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5250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地下室内衬墙施工领域,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内侧,包括模板和支撑架单元,支撑架单元包括龙骨、满堂架和顶部水平型钢。在搭设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后,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一节段的满堂架顶部,同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内侧的预埋钢板或化学锚栓焊接连接,浇筑完第一段的内衬墙后再搭设上层的支撑架单元。上层支撑架单元中的斜撑将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递至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水平型钢上,由该顶部水平型钢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由该顶部水平型钢传递至第一层满堂架立杆后再传递至下层楼板或底板上。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将荷载进行传递,保证了超高层高单边支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室内衬墙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的体系,传统需要预先在地梁墙内侧壁植筋,使用大钢模作为模板,采用止水螺杆和满堂架提供支撑。但是对于存在内支撑封板的基坑,大钢模的吊装运输受到了限制。而且止水螺杆会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造成破坏,留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在地连墙内侧植筋提高了施工成本,延长了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内侧,该体系包括模板和至少两段沿竖向叠设在模板内侧的支撑架单元,所述模板设置在地连墙的内侧并且与地连墙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支撑架单元包括:龙骨,连接在模板的内侧;满堂架,架设在龙骨的内侧;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满堂架的顶部,并且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穿过模板并与地连墙连接。
[0005]优选地,最底部的支撑架单元架设在下层楼板或底板上,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有地锚,所述地锚的顶端与模板和满堂架连接。
[0006]优选地,下层楼板或底板上埋设有钢筋头,所述钢筋头与下层楼板或底板上方的满堂架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顶部水平型钢的顶部间隔连接有钢筋头,所述钢筋头与顶部水平型钢上方的满堂架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满堂架包括立杆、横杆和主斜撑,所述立杆的顶部与顶部水平型钢连接,立杆的底部与钢筋头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与龙骨连接,所述主斜撑的底端与立杆和横杆的连接节点连接,主斜撑的顶端与龙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满堂架还包括辅斜撑,所述辅斜撑的底端与地锚位置处的立杆和横杆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辅斜撑的顶端与主斜撑的腰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地连墙的内侧预埋有钢板或化学锚栓,所述顶部水平型钢的端部与钢板或化学锚栓连接。
[0011]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地连墙的内侧墙角处施工内衬墙导墙;
步骤二、绑扎第一段的内衬墙的钢筋,在地连墙的内侧支设模板、龙骨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在模板和地连墙之间预留空间;步骤三、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连接;步骤四、在地连墙和模板之间预留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一段的内衬墙;步骤五、绑扎第二段的内衬墙的钢筋,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顶部的地连墙的内侧支设模板、以及第二层支撑架单元的龙骨和满堂架,在模板和地连墙之间预留空间;步骤六、将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主斜撑和辅斜撑拆除并周转至第二层支撑架单元;步骤七、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二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连接;步骤八、在第一层支撑架单元顶部的地连墙和模板之间预留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二段的内衬墙;步骤九、重复步骤五至步骤八,完成除顶部段以外的内衬墙施工;步骤十、绑扎顶部段的内衬墙的钢筋,在地连墙顶部内侧和楼板的底部支设模板,支设顶层支撑架单元的龙骨和楼板底部的龙骨,支设顶层支撑架单元的满堂架;步骤十一、将下层支撑架单元的主斜撑和辅斜撑拆除并周转至顶层支撑架单元,施工完成。
[0012]优选地,顶部水平型钢的顶部间隔焊接有用于限制顶部水平型钢顶部的支撑架单元滑动的钢筋头。
[0013]优选地,步骤一中在施工内衬墙导墙之前,在地连墙的内侧墙角处的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地锚,并且地锚的顶端伸出下层楼板或底板外。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的模板支撑分多个节段进行搭设,相对应的内衬墙也分多个节段进行浇筑。在搭设完第一层支撑架单元后,将顶部水平型钢连接在第一节段的满堂架顶部,同时将顶部水平型钢的一端与地连墙内侧的预埋钢板或化学锚栓焊接连接,浇筑完第一段的内衬墙后再搭设第二层的支撑架单元。第二层的支撑架单元中的斜撑将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递至第一层支撑架单元的顶部水平型钢上,由该顶部水平型钢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由该顶部水平型钢传递至第一层的满堂架立杆后再传递至下层楼板或底板上。该体系能够有效地将荷载进行传递,保证了超高层高单边支模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0015](2)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采用多层覆膜板替代大钢模,很好地解决了基坑存在内支撑封板时大钢模吊运困难的问题。
[0016](3)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不需要采用止水螺杆,很大程度减少了支模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的破坏。而且不需要再地连墙内侧植筋,节约了植筋的成本和工期。
[0017](4)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适用于地连墙与内衬墙双墙合一、超高层高内衬墙单边支模的施工。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第一层支撑架单元搭设完成时的示意图。
[0019]图2为第二层支撑架单元搭设完成时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注:1

内衬墙、2

地连墙、3

模板、4

满堂架、41

立杆、42

横杆、43

主斜撑、44

辅斜撑、5

顶部水平型钢、6

地锚、7

龙骨、8

钢筋头、9

内衬墙导墙、10

钢板或化学锚栓、11

梁、12

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2]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及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该体系设置在地连墙(2)内侧,该体系包括模板(3)和至少两段沿竖向叠设在模板(3)内侧的支撑架单元,所述模板(3)设置在地连墙(2)的内侧并且与地连墙(2)之间留有间距,所述支撑架单元包括:龙骨(7),连接在模板(3)的内侧;满堂架(4),架设在龙骨(7)的内侧;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在满堂架(4)的顶部,并且顶部水平型钢(5)的一端穿过模板(3)并与地连墙(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最底部的支撑架单元架设在下层楼板或底板上,下层楼板或底板中预埋有地锚(6),所述地锚(6)的顶端与模板(3)和满堂架(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下层楼板或底板上埋设有钢筋头(8),所述钢筋头(8)与下层楼板或底板上方的满堂架(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水平型钢(5)的顶部间隔连接有钢筋头(8),所述钢筋头(8)与顶部水平型钢(5)上方的满堂架(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满堂架(4)包括立杆(41)、横杆(42)和主斜撑(43),所述立杆(41)的顶部与顶部水平型钢(5)连接,立杆(41)的底部与钢筋头(8)连接,所述横杆(42)的一端与龙骨(7)连接,所述主斜撑(43)的底端与立杆(41)和横杆(42)的连接节点连接,主斜撑(43)的顶端与龙骨(7)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满堂架(4)还包括辅斜撑(44),所述辅斜撑(44)的底端与地锚(6)位置处的立杆(41)和横杆(42)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辅斜撑(44)的顶端与主斜撑(43)的腰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内衬墙单边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连墙(2)的内侧预埋有钢板或化学锚栓(10),所述顶部水平型钢(5)的端部与钢板或化学锚栓(10)连接。8.一种如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卞昆蒋达曾建清林培瀚王俊伟徐少鑫刘凯锋罗翔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