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947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通过增加灌封装置和线圈预热及胶液预热过程,使胶液与线圈充分结合,避免了因温度不均造成的胶液断层现象。通过增加胶液排气过程中气泡浮起状态控制、胶液灌注过程控制,有效地解决了固化胶液中出现气泡的问题。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得的控制线圈成品合格率高,体积小,外形尺寸公差范围小,表面平整光滑亮泽,无气泡,与伺服马达性能的匹配性好,能够达到隔绝空气,防水、防潮、防油、防尘、耐湿热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在发动机恶劣工作环境下抗振动、抗冲击、抗加速度的能力。抗加速度的能力。抗加速度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发动机气压伺服控制
一种伺服马达线圈灌封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常用的伺服马达是以输入的电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利用电磁原理实现电气机械转换的,产品内部设有永久磁钢,形成极化磁场,当产品的控制线圈通入控制信号后产生控制磁场,两个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与控制信号成比例并能反应控制信号极性的力或力矩,从而使其运动部件产生直线位移形式或转角形式的机械运动,在运动部件运动过程中,控制线圈不应出现串动现象,否则将会造成产品零偏发生变化,影响控制精度。结合该伺服马达产品自身结构特点,因控制线圈安装位置有限,要求控制线圈应具有小体积结构特点,为防止控制线圈串动,在伺服马达装配时对控制线圈的外形要求较严格,主要体现为外形尺寸公差范围小,表面粗糙度、平面度要求高等。同时,为了提高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的使用寿命,改善性能,通常使用胶液将控制线圈灌封住,以隔绝空气,达到防水、防潮、防油、防尘、耐湿热的目的,提高抗振动、抗冲击、抗加速度的能力。由于控制线圈体积小,目前现有的灌封工艺所生产的控制线圈普遍存在着灌封合格率低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外形尺寸变化大,灌封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差,固化胶液中出现气泡等。外形尺寸、灌封表面粗糙度及平面度将会影响控制线圈与伺服马达性能的匹配性,影响控制精度,出现气泡将会使得气泡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由于发动机工作环境恶劣,在振动、冲击、加速度等条件的作用下,容易造成裂纹,导致控制线圈失效,给发动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高灌封合格率,控制外形尺寸公差范围,降低灌封表面粗糙度,提高平面度,降低气泡的出现,提供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涂脱模剂:在灌封模具与控制线圈接触的内腔表面均匀地涂刷脱模剂并晾干,脱模剂涂敷至少三遍;2)清洗:用酒精擦拭控制线圈外廓边缘处,清理边缘处异物;3)安装控制线圈:将擦拭后的控制线圈安装到灌封模具内;4)灌封装置预热:将控制线圈随同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预热30min,预热温度为80
±
3℃;5)胶液配制:将灌封胶液A组份预热至60~80℃后,趁热按比例、按顺序加入B、C组份,并搅拌均匀;6)胶液预热:将配制完成的灌封胶液置于高温箱内预热10min,预热温度为80
±
3℃;7)胶液排气:将预热完成后的灌封胶液置于真空干燥箱内进行抽真空排气;
8)胶液灌封:将排气后的灌封胶液注入灌封模具中;9)胶液半固化:将灌封完成的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进行半固化,半固化温度为80
±
3℃,半固化时间为1

1.5h;10)胶液固化:将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进行固化,固化温度为110
±
5℃,固化时间为2

3h;11)线圈分离:将固化完成的线圈从灌封模具中分离,即得到灌封线圈的成品。
[0004]进一步的,所述的灌封模具包括本体、挡板、压紧螺杆、压紧螺母、开口支撑、第一压块、第二压块、第三压块和第四压块,将第二压块、挡板装在本体上,将开口支撑装在压紧螺杆上后装入本体内,将线圈装在压紧螺杆上,将第一压块装在本体,通过螺纹将压紧螺母拧紧在压紧螺杆上,将第三压块与第四压块组合后装在本体上,线圈灌封表面由本体、第一压块、第二压块、第三、第四压块成形,本体限制灌封的前、后、底三个面成形,第一压块限制灌封的左面成形,第二压块限制灌封的右面成形,第三压块和第四压块组合后限制灌封的上面成形及灌封过程中胶液排气,灌封成形后,取下开口支撑,推动压紧螺杆取下线圈。
[0005]进一步的,步骤5)中,灌封胶液A组份为改性环氧树脂、B组分为固化剂和C组为二氧化硅。
[0006]进一步的,步骤7)中,真空干燥箱温度为80
±
3℃,排气压力2~5kPa;排气时间5~10min;在首次排气压力达到2~5kPa后,胶液中会有泡沫状气泡浮起,然后打开真空干燥箱放气阀,升高压力,直至气泡消失后关闭放气阀,使排气压力达到2~5kPa,如此反复循环3~5次,直至在排气压力为2~5kPa下胶液中无气泡浮起为止,排气完成;上述压力均为绝对压强。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设计的专用灌封模具小巧便捷,并增加了严格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等要求,解决了控制线圈体积小、外形尺寸要求高、形位公差要求严等问题。通过增加灌封装置和线圈预热及胶液预热过程,使胶液与线圈充分结合,避免了因温度不均造成的胶液断层现象。通过增加胶液排气过程中气泡浮起状态控制、胶液灌注过程控制,有效地解决了固化胶液中出现气泡的问题。通过本专利技术所得的控制线圈成品合格率高,体积小,外形尺寸公差范围小,表面平整光滑亮泽,无气泡,与伺服马达性能的匹配性好,能够达到隔绝空气,防水、防潮、防油、防尘、耐湿热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在发动机恶劣工作环境下抗振动、抗冲击、抗加速度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灌封模具结构示意图。
[0009]1、本体2、挡板3、压紧螺杆4、压紧螺母5、开口支撑6、第一压块7、第二压块8、第三压块9、第四压块10、螺钉11、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涂脱模剂:灌封模具包括本体1、挡板2、压紧螺杆3、压紧螺母4、开口支撑5、第一压块6、第二压块7、第三压块8和第四压块9,线圈灌封表面由本体1、第一压块6、第二压块7、
第三压块8和第四压块9成形,在灌封模具与控制线圈接触的内腔表面均匀地涂刷脱模剂并晾干,脱模剂涂敷至少三遍;防止脱模时控制线圈与灌封模具发生粘连现象,确保控制线圈外观完整;2)清洗:用酒精擦拭控制线圈外廓边缘处,清理边缘处异物;3)安装控制线圈:将第二压块7、挡板2装在本体1上,将开口支撑5装在压紧螺杆3上后装入本体1内,将线圈装在压紧螺杆3上,将第一压块装在本体1,通过螺纹将压紧螺母4拧紧在压紧螺杆上,将第三压块8与第四压块4组合后装在本体1上;4)灌封装置预热:将控制线圈随同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预热30min,预热温度为80
±
3℃;5)胶液配制:将灌封胶液A组份预热至60~80℃后,趁热按比例、按顺序加入B、C组份,并搅拌均匀;灌封胶液A组份为改性环氧树脂、B组分为固化剂和C组为二氧化硅。
[0011]6)胶液预热:将配制完成的灌封胶液置于高温箱内预热10min,预热温度为80
±
3℃;灌封模具预热应与胶液预热温度一致,防止灌封时灌封装置与胶液因温度差造成断层现象。
[0012]7)胶液排气:将预热完成后的灌封胶液置于真空干燥箱内进行抽真空排气;真空干燥箱温度为80
±
3℃,排气压力2~5kPa;排气时间5~10min;在首次排气压力达到2~5kPa后,胶液中会有泡沫状气泡浮起,然后打开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涂脱模剂:在灌封模具与控制线圈接触的内腔表面均匀地涂刷脱模剂并晾干,脱模剂涂敷至少三遍;2)清洗:用酒精擦拭控制线圈外廓边缘处,清理边缘处异物;3)安装控制线圈:将擦拭后的控制线圈安装到灌封模具内;4)灌封装置预热:将控制线圈随同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预热30min,预热温度为80
±
3℃;5)胶液配制:将灌封胶液A组份预热至60~80℃后,趁热按比例、按顺序加入B、C组份,并搅拌均匀;6)胶液预热:将配制完成的灌封胶液置于高温箱内预热10min,预热温度为80
±
3℃;7)胶液排气:将预热完成后的灌封胶液置于真空干燥箱内进行抽真空排气;8)胶液灌封:将排气后的灌封胶液注入灌封模具中;9)胶液半固化:将灌封完成的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进行半固化,半固化温度为80
±
3℃,半固化时间为1

1.5h;10)胶液固化:将灌封模具置于高温箱内进行固化,固化温度为110
±
5℃,固化时间为2

3h;11)线圈分离:将固化完成的线圈从灌封模具中分离,即得到灌封线圈的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体积伺服马达控制线圈灌封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灌封模具包括本体(1)、挡板(2)、压紧螺杆(3)、压紧螺母(4)、开口支撑(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晔明齐广东李建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长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