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520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将孵化出膜后的仔鱼放入培育池中,培育池中放置散气石,且水流始终处于微流水状态,培育5d,进入仔鱼后期培育;(2)采用浮游动物活饵对仔鱼进行投喂2d,并吸出池底残饵,进行仔鱼开口;(3)通过饵料投喂对仔鱼进行驯食,分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大鳍鳠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鳍鱯是分布于我国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特产经济鱼类,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生存压力,大鳍鳠野生资源量迅速下降。长江禁捕前,市场上大鳍鳠绝大多数均是江河捕捞,主要是大鳍鳠的繁殖力不高,人工繁育获苗难度较大。长江禁捕后,大鳍鳠鱼苗更是奇缺,价格逐年攀升,目前成鱼已达240元/kg以上,5cm鱼苗价格达7

8元/尾以上且供不应求。在人工繁育过程中,仔鱼培育的成活率是其中关键一环。目前,常规培育方法与其它大多数鱼苗培育一样,仔鱼一般是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即将其放入较大(300m2及以上)的室外池塘中进行培育。这个培育方法因存在仔鱼摄食适口饵料不均和不足、病害防治效果不理想等缺点造成仔鱼培育成活较低(一般只有40

50%),对于目前奇缺的大鳍鳠鱼苗来讲,这种培育方法大大降低了其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通过仔鱼驯食和鱼病防治,显著提高了大鳍鳠鱼苗成活率,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鳍鳠鱼苗成活率低、鱼病防治效果不佳等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0005](1)将孵化出膜后的仔鱼放入培育池中,培育池中放置3<br/>‑
5个散气石,且水流始终处于微流水状态,在25

27℃温度下培育5d,进入仔鱼后期培育;
[0006](2)采用浮游动物活饵对仔鱼进行投喂2d,每日2次,并吸出池底残饵,进行仔鱼开口;
[0007](3)通过饵料投喂对仔鱼进行驯食,分3

4处放入池底投喂,每日避光投喂2次,并于投喂后3h吸出池底残饵,更换新水;
[0008](4)将驯食后仔鱼按日投率10%、颗粒饲料250g/次进行投喂,每日2次,每日清理残饵和粪便,并进行鱼病防治。
[0009]进一步,培育池为半径为100cm、深度为50cm的圆形玻璃钢池。
[0010]池底平坦、光滑、无死角,仔鱼在池中不会因畏光而扎堆或扎缝造成底部仔鱼缺氧死亡;培育池不深,放便吸出前期暂养中死亡的仔鱼,减少存池死亡仔鱼引发健康仔鱼感染水霉病的机率,可有效提高仔鱼前期暂养的成活率20

30%。
[0011]进一步,步骤(1)中,密度为2万尾/池,培育池体积为1

2m3,微流水流速为2

4cm/s,溶解氧5

10mg/L。
[0012]进一步,步骤(2)中,投喂量为500

600g/池,浮游动物活饵为枝角类浮游动物;微流水流速为3

5cm/s,溶解氧5

10mg/L。
[0013]进一步,步骤(3)中,当仔鱼为8

10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300g、枝角类浮游动物100g和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4]当仔鱼为11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300g、粉料1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5]当仔鱼为12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200g、粉料2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6]当仔鱼为13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100g、粉料3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7]当仔鱼为14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粉料4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8]当仔鱼为15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颗粒沉料100g和粉料300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
[0019]当仔鱼为16日龄时,直接采用颗粒沉料手撒投喂。
[0020]进一步,鱼糜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鲢鱼通过绞肉机处理2次后,得鱼糜。
[0021]进一步,粉料为进口鱼粉、虾粉、卵磷脂、复合氨基酸、进口鱼油、复合酶、复合维生素和螯合微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0022]进一步,颗粒沉料为白鱼粉、南极磷虾粉、酵母粉、维生素和进口鱼油中的至少一种。
[0023]进一步,每千克多维中,含有维生素A(国际单位)11023000、维生素D3(国际单位)1653450、维生素E(国际单位)5512、维生素K 4409mg、维生素B2 1102mg、维生素B1 551mg、叶酸276mg、右旋泛酸8812mg、钾%1.0、钠%0.75、维生素B12 20mg。
[0024]进一步,步骤(3)中,微流水流速为4

6cm/s,溶解氧5

10mg/L。
[0025]进一步,步骤(4)中,微流水流速为5

7cm/s,溶解氧5

10mg/L。
[0026]进一步,鱼病防治时,每天每池取3

5尾镜检:
[0027]采用每立方米水中加5g恩诺沙星和0.5mL聚维酮碘,防治外伤或体表细菌性病,浸泡5h后换水;
[0028]采用1.5

2%食盐水防治体表寄生虫,浸泡20min后换水;
[0029]采用每千克饵料中加恩诺沙星1g、三黄粉2g和多维2g防治营养性病,连续使用2d。
[0030]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1]1、本专利技术通过仔鱼驯食和鱼病防治,显著提高了大鳍鳠鱼苗成活率,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鳍鳠鱼苗成活率低、鱼病防治效果不佳等问题。
[0032]2、仔鱼的驯食较早:一是与大鳍鳠仔鱼的消化系统发育较早相适应的;大鳍鳠的消化系统发育同大多数鱼类基本一致,即仔鱼的消化系统是在胚后仔鱼、稚鱼及幼鱼的发育过程中才逐渐发育而至完备,但也有一些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而不同于其他鱼类的特点,如:胃腺的分化较早。出膜后5d开始出现胃腺,出膜后6d即形成胃腺腔;肠上皮的纹状缘出现较早而且发育较快;肝脏贮存脂质早。二是驯食成颗粒饲料最早,越有利于鱼苗后期的快速生长发育,早日达到上市商品鱼规格(150克以上/尾)。
[0033]3、仔鱼的驯食是循序渐进:仔鱼的驯食是从适口浮游动物到鱼糜,再到粉料,再到颗粒沉料,仔鱼对饵料的适应性是循序渐进,避免了常规培育中从浮游动物直接到颗粒沉
料,仔鱼在经过饥饿而被迫转食的阵痛,减少了驯食期间的自相残食(大吃小)。
[0034]4、仔鱼的驯食中饵料易于获得:相比于常规培育,在小池中驯食,仔鱼放养密度比常规培育要大(常规大池培育的密度是10尾/667m2),单位水体中投放的饵料远比常规培育的大池丰富,仔鱼极易于获得饵料,一方面减少了驯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将孵化出膜后的仔鱼放入培育池中,培育池中放置3

5个散气石,且水流始终处于微流水状态,在25

27℃温度下培育5d,进入仔鱼后期培育;(2)采用浮游动物活饵对仔鱼进行投喂2d,每日2次,并吸出池底残饵,进行仔鱼开口;(3)通过饵料投喂对仔鱼进行驯食,分3

4处放入池底投喂,每日避光投喂2次,并于投喂后3h吸出池底残饵,更换新水;(4)将驯食后仔鱼按日投率10%、颗粒饲料250g/次进行投喂,每日2次,每日清理残饵和粪便,并进行鱼病防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密度为2万尾/池,培育池体积为1

2m3,微流水流速为2

4cm/s,溶解氧5

10mg/L。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投喂量为500

600g/池,浮游动物活饵为枝角类浮游动物;微流水流速为3

5cm/s,溶解氧5

10mg/L。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鳍鳠鱼苗高成活率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当仔鱼为8

10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300g、枝角类浮游动物100g和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当仔鱼为11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300g、粉料1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得饵料;当仔鱼为12日龄时,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鱼糜200g、粉料200g和电解多维2g搅拌混合成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勇李双胡重江张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