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24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包括多个韧带本体;韧带本体包括上锚定部、下锚定部和伸缩韧带,伸缩韧带的两端分别与上锚定部和下锚定部连接;上锚定部上设置有卡口A,下锚定部上设置有卡口B;多个韧带本体依次沿韧带本体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相邻两个韧带本体连接。该棘上棘间复合韧带通过多个韧带本体中的上锚定部与下锚定部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个棘突上,利用伸缩韧带模拟棘上韧带以及棘间韧带的功能,以完成棘上韧带以及棘间韧带的重建;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在棘突上进行钻孔的手术操作,在保留棘突骨性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完成棘上韧带以及棘间韧带的修复,从而有效的降低颈椎韧带重建的手术难度。手术难度。手术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用品
,具体涉及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

技术介绍

[0002]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亦称后方张力带(posterior tension band),其由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 , SSL)、棘间韧带(interspinous ligament , ISL)、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 , LF)及关节囊韧带(facetjoint capsules , FJC)组成。
[0003]完整的PLC结构可防止脊柱过度屈曲、牵张、旋转和平移,其在维持颈椎正常强度和刚度、对抗颈椎后方牵张应力以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PLC被破坏时,下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受到很大的影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椎不稳定和过度屈曲,甚至会出现,颈椎骨折或脱位。
[0004]这种类型的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案可分为保守或手术治疗,以防止进行性畸形和由于后方韧带张力丧失而导致的脊髓受压。自1910年以来,融合手术一直被认为是处理PLC损伤最可靠的方法。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由于在重建后张力带和恢复正常矢状面轮廓方面的显著效果,一直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段屈曲

牵张损伤;然而,脊柱融合并不适合治疗不合并骨折的PLC损伤患者,尤其对于颈椎而言,颈椎融合手术会导致相应节段的活动度丧失,从而代偿性地增加了相邻节段的ROM;以往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颈椎融合改变了相邻节段的运动模式,从而增加了固定刚度和相邻节段的位移,在长期随访中,患者会出现无法避免的相邻节段退变等并发症。
[0005]目前,颈椎后路人工韧带修复重建手术中棘上、棘间韧带的修复重建主要是通过棘突间人工韧带重建技术来完成;其手术原理是:在棘突基底部钻孔做骨通道,使用人工韧带在棘突之间以“8”字模式穿行,两端交叉紧密缝合固定。
[0006]以C4

6棘上、棘间韧带损伤为例:分别于损伤节段颈椎棘突基底部两侧做一约4mm直径的皮质骨槽,在点式复位钳的辅助下经骨槽穿通形成约4mm直径骨通道;取LARS韧带(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先进人工韧带加强系统),将引导线带肌腱头端依次穿过各棘突形成“8”字固定。以该患者为例,将引导线带肌腱头端穿过C4椎棘突通道,向下再于同侧穿过C5椎棘突通道至对侧,再向下至C6椎棘突通道由对侧穿过回到同侧。充分牵拉肌腱头端与尾端,恢复棘突间足够张力并维持,将肌腱头端与尾端交叉且紧密缝合固定。
[0007]但是,该人工韧带锚定方式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棘突间人工韧带重建技术中钻孔器械(点式复位钳、磨钻等)以及人工韧带穿行过程需要操作空间,显露范围须至双侧关节突,使得患者术中的创伤增加;且人工韧带穿过骨通道的过程操作精细且十分困难,需要术者对颈后方解剖熟练掌握,对于术者显露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
2、术者在重建韧带的结构时,需在棘突上进行钻孔操作,该方式会破坏棘突的骨性结构,在术后存在棘突骨折、韧带失效的风险;3、棘突间人工韧带重建技术中采用单根韧带重建颈椎棘突间韧带结构时,难以真正模拟正常的棘上、棘间韧带的解剖形态与韧带走行;而采用两根韧带进行重建操作时,在颈椎棘突间的操作空间有限,同时需要多个操作孔完成韧带的重建操作,对棘突的破坏较大,术后骨折以及韧带之间发生绞索的风险较高,导致现有的重建方式难以模拟棘上、棘间韧带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4、现有颈椎韧带重建方式仅能完成棘突间的解剖连接,难以匹配与适应颈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偏、轴向旋转六个自由度方面的生物力学强度与性能,不能实现颈椎后方韧带在人体生物力学上的修复重建。因此,专利技术一种便于实现棘突间人工韧带重建的棘上棘间复合韧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棘突间人工韧带重建技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手术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包括多个韧带本体;其中,所述韧带本体包括上锚定部、下锚定部以及伸缩韧带;所述伸缩韧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锚定部以及所述下锚定部连接;所述上锚定部远离所述伸缩韧带的一端设置有卡口A,所述下锚定部远离所述伸缩韧带的一端设置有卡口B;所述韧带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卡口A和所述卡口B卡设在相邻的两个棘突上;多个所述韧带本体依次沿所述韧带本体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连接,且多个所述韧带本体处于同一平面内。
[0010]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上锚定部和所述下锚定部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所述伸缩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上锚定部的下底边以及所述下锚定部的下底边;所述卡口A设置在所述上锚定部的上底边,所述卡口A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韧带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卡口B设置在所述下锚定部的上底边,所述卡口B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韧带的长度方向垂直。
[0011]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中的两个所述上锚定部的底角通过铰接件A铰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中的两个所述下锚定部的底角通过铰接件B铰接。
[0012]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卡口A的内部设置有防止所述上锚定部由棘突上脱出的倒刺A;所述卡口B的内部设置有防止所述下锚定部由棘突上脱出的倒刺B。
[0013]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韧带本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控制模块以及传动模块;所述传动模块通过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传动模块位于所述上锚定部内,所述伸缩韧带远离所述下锚定部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模块的动作端传动连接;通过所述控制模块监控患者的颈部进行活动的姿势以及产生的应力,以控制所述传动模块
动作实现所述伸缩韧带的收/放。
[0014]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处理器模块、应力检测模块和姿态检测模块;所述应力检测模块的检测端设置在所述伸缩韧带上;所述姿态检测模块的检测端有两个,所述姿态检测模块的两个检测端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锚定部的内部以及所述下锚定部的内部,所述应力检测模块和所述姿态检测模块均与所述处理器模块信号连接,所述传动模块与所述处理器模块信号连接。
[0015]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传动模块包括传动电机和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上锚定部的内部,且所述传动轴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韧带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伸缩韧带远离所述下锚定部的一端缠绕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电机与所述处理器模块信号连接,所述传动电机与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
[0016]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在上述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韧带本体;所述韧带本体包括上锚定部(1)、下锚定部(2)以及伸缩韧带(3);所述伸缩韧带(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锚定部(1)以及所述下锚定部(2)连接;所述上锚定部(1)远离所述伸缩韧带(3)的一端设置有卡口A(11),所述下锚定部(2)远离所述伸缩韧带(3)的一端设置有卡口B(21);所述韧带本体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卡口A(11)和所述卡口B(21)卡设在相邻的两个棘突上;多个所述韧带本体依次沿所述韧带本体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连接,且多个所述韧带本体处于同一平面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锚定部(1)和所述下锚定部(2)的横截面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所述伸缩韧带(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上锚定部(1)的下底边以及所述下锚定部(2)的下底边;所述卡口A(11)设置在所述上锚定部(1)的上底边,所述卡口A(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韧带(3)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卡口B(21)设置在所述下锚定部(2)的上底边,所述卡口B(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韧带(3)的长度方向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中的两个所述上锚定部(1)的底角通过铰接件A(41)铰接,相邻的两个所述韧带本体中的两个所述下锚定部(2)的底角通过铰接件B(42)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A(11)的内部设置有防止所述上锚定部(1)由棘突上脱出的倒刺A(12);所述卡口B(21)的内部设置有防止所述下锚定部(2)由棘突上脱出的倒刺B(22)。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棘上棘间复合韧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韧带本体上设置有电源模块(131)、控制模块(132)以及传动模块(133);所述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诚一王贝宇王型金杜双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