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666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包括套管主体,套管主体为两端相通的弯折结构,套管主体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用于防止下呼吸道分泌物向咽喉口腔方向流动的第一隔离气囊,第一隔离气囊与第一连接管一端接通,套管主体另一端设有固定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主体中段位置设有第二隔离气囊,第二隔离气囊与第二连接管一端接通;当第二隔离气囊充气充满时,第二隔离气囊的外壁能完全与患者的主气管内壁紧贴。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唾液等分泌物从气切口溢出,造成患者气切口皮肤反复感染和医疗护理工作量增加等问题。护理工作量增加等问题。护理工作量增加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属于耳鼻喉科的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气管切开套管,简称气切套管,是一种在气管切开术中通过颈部的气管切开口植入到患者气管内的医疗器械。气管切开后植入气管套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气道的开放状态,并可以进行机械辅助通气,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临床上,使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塑料气切套管,在气管切开后佩戴气切套管的患者常有唾液等分泌物通过气切套管周围的皮肤切口(即气切口)溢出,影响皮肤伤口愈合,尤其是气切时间长的患者,由于气切口窦道形成,切口溢出的唾液增多,常需要反复更换气切纱布垫,否则会造成患者气切口皮肤极其容易发生溃疡、感染,以及医疗护理工作量增加等问题。此外,植入气管内的气切套管还可能因为患者剧烈咳嗽而造成气切套管从气管内脱出,引起患者窒息死亡的风险。
[0003]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在气切套管的气囊上方增加一个声门下吸引小管,通过负压吸引装置清除分泌物(授权公告号CN203915706U,申请号201420312604.5)。但是,这种声门下吸引小管常常会被唾液、痰痂等堵住,从而不得不更换一个新的气切套管,不仅造成医疗资料浪费,增加医护工作量,还增加患者的痛苦。现有的预防气切套管脱出的办法是在患者咳嗽时,按住气切套管防止脱出,但该方法仍然无法解除患者在睡眠时突发咳嗽引起的套管脱出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唾液、痰从患者气切口中流出。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包括套管主体,套管主体为两端相通的弯折结构,套管主体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用于防止下呼吸道分泌物从套管周围的气切口溢出并防止气切口血液向下流入下呼吸道的第一隔离气囊,第一隔离气囊与第一连接管一端接通,套管主体另一端设有固定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主体中段位置设有第二隔离气囊,第二隔离气囊与第二连接管一端接通;当第二隔离气囊充气充满时,第二隔离气囊的外壁能完全与患者的主气管内壁紧贴,从而防止气切口上方的分泌物、食物从气切口溢出。同时,第二隔离气囊还起到固定套管主体防止套管脱出的作用。
[0006]优选地,所述的第二连接管另一端连接用于判断第二隔离气囊充气状况的第二安全气囊,第二安全气囊上设有第二充气口。
[0007]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管另一端连接用于判断第一隔离气囊充气状况的第一安全气囊,第一安全气囊上设有第一充气口。
[0008]优选地,所述的第二连接管紧贴套管主体的外壁,或设于套管主体内。
[000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连接管紧贴套管主体的外壁,或设于套管主体内。
[0010]优选地,所述的套管主体包括两段交叉的直线段以及连接两段直线段的弧线段,弧线段位于套管主体的弯折处;第二隔离气囊设于套管主体上弧线段的外侧。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第一隔离气囊和第二隔离气囊在未充气时,本技术的气切套管结构因为隔离气囊都没有气体,套管主体可以顺利插入气切口,并植入到主气管内。当到达合适的植入深度后,将两个隔离气囊同时充入空气,则第一隔离气囊防止肺部 (或者气切口下方的主气管内)分泌物进入气切口,也可防止机械辅助通气时漏气。第二隔离气囊可以将气切口上方的主气管隔离(或者阻隔),防止口腔唾液或者咽喉的分泌物进入到气切口。同时,隔离气囊还起到固定套管主体防止套管脱出的作用。
[0013]通过本技术的结构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唾液等分泌物从气切口溢出,造成患者气切口皮肤反复感染和医疗护理工作量增加等问题,还能预防患者在睡眠时突发咳嗽引起套管脱出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套管主体1、设置在套管主体1前端的第一隔离气囊4和设置在套管主体1后端的固定翼2,还包括设置在套管主体1中段的第二隔离气囊3。套管主体1前端外侧设有一圈第一隔离气囊4。
[0018]套管主体1为两端相通的弯折结构。套管主体1包括两段交叉的直线段以及连接两段直线段的弧线段。弧线段位于套管主体1的弯折处。
[0019]第二隔离气囊3设于套管主体1上弧线段的外侧(靠近咽喉口腔的一侧),第二隔离气囊3通过第二连接管8接通外部的第二安全气囊10,第二连接管8 紧贴套管主体1的外壁,或设于套管主体1内。第二安全气囊10的一端设有第二充气口9,用于接充气泵。
[0020]第二安全气囊10用于判断第二隔离气囊3的充气状况。当第二隔离气囊3 充满气体后,可以封闭气切口上段(靠近咽喉口腔处)的气管,防止唾液自咽喉或口腔流到气切口。充气后的第二安全气囊10,还能起到固定套管主体1的作用,防止套管主体1从气切口脱出。
[0021]套管主体1前端的第一隔离气囊4用于防止下呼吸道分泌物向上方(向咽喉口腔方向)流动,并从气切口溢出。即,本技术的气切套管结构在工作状态下,气切口的上方和下方各有隔离气囊(第一隔离气囊4和第二隔离气囊3),用于预防分泌物溢出。第一隔离气囊4通过第一连接管5接通外部的第一安全气囊6,第一安全气囊6的一端设有第一充气口7,用于接充气泵。第一连接管5紧贴套管主体1的外壁,或设于套管主体1内。第一安全气囊6用于判断第一隔离气囊4的充气状况。
[0022]其中,套管主体1前端为置于患者主气管A内并面向左支气管B、和右支气管C的一端;套管主体1后端为置于患者体外的一端;套管主体1中段为终于患者主气管A内并面向患者咽喉口腔的位置,即套管主体1的弯折处。
[0023]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
[0024]将套管主体1的前端插入气切口至主气管A,并从主气管A向左支气管B、和右支气管C方向移动至适当位置(套管主体1弧线段的第二隔离气囊3位于主气管A内),充气泵连接第一充气口7,对第一隔离气囊4充气,通过第一安全气囊6判断第一隔离气囊4的充气状况(由于第一安全气囊6与第一隔离气囊 4接通,所以第一安全气囊6如果充满气了,那么第一隔离气囊4必定充满气),当第一隔离气囊4充满后,即第一隔离气囊4顶在主气管A下段(下段为对于站立的患者而定的主气管A上位于气切口下方的位置)的内壁上,使得主气管A 下段的内壁与套管主体1外壁之间完全通过第一隔离气囊4密封;然后同样的道理,使用充气泵连接第二充气口9,对第二隔离气囊3充气,通过第二安全气囊 10判断第二隔离气囊3的充气状况,当第二隔离气囊3充满后,即第二隔离气囊3顶在主气管A上段(上段为对于站立的患者而定的主气管A上位于气切口上方的位置)的内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包括套管主体(1),套管主体(1)为两端相通的弯折结构,套管主体(1)一端的外壁上设有一圈用于防止下呼吸道分泌物从气切口溢出并防止气切口血液向下流入下呼吸道的第一隔离气囊(4),第一隔离气囊(4)与第一连接管(5)一端接通,套管主体(1)另一端设有固定翼(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主体(1)中段位置设有第二隔离气囊(3),第二隔离气囊(3)与第二连接管(8)一端接通;当第二隔离气囊(3)充气充满时,第二隔离气囊(3)的外壁能完全与患者的主气管(A)内壁紧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分泌物溢出的气切套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管(8)另一端连接用于判断第二隔离气囊(3)充气状况的第二安全气囊(10),第二安全气囊(10)上设有第二充气口(9)。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黄新生陈兆阅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