外盖(11)与内圈(12)相向转动时,所述第一顶块(1121)可沿所述第二顶块(1221)的第二斜面(12211)滑动,且所述第一顶块(1121)底部可位于所述第二顶块(1221)上方,通过上下压紧所述外盖(11)与内圈(12)并转动所述外盖(11),可使所述第一斜面(11211)紧贴并推动所述第二斜面(12211),从而带动所述内圈(12)转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顶块(1121)的第一斜面(11211)均设置在同一侧,多个所述第二顶块(1221)的第二斜面(12211)也设置在同一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第一斜面(11211)向下且向内侧倾斜,所述第二斜面(12211)向上且向内侧倾斜。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块(1121)还设有位于第一斜面(1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庆陈敏陈益军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万荣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