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9621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及其方法,属于沉井下沉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沉井池壁,所述的沉井池壁与进水管道的连接处预留有洞口,洞口为圆形且内部预埋有钢质套筒,钢质套筒的内壁设置有套筒丝扣,洞口的外侧设置有封堵管;所述的封堵管的侧面钢板的外侧面设置有封堵管内齿丝扣,内侧钢板的表面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侧端部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的钢质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放射状支撑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沉井池壁内壁设置钢质套筒,钢质套筒内部旋合封堵管,通过利用封堵管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预留洞口进行临时封堵,有效保持预留洞口的完整性,无需后浇混凝土并破除,有效控制人工和物料成本,有效缩短工期。短工期。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沉井下沉施工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镇管网建设的改造和规范,在部分平原地区,因地势高差较小,往往在城镇管网终端出水口的位置,需修建提升泵站来辅助排水,沉井法施工泵站下部结构成为了一种越来越高效且相对安全的施工方法,而沉井下沉过程中,用来连接管道的预留洞口一般会成为薄弱点,因为土压力,在预留洞口位置可能会出现涌土、涌水的现象,造成施工的不便,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传统施工方法为在此处后浇混凝土,下沉完成后破除,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耽误工期,因此,专利技术了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及其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沉井池壁内壁设置钢质套筒,钢质套筒内表面通过放射状支撑架支撑,并作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支撑受力构件;放射状支撑架采用放射状结构形式有利于抵抗混凝土浇筑及施工荷载,使得钢质套筒内模不变形,钢质套筒内部旋合封堵管,通过利用封堵管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预留洞口进行临时封堵,有效保持预留洞口的完整性,无需后浇混凝土并破除,有效控制人工和物料成本,有效缩短工期。
[0005]2.技术方案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池壁和进水管道,所述的沉井池壁与进水管道的连接处预留有洞口,洞口为圆形且内部预埋有钢质套筒,钢质套筒的内壁设置有套筒丝扣,洞口的外侧设置有封堵管;
[0008]所述的封堵管由外侧钢板、内侧钢板、侧面钢板焊接制成,侧面钢板的外侧面设置有封堵管内齿丝扣,内侧钢板的表面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侧端部设置有旋转把手;
[0009]所述的钢质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放射状支撑架,放射状支撑架由基本支撑单元、接长支撑单元和末端支撑单元组成,基本支撑单元的外圈间隔设置有接长支撑单元,接长支撑单元,接长支撑单元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末端支撑单元。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钢质套筒材质为钢板,内表面带有螺纹,厚度不小于60mm,钢质套筒与沉井池壁内部钢筋焊接牢固,嵌入主体混凝土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封堵管的外侧钢板、内侧钢板、侧面钢板材质均为钢板,外侧钢板、内侧钢板的钢板厚度不小于20mm;侧面钢板为不小于60mm的钢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接长支撑单元与末端支撑单元通过螺栓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末端支撑单元支撑钢质套筒的内壁。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封堵管整体呈波纹状,封堵管内部中空,减少了装置自重;封堵管的一侧设置有旋转把手,作业人员通过旋转把手将封堵管旋至预留洞口内。
[0015]进一步地,所述的封堵管的小于预留洞口内径5

10mm,长度比预留洞口深度长5

10cm。
[0016]进一步地,所述的封堵管的管身上分别开设有灌砂孔和放砂孔。
[0017]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的方法,其步骤为:
[0018]步骤一:沉井池壁的预留洞口内预埋钢质套筒;
[0019]步骤二:组装放射状支撑架;
[0020]步骤三:将放射状支撑架放置在钢质套筒内并进行支撑架精调;
[0021]步骤四:安装沉井池壁外侧模;
[0022]步骤五:混凝土浇筑形成沉井池壁;
[0023]步骤六:放射状支撑架拆除;
[0024]步骤七:起吊封堵管;
[0025]步骤八:旋合封堵管;
[0026]步骤九:通过灌砂孔向封堵管内灌满中粗砂;
[0027]步骤十: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
[0028]步骤十一:管道施工至预留孔洞附近;
[0029]步骤十二:通过放砂孔放出封堵管内中粗砂;
[0030]步骤十三:作业人员反向旋出封堵管;
[0031]步骤十四:管道穿入预留洞口;
[0032]步骤十五: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封堵。
[0033]3.有益效果
[0034]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沉井池壁内壁设置钢质套筒,钢质套筒内表面通过放射状支撑架支撑,并作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支撑受力构件;放射状支撑架采用放射状结构形式有利于抵抗混凝土浇筑及施工荷载,使得钢质套筒内模不变形,钢质套筒内部旋合封堵管,通过利用封堵管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预留洞口进行临时封堵,有效保持预留洞口的完整性,无需后浇混凝土并破除,有效控制人工和物料成本,有效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沉井池壁预留洞口结构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封堵管安装示意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封堵管结构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封堵管侧视图;
[004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封堵管外侧螺纹示意图;
[004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放射状支撑架安装位置图;
[004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接长支撑单元结构图。
[0043]图中:1、沉井池壁;2、钢质套筒;3、套筒丝扣;4、进水管道;5、封堵管;51、灌砂孔;52、放砂孔;6、封堵管内齿丝扣;7、外侧钢板;8、内侧钢板;9、侧面钢板;10、连接杆;11、旋转
把手;12、放射状支撑架;121、基本支撑单元;122、接长支撑单元;123、末端支撑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45]实施例1
[0046]从图1

7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池壁1和进水管道4,沉井池壁1与进水管道4的连接处预留有洞口,洞口为圆形且内部预埋有钢质套筒2,钢质套筒2的内壁设置有套筒丝扣3,洞口的外侧设置有封堵管5;
[0047]封堵管5由外侧钢板7、内侧钢板8、侧面钢板9焊接制成,侧面钢板9的外侧面设置有封堵管内齿丝扣6,内侧钢板8的表面设置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的一侧端部设置有旋转把手11;
[0048]钢质套筒2的内表面设置有放射状支撑架12,放射状支撑架12由基本支撑单元121、接长支撑单元122和末端支撑单元123组成,基本支撑单元121的外圈间隔设置有接长支撑单元122,接长支撑单元122,接长支撑单元122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末端支撑单元123,接长支撑单元122与末端支撑单元123通过螺栓连接,末端支撑单元123支撑钢质套筒2的内壁。
[0049]钢质套筒2材质为钢板,内表面带有螺纹,厚度不小于60mm,钢质套筒2与沉井池壁1内部钢筋焊接牢固,嵌入主体混凝土内。
[0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包括沉井池壁(1)和进水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井池壁(1)与进水管道(4)的连接处预留有洞口,洞口为圆形且内部预埋有钢质套筒(2),钢质套筒(2)的内壁设置有套筒丝扣(3),洞口的外侧设置有封堵管(5);所述的封堵管(5)由外侧钢板(7)、内侧钢板(8)、侧面钢板(9)焊接制成,侧面钢板(9)的外侧面设置有封堵管内齿丝扣(6),内侧钢板(8)的表面设置有连接杆(10),连接杆(10)的一侧端部设置有旋转把手(11);所述的钢质套筒(2)的内表面设置有放射状支撑架(12),放射状支撑架(12)由基本支撑单元(121)、接长支撑单元(122)和末端支撑单元(123)组成,基本支撑单元(121)的外圈间隔设置有接长支撑单元(122),接长支撑单元(122),接长支撑单元(122)的一侧端部连接有末端支撑单元(1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质套筒(2)材质为钢板,内表面带有螺纹,厚度不小于60mm,钢质套筒(2)与沉井池壁(1)内部钢筋焊接牢固,嵌入主体混凝土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堵管(5)的外侧钢板(7)、内侧钢板(8)、侧面钢板(9)材质均为钢板,外侧钢板(7)、内侧钢板(8)的钢板厚度不小于20mm;侧面钢板(9)为不小于60mm的钢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沉井进水管道预留孔洞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长支撑单元(122)与末端支撑单元(123)通过螺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杨金华张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