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5414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35
一种扩散膜,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具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呈堆叠状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平台;平台上具有出光顶面,及平台至少具有一个连续的出光周侧面;平台的出光顶面与扩散膜的出光面相互平行。通过提供多个平台提高均光效果,并改善光源的混光效果。而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LED光源发射区域正中位置处的光强度通过平台逐级减弱,并且通过多次反射、折射使得光线向LED光源发射区域正中位置处向外扩散,进而使得整个LED光源发射区域处的光强度及光亮程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扩散膜的均光和混光效果。混光效果。混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扩散膜


[0001]本技术涉及导光板或透光膜
,尤其涉及一种扩散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大量应用,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重要组成部件背光模组对于提高显示器的质量以及促进液晶面板轻薄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背光模组中光源位置的不同,可以将背光模组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背光。与侧入式的光源布置在出光面侧边不同,直下式的光源直接分布于出光面的正下方,并且无需经过导光板。但是,由于LED光源存在特定的发光面积,因此LED发光强度在特定的视角分布上不是均匀的,LED光源很难在目标面上形成均匀的出射光,即难以形成面光源,因此需要进行混光处理,以削弱LED光源存在的暗光区或发光暗带或可视LED发光装置现象。
[0003]目前传统的直下式结构,一般通过在LED光源上方布置两层起混光作用的扩散膜,光扩散膜的主要作用是将点光源、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且具有高透光率和高雾度等特点。现有的扩散膜根据作用机理不同,可以分为体扩散和面扩散,体扩散主要通过在透明基材中添加异质的颗粒,利用颗粒的散射产生光扩散;而面扩散通过打磨、光刻、涂层或者喷砂等工艺在透明基材的表面形成光学微结构,通过大量的光线传播路径,形成定向扩散的面光源。
[0004]例如,为改善出射光的均匀度,中国专利CN1641432A在扩散膜表面设计出的扩散膜表面具有柱状的透镜结构;CN101620283B在扩散膜表面设计出的微结构为三棱锥型;专利CN201228916Y设计出的微结构为圆锥形,上述专利都是通过在扩散膜表面设计出不同的光学微结构,以实现匀光的目标,然而此类结构都需要在扩散膜中添加少量的颗粒,通过颗粒与微结构表面的协同效应,提高扩散膜的匀光性能,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对扩散膜的加工成型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常见的双层透镜结构相互交错,还会产生光干涉等新的缺陷。
[0005]为进一步简化扩散膜的加工工艺,有工作者将扩散膜表面设计成金字塔和类金字塔结构,如,中国专利CN114624799A,在扩散膜的表面含有多个顶角角度的类金字塔结构,期望通过增加分光点,提高扩散膜的匀光性,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传统工艺种扩散剂的使用,然而对于提高扩散膜的匀光效果收效甚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扩散膜,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在扩散膜上成形堆叠的光学微结构,通过控制堆叠微结构水平方向的出光量,实现光路可控的反射或者折射,提高LED光源之间的混光效果,从而大幅度改善出光面的不均匀现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0007]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技术:
[0008]一种扩散膜,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具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
述光学微结构呈堆叠状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微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平台;
[0010]平台上具有出光顶面,及平台至少具有一个连续的出光周侧面;
[0011]平台的出光顶面与扩散膜的出光面相互平行。通过提供多个平台提高均光效果,并改善光源的混光效果。
[0012]进一步地,平台的轮廓沿着垂直于扩散膜的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增大/缩小,以使光学微结构呈台阶状结构,且位于上一层级的平台的投影位于下一层级的平台的轮廓内。这种设计方式是考虑到LED光源发射区域正中位置处的光强度较高,那么此区域处的相对于光源以外的区域较亮。而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LED光源发射区域正中位置处的光强度通过平台逐级减弱,并且通过多次反射、折射使得光线向LED光源发射区域正中位置处向外扩散,进而使得整个LED光源发射区域处的光强度及光亮程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扩散膜的均光和混光效果。
[0013]进一步地,平台的出光周侧面为平面或弧面,且平台的出光周侧面的数量为四个,此时的光学微结构为方阶形结构。
[0014]进一步地,平台的出光周侧面为平面或弧面,且平台的出光周侧面的数量为三个,此时的光学微结构为三角阶形结构。
[0015]进一步地,平台的出光周侧面为连续的圆弧面,且平台的出光周侧面的数量为一个,此时的光学微结构为圆阶形结构。
[0016]进一步地,位于顶层的平台的出光顶面上具有顶台;
[0017]顶台的周侧为圆锥面,且顶台的轴向垂直于扩散膜的出光面:
[0018]和/或顶台为锥形结构,且顶台的高度方向垂直于扩散膜的出光面,通过锥形和圆锥形结构顶台的设置,进一步地进行光线的折射,从而使得光线向外围扩张,进而进一步地达到均光和混光的效果。
[0019]进一步地,顶台底端与平台的出光顶面之间所成的夹角为1度

89度。
[0020]进一步地,光学微结构凸出于扩散膜出光面和/或光学微结构凹陷于扩散膜出光面内,两种形成均具有优异的均光混光效果。
[0021]进一步地,光学微结构的高度≥1μm。
[0022]进一步地,光学微结构的宽度或直径≥1μm。
[0023]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0024]本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堆叠的光学微结构中,引入至少一层方行台阶,通过增加水平方向的出光量,增加单颗LED灯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加LED灯之间的混光效果,削弱LED灯之间的暗光带,最终提高扩散膜的匀光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6]图1示出了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图。
[0027]图2示出了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图。
[0028]图3示出了实施例4的立体结构图。
[0029]图4示出了实施例5的立体结构图。
[0030]图5示出了具体实施效果图,主要用于区分带有光学微结构B与不带有光学微结构A两者之间显示效果的区分。
[0031]图6示出了实施例4或者实施例5的折射、反射示意图。
[0032]图7示出了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实施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5中所示,一种扩散膜,该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不带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从图5以及图7中所展示的内容中可知,LED光源正中位置处形成亮区域,而其周边较暗。图5中的A处所示的不带有光学微结构的扩散膜。
[0035]实施例2
[0036]如图1所示,一种扩散膜,该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具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1,所述光学微结构1呈金字塔形结构,如图7中所示,在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设置这种结构的光学微结构时,通过对光源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能够达到一定的混光效果,但是亮暗区域界线清楚,因此其并未达到良好的混光均光效果。
[0037]实施例3
[0038]如图2所示,一种扩散膜,该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具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2,所述光学微结构2呈堆叠状结构。而该光学微结构包括一个平台20,平台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扩散膜的出光面或/和入光面上具有连续或非连续的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呈堆叠状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至少包括一个平台;平台上具有出光顶面,及平台至少具有一个连续的出光周侧面;平台的出光顶面与扩散膜的出光面相互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平台的轮廓沿着垂直于扩散膜的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增大/缩小,以使光学微结构呈台阶状结构,且位于上一层级的平台的投影位于下一层级的平台的轮廓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平台的出光周侧面为平面或弧面,且平台的出光周侧面的数量为四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平台的出光周侧面为连续的圆弧面,且平台的出光周侧面的数量为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锐敏赖新益李佳霖朱邦峯范家榕卢芳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龙华光电薄膜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