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及分切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5196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及分切方法,分切系统包括开卷机、液压剪Ⅰ、入侧辊筒、分切刀、真空导向辊、张力垫、液压剪Ⅱ、分离轴Ⅰ、导向轴和收卷机,所述收卷机的涨轴上套有多个用于收卷分切后的铜带的纸套筒,铜带卷放置在开卷机的卷筒上,铜带依次通过液压剪Ⅰ、入侧辊筒、分切刀、真空导向辊、张力垫、液压剪Ⅱ、分离轴Ⅰ、导向轴被分切后收到收卷机涨轴上的纸套筒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配刀参数进行探究,合理的设定双边间隙以及咬合量使分切后铜带材产生的应力降低,除此之外,还发现可以通过调整分条刀入侧辊筒的高度来降低分切后的翘曲,即分切后产生的应力较低,从而满足蚀刻要求。从而满足蚀刻要求。从而满足蚀刻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及分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铜带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及分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进步,新材料朝着超高性能、高纯度、高迭代方向发展,对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功能化、微型化、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先进铜及铜合金作为核心导体材料,广泛用于电子信息产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国防装备的电子对抗、雷达、大功率微波管,高脉冲磁场导体材料,高速轨道交通用架空导线、大功率调频调速异步牵引电动机导条与端环,新能源汽车用电阻焊电极、电池材料、充电桩弹性材料,冶金工业用连铸机结晶器、电真空器件,电气工程用开关触桥和各种导线等。
[0003]我国铜材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按照包括各种常用铜材在内的总体产量和进口量计算,通用铜材的国内满足度达到了96%。先进铜合金材料与构件在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些高精密仪器中所用的铜带规格尺寸要求精度很高,主要体现在带材分切后宽度的要求,以及分切后的板形、侧弯、毛边要求,因此对铜带的分切工艺一定要确保分切后铜带的精度、毛边、以及侧弯要求符合高精密冲压的要求。
[0004]在高精密铜带材的分切过程中会产生毛边,而带材的毛边高度过高会对客户的高精密冲压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冲压后的工件断裂,质量不达标。分切后的铜带板形达不到高精密带材的要求,如侧弯、翘曲、扭曲、横向弯曲等指标。分切时往往可能会对流程操作不当造成高精密铜带表面产生划伤、擦伤等表面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的铜带分切系统及铜带分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切工艺会使铜薄带材产生较大的应力,无法满足蚀刻翘曲度要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包括开卷机、液压剪Ⅰ、入侧辊筒、分切刀、真空导向辊、张力垫、液压剪Ⅱ、分离轴Ⅰ、导向轴和收卷机,所述收卷机的涨轴上套有多个用于收卷分切后的铜带的纸套筒,铜带卷放置在开卷机的卷筒上,铜带依次通过液压剪Ⅰ、入侧辊筒、分切刀、真空导向辊、张力垫、液压剪Ⅱ、分离轴Ⅰ、导向轴被分切后收到收卷机涨轴上的纸套筒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分切刀包括上圆盘刀和下圆盘刀,上圆盘刀和下圆盘刀分别安装在上下布置的刀轴上,上圆盘刀与下圆盘刀上下错开重叠布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圆盘刀与下圆盘刀的咬合量为0.02~0.50mm,上圆盘刀与下圆盘刀之间的双边间隙为0~0.30mm。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入侧辊筒通过齿轮齿条滑动连接在机架上,入侧辊筒可沿机架上下移动,入侧辊筒的高度向上调节范围为0~10mm,向下调节范围为0~

14mm。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张力垫上铺设有羊毛毡和无纺布,无纺布位于羊毛毡的上方,真空
导向辊的外表面也铺设有羊毛毡。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圆盘刀与下圆盘刀机构相同均包括刀轴、换刀臂、圆盘刀、橡胶隔套和间隙环,圆盘刀、橡胶隔套和间隙环均套接在换刀臂上,橡胶隔套和间隙环设置在相邻圆盘刀之间用于调整相邻圆盘刀之间的间距,根据铜带所要分切的宽度确定相邻圆盘刀之间的间距,换刀臂连接在刀轴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铜带分切系统还包括分离轴Ⅱ、分离轴Ⅲ和穿带机构,分离轴Ⅱ设置在真空导向辊的入口处,分离轴Ⅲ设置在真空导向辊的出口处,分离轴Ⅰ、分离轴Ⅱ、分离轴Ⅲ的分离宽度比分切后铜带成品宽度大0.5~1mm,穿带机构设置在张力垫与液压剪Ⅱ之间。
[0013]基于上述铜带分切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铜带分切方法,所述铜带分切方法包括开机准备

辅材使用

配刀

上料

穿带及试切

调配入侧辊筒高度

收卷及联动作业

正常生产,所述配刀具体操作为:a、擦拭刀片、橡胶隔套和间隙环并检查是否有豁口;b、根据成品的规格在换刀臂上配好圆盘刀,通过橡胶隔套和间隙环调节圆盘刀之间的间距来控制分切铜带的尺寸,并控制上圆盘刀与下圆盘刀的间隙;c、在开卷辅操台上打开刀轴操作侧机架,将换刀臂推至刀轴键槽内,推入已配好的圆盘刀,并用液压螺母锁紧刀轴,闭合刀轴操作侧机架。
[0014]进一步的,所述调配入侧辊筒高度的具体操作为:当铜带分切后的条数为奇数条时,减小上翘曲高度,将入侧辊筒向上调节5

10mm;当铜带分切后的条数为偶数条时,减小下翘曲高度,将入侧辊筒向下调节5

10mm。
[0015]进一步的,所述辅材使用的具体操作为:剪900mm
×
220mm大小的10mm厚羊毛毡两块,衬于张力垫上下表面,每次剪切作业完成后,检查羊毛毡表面是否有尖锐异物或者整体变形,如有立即更换;如正常,则每周更换一次;剪900mm
×
400mm大小无纺布两块,将短边对折后衬于羊毛毡表面,注意折叠边朝来料方向;收卷机涨轴上套上纸套筒,剪900mm
×
5000mm大小的真空辊特用毛毡,衬于真空辊外表面,要求内外圆度均匀、强度高、表面平整、涨轴涨紧后无变形;如上述事项有一条不合格,须立即更换。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配刀参数进行探究,合理的设定双边间隙以及咬合量使分切后铜带材产生的应力降低,除此之外,还发现可以通过调整分条刀入侧辊筒的高度来降低分切后的翘曲,即分切后产生的应力较低,从而满足蚀刻要求。
[0018]2、本专利技术采取在张力垫上先铺上特殊的10mm厚羊毛毡材质,再往其上铺上无纺布,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分切过程中铜带与张力垫的接触从而产生划伤、擦伤等表面缺。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铜带分切系统流程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圆盘刀和下圆盘刀配刀示意图;
[0022]图3为采用本专利技术分切系统和分切方法将铜带分切后的断面示意图。
[0023]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开卷机;2、液压剪Ⅰ;3、入侧辊筒;4、分切刀;41、上圆盘刀;42、下圆盘刀;43、咬合量;44、双边间隙;5、真空导向辊;6、张力垫;7、液压剪Ⅱ;8、分离
轴Ⅰ;9、导向轴;10、收卷机;11、穿带机构;12、分离轴Ⅱ;13、分离轴Ⅲ。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平面方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卷机(1)、液压剪Ⅰ(2)、入侧辊筒(3)、分切刀(4)、真空导向辊(5)、张力垫(6)、液压剪Ⅱ(7)、分离轴Ⅰ(8)、导向轴(9)和收卷机(10),所述铜带卷放置在开卷机(1)的卷筒上,铜带依次通过液压剪Ⅰ(2)、入侧辊筒(3)、分切刀(4)、真空导向辊(5)、张力垫(6)、液压剪Ⅱ(7)、分离轴Ⅰ(8)、导向轴(9)被分切后收到收卷机(10)涨轴上的纸套筒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切刀(4)包括上圆盘刀(41)和下圆盘刀(42),上圆盘刀(41)和下圆盘刀(42)分别安装在上下布置的刀轴上,上圆盘刀(41)与下圆盘刀(42)上下错开重叠布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盘刀(41)与下圆盘刀(42)的咬合量(43)为0.02~0.50mm,上圆盘刀(41)与下圆盘刀(42)之间的双边间隙(44)为0~0.30m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侧辊筒(3)通过齿轮齿条滑动连接在机架上,入侧辊筒(3)可沿机架上下移动,入侧辊筒(3)的高度向上调节范围为0~10mm,向下调节范围为0~

14mm。5.如权利要求2只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垫(6)上铺设有羊毛毡和无纺布,无纺布位于羊毛毡的上方,真空导向辊(5)的外表面也铺设有羊毛毡。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盘刀(41)与下圆盘刀(42)机构相同均包括刀轴、换刀臂、圆盘刀、橡胶隔套和间隙环,圆盘刀、橡胶隔套和间隙环均套接在换刀臂上,橡胶隔套和间隙环设置在相邻圆盘刀之间用于调整相邻圆盘刀之间的间距,根据铜带所要分切的宽度确定相邻圆盘刀之间的间距,换刀臂连接在刀轴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带分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带分切系统还包括分离轴Ⅱ(12)、分离轴Ⅲ(13)和穿带机构(11),分离轴Ⅱ(12)设置在真空导向辊(5)的入口处,分离轴Ⅲ(13)设置在真空导向辊(5)的出口处,分离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生朱扬军张曹纪汪超徐浩云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