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叠合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是一种抗震叠合剪力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我国正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其中装配式剪力墙就属于装配式建筑中重要构件之一,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又包括全部或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式组合抗震叠合墙、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等多种形式。装配式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水平拼缝处是其最薄弱的部位,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水平拼缝处会最先张开并形成贯通的主裂缝,且墙体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均集中在拼缝附近,若在罕遇地震下,剪力墙的水平拼缝处裂缝宽度较大,且容易出现滑移现象,钢筋和混凝土的变形很难满足要求。
[0003]装配式剪力墙在施工现场装配时常用的方法包括:灌浆套筒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等;其中在以上所述的装配整体式双面叠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装配式组合抗震叠合墙、预制装配式剪力墙这几类装配式剪力墙中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上层剪力墙中的纵筋和搭接纵筋之间间距较大,且相应的两根纵筋之间也无约束作用,这就使得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叠合剪力墙结构,包括有预制混凝土层(1)、现浇混凝土层(2)、竖向钢筋(3)和墙体箍筋(4);所述预制混凝土板(1)设置在底部楼板(5)与顶部楼板(6)之间;所述现浇混凝土层(2)浇筑在预制混凝土层(1)的内侧与模板(19)内表面之间的空腔中;所述竖向钢筋(3)有两组,分别布置在预制混凝土层(1)和现浇混凝土层(2)中,每组竖向钢筋(3)沿横向间隔设置;所述墙体水平钢筋(4)有一组,沿竖向间隔箍设在两组竖向钢筋(3)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剪刀撑(7)、加强器件(8)、定位连接件(9)、增强搭接钢筋(10)和下螺旋箍筋(11);所述剪刀撑(7)呈X形,设置在预制混凝土板(1)内、靠近预制混凝土板(1)的内侧面处;在剪刀撑(7)的两根斜杆上,分别沿对应斜杆的长轴向间隔开设有通孔(12);所述通孔(12)呈长条状,且通孔(12)的长轴向与斜杆的长轴向一致;所述预制混凝土板(1)中设有定位连接件(9);所述定位连接件(9)有一组,呈矩阵状布置,并且定位连接件(9)在对应通孔(12)的位置处从通孔(12)中穿过;所述定位连接件(9)包括有下翼板(9.1)、上翼板(9.2)和腹杆(9.3);所述下翼板(9.1)预埋在预制混凝土板(1)中、靠近预制混凝土板(1)的外侧面位置处;所述上翼板(9.2)浇筑在现浇混凝土层(2)中、靠近现浇混凝土层(2)的外侧面并于模板(19)内表面抵触;所述腹杆(9.3)连接在下翼板(9.1)与上翼板(9.2)之间,且腹杆(9.3)的后翼板端还开有内螺纹孔(9.4);所述加强器件(8)有一组,沿横向间隔布置在现浇混凝土层(2)的底部,并且加强器件(8)的下部插入底部楼板(5)中,加强器件(8)的上部浇筑在现浇混凝土层(2)中;所述增强搭接钢筋(10)是指所设的搭接钢筋的截面尺寸部分/全部比墙体中的竖向钢筋(3)的截面尺寸大,所述增强搭接钢筋(10)有两组,分别布置在两组竖向钢筋(3)的内侧,并且增强搭接钢筋(10)与竖向钢筋(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增强搭接钢筋(10)的下端伸入底部楼板(5)或者下层墙体(13)中,增强搭接钢筋(10)的上端伸入现浇混凝土层(2)中;所述下螺旋箍筋(11)有两组,分别箍设在增强搭接钢筋(10)位于现浇混凝土层(2)中的部位与对应的竖向钢筋(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叠合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底部楼板(5)为最底层楼板时,所述增强搭接钢筋(10)呈L形,并且增强搭接钢筋(10)的水平段埋设在最底层楼板中,增强搭接钢筋(10)的上部浇筑在现浇混凝土层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叠合剪力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底部楼板(5)为中间层楼板,并且下层墙体(13)中的竖向钢筋(3)上端...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