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及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065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固液分离技术领域的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抽真空机构,所述抽真空机构包括外壳体、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内腔的循环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腔的真空室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组件顶部并分别与所述循环水组件和所述真空室组件相连接的抽真空组件;所述循环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腔底部的循环泵。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文丘里管原理对真空室内进行抽真空,使得真空室的内腔呈现负压状态,在负压的带动抽滤过程,通过文丘里管进行抽真空能够保障抽真空的稳定性,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料液进行抽滤,避免因水流断续时产生的冲击力对设备造成损伤。水流断续时产生的冲击力对设备造成损伤。水流断续时产生的冲击力对设备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及使用方法


[0001]专利技术涉及固液分离
,具体为一种工业用固液分离的真空抽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环境治理行业经常涉及溶液的固液分离过程,尤其是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过程中,不管是颗粒污染物的滤除,还是固态产品的收集都少不了固液分离。
[0003]现有的水处理一般会使用真空抽滤的方式对废水进行处理,真空抽滤是利用抽气造成的负压加速滤水的方法,现有的真空抽滤一般是在真空室此外接真空泵,通过真空泵对真空室进行抽真空,而真空泵抽真空时的真空度存在着不稳定性,在对过滤水进行抽滤时会造成水断续,水在断续过程中因惯性的存在会产生冲击力,水流产生的冲击力易造成设备的损伤。
[0004]另外,随着环境治理要求日趋严格,高含盐化工废水实现“零排放”就需要高温介质的浓缩或固液分离,例如蒸发罐出来的高盐母液,MVR出来的结晶体。在此类高温介质的过滤系统中,若采用活塞式的真空泵容易出现泵体的老化;若采用油泵,不仅油的损耗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真空泵抽真空时的真空度存在着不稳定性,在对过滤水进行抽滤时会造成水断续,水在断续过程中因惯性的存在会产生冲击力,水流产生的冲击力易造成设备的损伤的问题,同时采用更环保的水循真空系统,更加的环保。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包括:/>[0007]抽真空机构,所述抽真空机构包括外壳体、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内腔的循环水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腔的真空室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组件顶部并分别与所述循环水组件和所述真空室组件相连接的抽真空组件;
[0008]所述循环水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腔底部的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循环泵进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侧壁与自来水管道相连接的第一输液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泵排液端上的第二输液管道;
[0009]所述真空室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腔并设置在所述循环泵上端的真空室;
[0010]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真空室顶部排气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顶部的排气管道、安装在所述排气管道排气端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端的止回阀以及安装在所述止回阀排气端并与所述第二输液管道排液端相连接的文丘里管。
[0011]优选的,所述真空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真空室顶部进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顶部的第一进液连接口以及安装在所述真空室底部排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外侧壁的排液阀。
[0012]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液连接口进液端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端的第三输液管道。
[0013]优选的,还包括缓冲罐组件,所述缓冲罐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外侧的缓冲罐、同轴心安装在所述缓冲罐顶部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三输液管道的进液端相连接的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缓冲罐内腔并与所述顶盖组件内腔顶部相连接的隔板、设置在所述缓冲罐内腔与所述隔板之间的扰流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缓冲罐内腔与所述隔板之间的另一空间内的过滤板;
[0014]所述缓冲罐包括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底部的第一排液连接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罐体外侧壁底部的第一支脚;
[0015]所述顶盖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罐体顶部开口处的顶盖、设置在所述顶盖顶部并贯穿所述顶盖内腔顶部与所述罐体内腔相贯通且与所述扰流板相对应的第二进液连接口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盖顶部并贯穿所述顶盖内腔顶部与所述罐体内腔相贯通且与所述过滤板相对应的第二排液连接口。
[0016]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液连接口进液端并设置在所述顶盖上端的第四输液管道。
[0017]优选的,还包括过滤筒组件,所述过滤筒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上远离所述外壳体一侧的过滤筒、安装在所述过滤筒顶部开口处的端盖、同轴心安装在所述过滤筒内腔的过滤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过滤筒底部排液端上的液体排放管道;
[0018]所述过滤筒包括筒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外侧壁并与所述第四输液管道进液端相连接的第三排液连接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外侧壁底部的第二支脚;
[0019]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同轴心设置在所述筒体内腔的多孔过滤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多孔过滤板顶部凹槽内的滤布。
[0020]优选的,还包括通过管道安装在所述第二排液连接口排液端的水质检测仪。
[0021]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三输液管道和所述第四输液管道之间的循环机构。
[0022]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使用方法,该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S1:将料液置于筒体的内腔,料液与滤布相接触,通过特定透水率的滤布对料液进行过滤净化,过滤净化后的水通过多孔过滤板进入到筒体的内腔底部;
[0024]S2:在第四输液管道的内腔处于负压状态时,筒体内腔的底部经过净化后的水通过第三排液连接口进入到第四输液管道的内腔,并通过第四输液管道排放到罐体的内腔,排放到罐体内腔的水通过扰流板缓冲进入到罐体的内腔底部,通过扰流板减缓水流的冲击力,通过罐体内腔底部与隔板底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罐体内腔远离扰流板一侧的空间内,进入到罐体内腔远离扰流板一侧的空间内水通过过滤板进行再次过滤净化,直至水位超过最上层的过滤板与第二排液连接口的进液端接触;
[0025]S3:在第三输液管道的内腔呈现负压状态时,罐体内腔经过过滤板过滤净化后的水通过第二排液连接口进入到第三输液管道的内腔并通过第三输液管道进入到真空室的内腔,打开排液阀,进入到真空室内腔的水随之从排液阀排出,通过稳定地对真空室的内腔进行抽真空。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通过文丘里管
的工作原理对真空室内进行抽真空,使得真空室的内腔呈现负压状态,在负压的带动抽滤过程,通过文丘里管进行抽真空能够保障抽真空的稳定性,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料液进行抽滤,避免因水流断续时产生的冲击力对设备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抽真空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缓冲罐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滤筒组件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00抽真空机构、110外壳体、120循环水组件、121循环泵、122第一输液管道、123第二输液管道、130真空室组件、131真空室、132第一进液连接口、133排液阀、140抽真空组件、141排气管道、142止回阀、143文丘里管、200第三输液管道、300缓冲罐组件、310缓冲罐、311罐体、312第一排液连接口、313第一支脚、320顶盖组件、321顶盖、322第二进液连接口、323第二排液连接口、330隔板、340扰流板、350过滤板、400第四输液管道、500滤筒组件、510过滤筒、511筒体、512第三排液连接口、513第二支脚、520端盖、530过滤机构、531多孔过滤板、532滤布、540液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抽真空机构(100),所述抽真空机构(100)包括外壳体(110)、安装在所述外壳体(110)内腔的循环水组件(120)、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内腔的真空室组件(130)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体组件(110)顶部并分别与所述循环水组件(120)和所述真空室组件(130)相连接的抽真空组件(140);所述循环水组件(12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内腔底部的循环泵(121)、设置在所述循环泵(121)进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110)侧壁与自来水管道相连接的第一输液管道(122)以及设置在所述循环泵(121)排液端上的第二输液管道(123);所述真空室组件(13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内腔并设置在所述循环泵(121)上端的真空室(131);所述抽真空组件(140)包括设置在所述真空室(131)顶部排气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110)顶部的排气管道(141)、安装在所述排气管道(141)排气端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上端的止回阀(142)以及安装在所述止回阀(142)排气端并与所述第二输液管道(123)排液端相连接的文丘里管(14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室组件(1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真空室(131)顶部进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110)顶部的第一进液连接口(132)以及安装在所述真空室(131)底部排液端并贯穿所述外壳体(110)外侧壁的排液阀(1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液连接口(132)进液端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上端的第三输液管道(2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业用真空抽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罐组件(300),所述缓冲罐组件(300)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10) 外侧的缓冲罐(310)、同轴心安装在所述缓冲罐(310)顶部开口处并与所述第三输液管道(200)的进液端相连接的顶盖组件(320)、设置在所述缓冲罐(310)内腔并与所述顶盖组件(320)内腔顶部相连接的隔板(330)、设置在所述缓冲罐(310)内腔与所述隔板(330)之间的扰流板(340)以及设置在所述缓冲罐(310)内腔与所述隔板(330)之间的另一空间内的过滤板(350);所述缓冲罐(310)包括罐体(311)、设置在所述罐体(311)底部的第一排液连接口(312)以及设置在所述罐体(311)外侧壁底部的第一支脚(313);所述顶盖组件(320)包括安装在所述罐体(311)顶部开口处的顶盖(321)、设置在所述顶盖(321)顶部并贯穿所述顶盖(321)内腔顶部与所述罐体(311)内腔相贯通且与所述扰流板(3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博周洪波赵邵安陈刚赖金美陈敏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资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