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450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提供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包括:内层、传导层以及外层;其中,内层为第一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组织;传导层由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织而成;外层由第二纱线与第三纱线交替编织而成,且第二纱线编织的网眼组织部分形成若干气孔,第三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组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采用三层单向导湿组织结构,内层采用截面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或聚酰胺类纤维长丝编织而成,传导层采用高弹双组分长丝与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复合丝,保证面料弹性的同时,纤维的微孔化会提高表层纤维亲水性,增强水分从内层传导至外层的效果;外层的网眼组织能高效快速地将汗液和热蒸气排除、蒸发。蒸发。蒸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

技术介绍

[0002]现在市场上的运动速干面料为了保证速干效果,一般都采用纯涤纶面料;涤纶具备较好的强力、耐磨性和洗可穿性,但是涤纶回潮率低,吸湿性较差,贴身穿着时较棉、粘胶等高回潮率纤维又会显得有些干燥、舒适性不足。
[0003]传统的运动速干涤纶面料一般为单层或双层结构,面对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时,单层速干面料无法及时将汗液吸收排除,当面料对汗液的吸收达到饱和后,会导致衣服紧贴皮肤,影响运动状态;双层结构面料又较厚不够轻薄,透气性能较差,对汗液的传导和蒸发效果不及单层面料。
[0004]因此,亟需一种速干效率高的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提供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包括:内层、传导层以及外层;
[0008]其中,所述内层为第一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组织;所述传导层由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织而成;所述外层由所述第二纱线与第三纱线交替编织而成,且所述第二纱线编织的网眼组织部分形成若干气孔,所述第三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组织。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纱线采用截面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或聚酰胺类纤维长丝;所述第二纱线采用高弹双组分长丝与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复合丝;所述第三纱线采用超细旦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br/>[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纱线的单纤度大于所述第二纱线的单纤度;所述第一纱线的粗细为30D

150D;所述第二纱线的粗细为40D

100D;所述第三纱线的单纤度小于所述第二纱线的单纤度,所述第三纱线的粗细为30D

100D。
[0011]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纱线的单纤度为1D

3D;所述第二纱线的单纤度&lt;1D。
[0012]更优选地,所述高弹双组分长丝为PBT/PET或PTT/PET共混长丝,混合比为0.5

4;所述高弹双组分长丝为全牵伸丝(FDY);所述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为加弹变形丝(DTY),多空隙的孔径尺寸为0.05μm

5μm。
[0013]更优选地,所述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相对径向异形度≥50%,截面异形度≥65%,周长系数≥1.2。
[0014]优选地,一个编织循环中,所述外层的网眼组织的路数以及所述外层的纬平针组织的路数之和与所述内层的纬平针组织的路数一致。
[0015]优选地,所述外层的网眼组织的路数≥2,所述外层的网眼组织的路数与所述外层的纬平针组织的路数之比为0.2

5。
[0016]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采用三层单向导湿组织结构,内层采用截面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或聚酰胺类纤维长丝编织而成,传导层采用高弹双组分长丝与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复合丝,异形度高且吸湿性好,保证面料弹性的同时,纤维的微孔化会提高表层纤维亲水性,增强水分从内层传导至外层的效果;外层的网眼组织能高效快速地将汗液和热蒸气排除、蒸发。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0020]内层1;传导层2;外层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4]实施例1
[002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包括:内层1、传导层2以及外层3;
[0026]其中,所述内层1为第一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组织;所述传导层2由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织而成;所述外层3由所述第二纱线与第三纱线交替编织而成,且所述第二纱线编织的网眼组织部分形成若干气孔,所述第三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组织;
[0027]所述第一纱线为扁平截面的40D/36F(FDY全消光)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
[0028]所述第二纱线为60D/72F的复合长丝,采用30D/36F(FDY消光)PBT/PET共混长丝和十字截面多空隙涤纶长丝复合而成;PBT/PET共混长丝中,PBT与PET的混合比为4/6;所述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相对径向异形度&gt;75%,截面异形度&gt;90%,周长系数&gt;1.4,多空隙的孔径尺寸为0.1μm

5μm;
[0029]所述第三纱线采用50D/72F扁平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
[0030]所述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在32N双面大圆机上编织,共编织20路一个循环,其中包括2个小循环段;
[0031]所述双面大圆机的织针排列顺序为:针盘织针的排列为一枚高踵针和一枚低踵针交替循环,针筒织针的排列为七枚高踵针和一枚低踵针为一个循环;第一循环段共6路,其中第1、3、5路采用60D/72F复合长丝在上针盘织针全部成圈编织,在下针筒的低踵针编织集圈形成网眼组织,第2、4、6路采用40D/36F(FDY全消光)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在下针筒针织全成圈;第二循环段共14路,其中第7、9、11、13、15、17、19路采用50D/72F(DTY全消光)扁平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在上针盘织针成圈,第8、10、12、14、16、18、20路采用扁平截面
的40D/36F(FDY全消光)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在下针筒织针全成圈。
[0032]实施例2
[0033]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包括:内层1、传导层2以及外层3;
[0034]其中,所述内层1为第一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组织;所述传导层2由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织而成;所述外层3由所述第二纱线与第三纱线交替编织而成,且所述第二纱线编织的网眼组织部分形成若干气孔,所述第三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组织;
[0035]所述第一纱线为十字形截面的50D/36F(DTY全消光)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
[0036]所述第二纱线为65D/72F的复合长丝,采用30D/36F(FDY消光)PTT/PET共混长丝和十字截面多空隙锦纶长丝复合而成;PTT/PET共混长丝中,PTT与PET的混合比为35/65;所述十字截面多空隙锦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1)、传导层(2)以及外层(3);其中,所述内层(1)为第一纱线编织的纬平针组织;所述传导层(2)由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交织而成;所述外层(3)由所述第二纱线与第三纱线交替编织而成,且所述第二纱线编织的网眼组织部分形成若干气孔,所述第三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组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采用截面轴向非匀性聚酯类纤维长丝或聚酰胺类纤维长丝;所述第二纱线采用高弹双组分长丝与多空隙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的复合丝;所述第三纱线采用超细旦截面轴向非匀性长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向非匀性超速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的单纤度大于所述第二纱线的单纤度;所述第一纱线的粗细为30D

150D;所述第二纱线的粗细为40D

100D;所述第三纱线的单纤度小于所述第二纱线的单纤度,所述第三纱线的粗细为30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浪刘冰刘琼唐剑春金志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