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1918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涉及监测装置领域,以解决现有的线损监测装置在使用时,装置固定之后,容易产生松动,缺少持续支撑加强固定效果的结构的问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由两个矩形板组成,底板的顶端设有受力板,受力板的顶端设有推动板,推动板为U形结构,推动板共设有四个,推动板为弹性金属材质,推动板的顶端为弧形结构,推动板的顶端内部设有圆孔。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当主体利用连接孔以及螺栓固定安装之后,弹性金属材质的推动板可以持续受力支撑,进而持续推动底板受力移动,使插块可以与安装位置持续受力接触固定,进而提高固定效果,避免主体与安装位置之间松动导致脱离。免主体与安装位置之间松动导致脱离。免主体与安装位置之间松动导致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监测装置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线损指的是以热能形式散发的能量损失,即为电阻、电导消耗的有功功率,在分段监测线损的时候,就需要用到线损监测装置。
[0003]现有的线损监测装置在使用时,持续使用之后,容易散发较高的热量,容易影响使用寿命,缺少导风散热的结构,装置固定之后,容易产生松动,缺少持续支撑加强固定效果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线损监测装置在使用时,持续使用之后,容易散发较高的热量,容易影响使用寿命,缺少导风散热的结构的问题。
[0005]本技术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分段线损检测装置本体,主体的内部设有微电流识别模块,主体为T形结构,主体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均匀排列的侧槽,侧槽为倾斜状结构,侧槽的顶端为楔形结构;内件,所述内件为十字形结构,内件为塑料材质,内件的外端为楔形结构,内件安装在主体的内部底端,内件处于内槽的内部;底板,所述底板由两个矩形板组成,底板安装在主体的底部,底板的顶端设有受力板,受力板的顶端设有推动板,推动板为U形结构,推动板共设有四个,推动板为弹性金属材质,推动板的顶端为弧形结构,推动板的顶端内部设有圆孔。
[0007]可选的,所述主体的内部底端设有内槽,内槽为矩形结构,内槽的两端底部均为倾斜状结构,内槽的两侧与侧槽的底部连通,内槽的底部设有底槽,底槽呈十字形排列;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移动槽,移动槽为矩形结构,每个移动槽的内部设有一个导杆,导杆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主体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嵌入槽,嵌入槽为矩形结构,嵌入槽的外端与移动槽的底部连通,主体的边角位置分别设有一个连接孔,连接孔为圆柱形结构。
[0008]可选的,所述内件的侧边设有导件,导件为L形结构,导件的外侧为倾斜状结构,内件的底部外端分别设有一个插杆,插杆共设有四个,插杆插入在底槽的内部,
[0009]可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均匀排列的插块,插块为棱锥形结构,底板内部设有四个连接杆,连接杆为圆柱形结构,连接杆为橡胶材质;所述受力板为L形结构,受力板的内部设有圆孔,受力板插入在移动槽的内部,圆孔的内部插入有导杆,每个推动板的内侧设有辅助槽,辅助槽为弧形结构。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侧槽,使本装置在持续使用的时候,主体会散发较高的热量,在风经过的时候,风可以经过主体的侧边,使风可以被侧槽控制收集,使风可以进入到内槽的内部,使风可以快速分散,进而使风可以加速对主体的散热,提高主体的使用寿命,避免主体损坏;
[0012]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推动板,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当主体利用连接孔以及螺栓固定安装之后,弹性金属材质的推动板可以持续受力支撑,进而持续推动底板受力移动,使插块可以与安装位置持续受力接触固定,进而提高固定效果,避免主体与安装位置之间松动导致脱离。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主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内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技术的底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19]1、主体;101、内槽;102、侧槽;103、底槽;104、移动槽;105、导杆;106、嵌入槽;107、连接孔;
[0020]2、内件;201、导件;202、插杆;
[0021]3、底板;301、插块;302、连接杆;303、受力板;304、推动板;305、辅助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实施例:
[0026]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为分段线损检测装置本体,主体1的内部设有微电流识别模块,可以便捷识别微电流,主体1为T形结构,主体1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均匀排列的侧槽102,侧槽102为倾斜状结构,侧槽102
的顶端为楔形结构,可以将经过的风进行控制收集,使风可以在其内部流通,使风可以进入到内槽101的内部,进而加速主体1的散热,提高使用寿命;内件2,内件2为十字形结构,内件2为塑料材质,内件2的外端为楔形结构,可以辅助导风,内件2安装在主体1的内部底端,内件2处于内槽101的内部;底板3,底板3由两个矩形板组成,底板3安装在主体1的底部,可以处于主体1的底部进行支撑还是用,底板3的顶端设有受力板303,受力板303的顶端设有推动板304,推动板304为U形结构,推动板304共设有四个,推动板304为弹性金属材质,推动板304的顶端为弧形结构,推动板304的顶端内部设有圆孔,使推动板304可以持续受力伸展,进而持续推动底板3移动,使插块301可以与安装位置防滑接触固定,进而提高固定效果,避免主体1脱离。
[0028]参考图3,主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内槽101,内槽101为矩形结构,内槽101的两端底部均为倾斜状结构,可以控制风收集以及流通,内槽101的两侧与侧槽102的底部连通,内槽101的底部设有底槽103,底槽103呈十字形排列,用来使插杆202插入,使内件2可以稳固安装使用;主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移动槽104,移动槽104为矩形结构,用来使受力板303可以在其内部移动,每个移动槽104的内部设有一个导杆105,导杆105为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为分段线损检测装置本体,主体(1)的内部设有微电流识别模块,主体(1)为T形结构,主体(1)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均匀排列的侧槽(102),侧槽(102)为倾斜状结构,侧槽(102)的顶端为楔形结构;内件(2),所述内件(2)为十字形结构,内件(2)为塑料材质,内件(2)的外端为楔形结构,内件(2)安装在主体(1)的内部底端,内件(2)处于内槽(101)的内部;底板(3),所述底板(3)由两个矩形板组成,底板(3)安装在主体(1)的底部,底板(3)的顶端设有受力板(303),受力板(303)的顶端设有推动板(304),推动板(304)为U形结构,推动板(304)共设有四个,推动板(304)为弹性金属材质,推动板(304)的顶端为弧形结构,推动板(304)的顶端内部设有圆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内槽(101),内槽(101)为矩形结构,内槽(101)的两端底部均为倾斜状结构,内槽(101)的两侧与侧槽(102)的底部连通,内槽(101)的底部设有底槽(103),底槽(103)呈十字形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电流识别的分段线损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移动槽(104),移动槽(104)为矩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超林世宇蒋宏烨刘晓湘邵强潘隽吴铭辉刘琪林健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