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420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包括针织组织,所述针织组织由A—B区域形成一个循环单元,整个A—B区域由12行13列线圈组成,所述A—B区域内的线圈组成所述针织组织,其中所述A—B区域内第1、5、9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本实用提供的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通过采用该针织组织进行编织,可以减少编织机械的针板在编织时针板来回移动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少对针板的磨损,可以延长编织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该针织组织可以降低编织绞花组织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减少加工时间,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提高生产效益。提高生产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


[0001]本技术涉及针织布料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

技术介绍

[000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通过编织圆机可以生产各种花型、结构不同的面料以满足不同布料的功能需求,其中,面料可以由不同的针织组织构成,以满足美观需求,其中,绞花组织具有良好的立体感,常采用于针织布料中。
[0003]根据公开号:CN207295073U,公开日为2018

05

01的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针织组织,该针织组织由A

B区域和C

D区域两个区域结合形成一个循环单元,整个A

D区域由8行15列线圈组成,A

D区域内的线圈组成针织组织;其中A

B区域内第1

8行第1

3列为正板线圈,C

D区域内第1

8行第13

15列为正板线圈,B

C区域中第2、4、6、8行为正板编织线圈。其主要的技术效果是:针织组织具有透气感和视觉感,满足了现代女性消费者的时尚个性要求,本技术是一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穿着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新型针织组织,其可以表达出现代女性轻盈飘逸的美感,该针织组织能够将高贵柔美与妩媚完美结合起来,是一种夏季穿着舒适透气性良好,并且视觉效果呈现出鱼纹状的针织组织。
[0004]传统的绞花组织在进行编织的时候需要针板来回移动,会对编织机的针板造成磨损,同时传统绞花组织的编织方式耗时间较长,为此,提出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旨在解决传统的绞花组织在进行编织的时候需要针板来回移动,会对编织机的针板造成磨损,传统绞花组织的编织方式耗时间较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旨在解决传统的绞花组织在进行编织的时候需要针板来回移动,会对编织机的针板造成磨损,传统绞花组织的编织方式耗时间较长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包括针织组织,所述针织组织由A—B区域形成一个循环单元,整个A—B区域由12行13列线圈组成,所述A—B区域内的线圈组成所述针织组织,其中所述A—B区域内第1、5、9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A—B区域内第2、6行的第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A—B区域内第3、7行的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A—B区域内第4、8行的1、3、5、7、9、11、13列为前成圈,第2、4、6、8、10、12列为后集圈。
[0011]作为优选的,A—B区域内第10行的第2、4、6、8、10、11、13列为前成圈,第1、3、5、7、
9、12列为后集圈。
[0012]作为优选的,所述A—B区域内第11行的第2、4、6、8、10、11、13列为前成圈,第1、3、5、7、9、12列为后集圈。
[0013]作为优选的,所述A—B区域内第12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成圈,第2、4、6、8、10、12列为后集圈。
[0014]作为优选的,上述线圈形成的纹路组成针织组织。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该技术,通过采用该针织组织进行编织,可以减少编织机械的针板在编织时针板来回移动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少对针板的磨损,可以延长编织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该针织组织可以降低编织绞花组织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减少加工时间,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针织组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0]请参阅图1,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包括针织组织,所述针织组织由A—B区域形成一个循环单元,整个A—B区域由12行13列线圈组成,所述A—B区域内的线圈组成所述针织组织,其中所述A—B区域内第1、5、9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
[0021]A—B区域内第1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第1、2列保持不动,第3列往后翻针,第4、6、8、10、12先往前翻针,再向右横移一针位往前翻针,然后再向右横移一针位,第5、7、9、11、13列向后翻针,然后横移回位,第4、6、8、10、12列往前翻针。
[0022]该技术,通过采用该针织组织进行编织,可以减少编织机械的针板在编织时针板来回移动的距离,从而可以减少对针板的磨损,可以延长编织器械的使用寿命,同时采用该针织组织可以降低编织绞花组织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减少加工时间,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0023]A—B区域内第2、6行的第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
[0024]A—B区域内第3、7行的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第3、5、7、9、11列先往前翻针,再向右横移一针位往前翻针,再向右横移一针位,第4、6、8、10、12向后翻针,然后横移回位,第3、5、7、9、11列往前翻针。
[0025]A—B区域内第4、8行的1、3、5、7、9、11、13列为前成圈,第2、4、6、8、10、12列为后集圈。
[0026]A—B区域内第5、9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第2、4、6、8、10列先往前翻针,再向右横移一针位往后翻针针,再向右横移一针位,3、5、7、9、11向后翻针,然后横移回位,4、6、8、10、12列往前翻针。
[0027]A—B区域内第10行的第2、4、6、8、10、11、13列为前成圈,第1、3、5、7、9、12列为后集圈。
[0028]A—B区域内第11行的第2、4、6、8、10、11、13列为前成圈,第1、3、5、7、9、12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包括针织组织,所述针织组织由A—B区域形成一个循环单元,整个A—B区域由12行13列线圈组成,所述A—B区域内的线圈组成所述针织组织,其中所述A—B区域内第1、5、9行的第1、3、5、7、9、11、13列为前集圈,第2、4、6、8、10、12列为后成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A—B区域内第2、6行的第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A—B区域内第3、7行的1、4、6、8、10、12、13列为前集圈,第2、3、7、9、11列为后成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条仿绞花针织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A—B区域内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志清黄彦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润龙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