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防护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204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铅防护体,包括第一装置外壳、第二装置外壳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装置外壳内部底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二装置外壳,且第二装置外壳外侧的顶端套设有第三装置外壳,所述第三装置外壳的顶端安装有盖板,且盖板的顶端安装有拉杆,所述盖板外侧的四角位置处皆铰接有卡爪,所述第二装置外壳内部底端安装有与第三装置外壳内部顶端相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三装置外壳外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卡爪从卡块上脱开后,通过第二装置外壳内部的第一弹簧顶动第三装置外壳向上运动,当第三装置外壳在运动的时候带动第二安装板驱动第一安装板将物质带动向上移动,使得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自动的将物质推动到既定的位置进行拿取。物质推动到既定的位置进行拿取。物质推动到既定的位置进行拿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防护体


[0001]本技术涉及化学防辐射
,具体为一种铅防护体。

技术介绍

[0002]在申请号为201620767464.X、名称为“一种铅防护体”的技术专利中记载了一种铅防护体,该铅防护体中容腔的顶部与所述铅防护体本体顶部相通;还包括有封盖于所述铅防护体本体顶部的铅封盖;所述铅防护体本体的顶部设有若干凹槽,而所述铅封盖的底部与每个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相匹配的凸起。能够实现铅防护体本体和铅封盖的密合、牢靠的结合。但是该现有的铅防护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对放射性物质进行拿取,对于取用放射性化学药物较为的不便;且在撞击的过程中出现盛装放射性物体破损泄漏的现象,从而导致放射性物质出现在防护体内部出现泄漏的现象。因此,现有的铅防护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铅防护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一种铅防护体取用不便与震动导致泄漏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防护体,包括第一装置外壳、第二装置外壳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装置外壳内部底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二装置外壳,且第二装置外壳外侧的顶端套设有第三装置外壳,所述第三装置外壳的顶端安装有盖板,且盖板的顶端安装有拉杆,所述盖板外侧的四角位置处皆铰接有卡爪,所述第二装置外壳内部底端安装有与第三装置外壳内部顶端相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三装置外壳外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块,所述第一装置外壳两端与两侧的顶端皆安装有卡块,所述第三装置外壳的外侧安装连接有第二安装板,且第二安装板顶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四装置外壳,所述第四装置外壳内部的底端皆安装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顶端安装有贯穿第四装置外壳顶端的顶杆,所述顶杆的顶端安装有第一安装板。
[0005]优选的,所述第四装置外壳相互靠近的一端横向安装有连杆,且连杆外侧的两端皆套设有第三弹簧。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三弹簧一端连杆的外侧皆套设有滑块,且滑块顶端铰接有与第一安装板底端相铰接的铰接杆。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端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一端第一安装板的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第一安装板顶端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贯穿至腔体内部的转杆,且转杆的底端安装有第一锥形螺母。
[0008]优选的,所述腔体内部一端安装有贯穿至滑槽内部的正反丝杆,且正反丝杆外侧的两端皆安装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顶端安装有贯穿至第一安装板顶端的卡板,所述腔体内部正反丝杆一端安装有与第一锥形螺母相互啮合的第二锥形螺母。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1、本技术通过卡爪从卡块上脱开后,通过第二装置外壳内部的第一弹簧顶动第三装置外壳向上运动,当第三装置外壳在运动的时候带动第二安装板驱动第一安装板将物质带动向上移动,使得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自动的将物质推动到既定的位置进行拿取;
[0011]2、本技术通过第一安装板受到震动的时候带动顶杆对第四装置外壳内部的第二弹簧进行挤压,当第二弹簧受到挤压的时候对受到的动能进行吸收,同时通过铰接杆对连杆外侧的第三弹簧进行挤压,当第三弹簧受到挤压的时候对受到的挤压动能进行吸收,当震动被吸收后在震动间隔也就是震动消失的时候第二弹簧与第一弹簧分别对顶杆与滑块进行顶动使得顶杆对第一安装板进行复位,当顶杆在复位的时候通过第二弹簧将吸收到震动的动能进行释放,同时滑块受到第三弹簧释放动能时的顶动对滑块进行复位,当滑块进行复位的时候带动铰接杆进行复位,当铰接杆进行复位的时候带动第一安装板进行复位,使得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对震动收到的动能进行恢复,从而完成避震,使得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对装置避震,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底座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图1部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图1部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图1部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第一装置外壳;2、第二装置外壳;3、第一弹簧;4、固定块;5、第三装置外壳;6、第一安装板;7、卡爪;8、盖板;9、拉杆;10、卡块;11、第二安装板;12、卡板;13、第四装置外壳;14、第二弹簧;15、顶杆;16、第三弹簧;17、连杆;18、滑槽;19、正反丝杆;20、丝杆螺母;21、转杆;22、第一锥形螺母;23、腔体;24、第二锥形螺母;25、铰接杆;2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铅防护体实施例:一种铅防护体,包括第一装置外壳1、第二装置外壳2和第一弹簧3,第一装置外壳1内部底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二装置外壳2,且第二装置外壳2外侧的顶端套设有第三装置外壳5,第三装置外壳5的顶端安装有盖板8,且盖板8的顶端安装有拉杆9,盖板8外侧的四角位置处皆铰接有卡爪7,第二装置外壳2内部底端安装有与第三装置外壳5内部顶端相连接的第一弹簧3,第三装置外壳5外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块4,第一装置外壳1两端与两侧的顶端皆安装有卡块10,第三装置外壳5的外侧安装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1,且第二安装板11顶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四装置外壳13;
[0020]第四装置外壳13相互靠近的一端横向安装有连杆17,且连杆17外侧的两端皆套设
有第三弹簧16,第三弹簧16一端连杆17的外侧皆套设有滑块26,且滑块26顶端铰接有与第一安装板6底端相铰接的铰接杆25,第四装置外壳13内部的底端皆安装有第二弹簧14,且第二弹簧14顶端安装有贯穿第四装置外壳13顶端的顶杆15,顶杆15的顶端安装有第一安装板6。
[0021]第一安装板6的顶端开设有滑槽18,且滑槽18一端第一安装板6的内部开设有腔体23,第一安装板6顶端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贯穿至腔体23内部的转杆21,且转杆21的底端安装有第一锥形螺母22,腔体23内部一端安装有贯穿至滑槽18内部的正反丝杆19,且正反丝杆19外侧的两端皆安装有丝杆螺母20,丝杆螺母20顶端安装有贯穿至第一安装板6顶端的卡板12,腔体23内部正反丝杆19一端安装有与第一锥形螺母22相互啮合的第二锥形螺母24。
[0022]工作原理:使用该装置时,首先通过将放射性物质放置到第一安装板6的顶端,再通过转动转杆21驱动第一锥形螺母22进行转动,当第一锥形螺母22在转动的时候驱动第二锥形螺母24进行旋转,同时通过第二锥形螺母24驱动正反丝杆19进行转动的,当正反丝杆19在转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防护体,包括第一装置外壳(1)、第二装置外壳(2)和第一弹簧(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置外壳(1)内部底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二装置外壳(2),且第二装置外壳(2)外侧的顶端套设有第三装置外壳(5),所述第三装置外壳(5)的顶端安装有盖板(8),且盖板(8)的顶端安装有拉杆(9),所述盖板(8)外侧的四角位置处皆铰接有卡爪(7),所述第二装置外壳(2)内部底端安装有与第三装置外壳(5)内部顶端相连接的第一弹簧(3),所述第三装置外壳(5)外侧的底端安装有固定块(4),所述第一装置外壳(1)两端与两侧的顶端皆安装有卡块(10),所述第三装置外壳(5)的外侧安装连接有第二安装板(11),且第二安装板(11)顶端的四角位置处皆安装有第四装置外壳(13),所述第四装置外壳(13)内部的底端皆安装有第二弹簧(14),且第二弹簧(14)顶端安装有贯穿第四装置外壳(13)顶端的顶杆(15),所述顶杆(15)的顶端安装有第一安装板(6),所述第一安装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文强高陶刘玉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广核同位素科技绵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