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哈尔滨学院专利>正文

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361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动物病毒分离方法领域,具体公开了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及其应用,所述蛙病毒FV3毒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31,保藏日期为:2019年09月02日。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的蛙病毒FV3毒株是一株未见报道的与已知FV3存在区别的野毒株,与FV3标准株的一致性达到了99%。到了99%。到了9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物病毒分离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蛙病毒(FV3)是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病毒属的模式病毒,是一种大型核质类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该科由五个属组成:

感染无脊椎动物的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

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

感染冷水脊椎动物的蛙病毒属(Ranavirus);

肿大细胞虹彩病毒属(Megalocytivirus);

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其中蛙病毒属感染的宿主广泛。目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将蛙病毒属的成员分为六种,包括该属的模式种类——蛙病毒3(Frog virus 3,FV3);虎纹蝾螈病毒(Ambystoma tigrinum virus,ATV);纹汀蛙虹彩病毒(Bohle iridovirus,BI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Epizootic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EHNV);欧洲鲶鱼病毒(European catfish virus,ECV)和桑堤

库伯蛙病毒(Santee

Cooper ranavirus,SCRV)。此外,还有一些没有被ICTV虹彩病毒研究组认证为独立种的远缘蛙病毒,例如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GIV);普通产婆蟾蛙虹彩病毒(common midwife toad virus,CMTV);大鲵虹彩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ADRV;又名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等等。
[0003]自1966年Allan Granoff首次从美国中西部的北部豹蛙(Lithobates pipiens)体内分离到蛙病毒属的模式种——蛙病毒3(Frog virus 3,FV3)后,FV3成为了虹彩病毒科和蛙病毒属中的代表株。蛙病毒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32个国家。目前蛙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已知地理分布和宿主范围仍在扩大。尽管在发现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对FV3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两栖动物的病原并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早期,第二种蛙病毒——纹汀蛙虹彩病毒(Bohle iridovirus,BIV)从澳大利亚的养殖动物种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在美国和英国的西南部也恰巧发生两栖动物的严重致死性疾病的流行,两栖类动物疾病才逐渐受到重视,但是这一疾病的病原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确认是蛙病毒。随后蛙病毒的爆发病例呈指数型增长,90%的病例都出现于2010年以后。目前,蛙病毒已经成为了两栖类种群健康的严重威胁,全球报道了18个属,超过107种两栖动物感染蛙病毒的案例,随着对两栖动物疾病状况监测的完善,这一数据还在增加中。
[0004]最近,FV3在中国的淡水鱼类孵化场中多次被发现。蛙病毒病的流行多集中于夏季,包含了蝌蚪发育晚期及变态早期的阶段;发病迅速,死亡快,数百甚至数千只正常的蝌蚪会在发病后几天内出现90%的死亡;Wheelwright等人报道,曾出现至少20万只蝌蚪在24小时内全部死亡。这种季节性、快速死亡的病例在欧洲、亚洲、南美和中美洲的野生两栖类种群中也有发生,并且养殖种群的病例也都符合这些特点。蛙病毒病不仅对我国的蛙类养殖业和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对生态健康也构成了威胁。我国在蛙病毒的防控中
尚无疫苗免疫措施。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追踪FV3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选择免疫保护性好的病毒疫苗株,才能保证疫苗良好的免疫效果。
[0005]蛙病毒属内有11个已知全基因组序列的成员,根据其26个核心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可将蛙病毒属划分为四个分化完全的类别:(1)TFV/FV3/BIV病毒;(2)CMTV/ADRV病毒;(3)ATV/EHNV病毒;(4)SGIV/GIV病毒。此外,由于蛙病毒全基因组的序列信息还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加中(例如一些存在于完全不同种类的宿主上的蛙病毒),因此还有可能会增加新的类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蛙病毒类别分析的研究中,宿主范围尚未明确界定,因此,尚待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对新发现的蛙病毒进行鉴定和分类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及其应用,所述蛙病毒FV3毒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31。本专利技术获得的蛙病毒FV3毒株是一株未见报道的与已知FV3存在区别的野毒株,与FV3标准株的一致性达到了99%。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提供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所述FV3毒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31,保藏日期为:2019年09月02日,保藏地址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0008]进一步地,所述FV3毒株在鲤鱼上皮瘤细胞(EPC)中高滴度增殖,病毒滴度TCID
50
为10

7.231
/0.1mL。
[0009]进一步地,所述FV3毒株病毒粒子大小为140

190nm,正六边形,在细胞中呈规则的晶格状排列。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的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在制备疫苗中的应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疫苗为防治两栖类种群感染蛙病毒致病致死的流行病的疫苗。
[0012]进一步地,所述疫苗为全病毒灭活疫苗、减毒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本专利技术获得的东北林蛙源FV3/Rana dybowsky/HLJ/2013(简写为FV3)蛙病毒毒株,隶属于TFV/FV3/BIV病毒,且与FV3标准株(GenBank access No.AY548484)的一致性达到了99%,是一株未见报道的与已知FV3毒株存在区别的野毒株。
[0015]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FV3/Rana dybowsky/HLJ/2013毒株的病毒粒子大小为140

190nm,正六边形,在细胞中呈规则的晶格状排列。
[0016]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FV3/Rana dybowsky/HLJ/2013毒株可作为新毒株的快速鉴定以及分类的初步研究依据,从而为FV3蛙病毒的分子进化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资料,有作为制备相关疫苗的潜力。
[0017]生物材料保藏信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其特征在于,所述FV3毒株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31,保藏日期为:2019年09月02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源蛙病毒FV3毒株,其特征在于,所述FV3毒株在鲤鱼上皮瘤细胞EPC中高滴度增殖,病毒滴度TCID
50
为10

7.231
/0.1m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源蛙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昊宁王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