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4112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构成为,具备:可动部,能够搭载透镜部,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而移动;固定部,容纳有可动部;以及第一轴和第二轴,在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而被固定于固定部上,可动部构成为以在轴向上的两处与第一轴抵接且在轴向上的一处与第二轴抵接的状态,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滑动。由此,提供能够将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稳定地支撑的光学致动器。定部稳定地支撑的光学致动器。定部稳定地支撑的光学致动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和数码摄像机等。摄像机模块包括具有一个以上的透镜的透镜部、和对由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
[0003]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具备弯曲光学系统的摄像机模块,该弯曲光学系统中通过设置于比透镜部更靠前段的位置的棱镜,使沿第一光轴的来自被拍摄物的光向第二光轴的方向弯曲并将该光引导至透镜部(例如,专利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公开的摄像机模块具备对摄像机中产生的手抖进行修正的抖动修正装置、和进行自动聚焦的自动聚焦装置。这样的摄像机模块具有抖动修正用致动器和自动聚焦用致动器作为光学致动器。其中的抖动修正用致动器具备使棱镜摆动的致动器。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1262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9]在上述那样的光学致动器中,对透镜进行保持的支架(可动部)由在支架的上端和与该上端相对的底座(固定部)的上表面之间所设置的滚珠支撑。因此,有可能导致相对于底座的支架的支撑状态变得不稳定。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稳定地支撑的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0011]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致动器的一形态具备:
[0013]可动部,能够搭载透镜部,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而移动;
[0014]固定部,容纳有可动部;以及
[0015]第一轴和第二轴,在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而被固定于固定部上,
[0016]可动部构成为,以在轴向上的两处与第一轴抵接且在轴向上的一处与第二轴抵接的状态,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滑动。
[0017]本专利技术的摄像机模块的一形态具备:上述的光学致动器;以及配置于比透镜部更靠后段的位置的摄像元件。
[0018]本专利技术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形态具有: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对该摄像机模块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0019]专利技术效果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能够实现产品尺寸的小型化的光学致动器、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0022]图2是省略了罩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0023]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0024]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0025]图5是支架的立体图。
[0026]图6是支架的立体图。
[0027]图7是第一底座的支撑壁部的立体图。
[0028]图8A是光路弯曲模块的剖面图。
[0029]图8B是光路弯曲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9是FPC的立体图。
[0031]图10是FPC的立体图。
[0032]图11是第一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及第三驱动部的立体图。
[0033]图12是透镜引导件的立体图。
[0034]图13是透镜引导件的立体图。
[0035]图14是透镜引导件的仰视图。
[0036]图15是组装有冲击吸收部的透镜引导件的立体图。
[0037]图16是组装有冲击吸收部的透镜引导件的立体图。
[0038]图17是以图14的X

X线剖开的透镜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39]图18是以图14的Y

Y线剖开的透镜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40]图19是以图14的Z

Z线剖开的透镜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41]图20是冲击吸收部的立体图。
[0042]图21是冲击吸收部的立体图。
[0043]图22A是用于说明冲击吸收部的作用的透镜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44]图22B是用于说明冲击吸收部的作用的透镜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45]图23A是表示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的图。
[0046]图23B是表示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的图。
[0047]图24A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0048]图24B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0049]附图标记说明
[0050]1:摄像机模块;
[0051]2:光路弯曲模块;
[0052]21:第一底座;
[0053]210:第一底座主体;
[0054]211:底壁部;
[0055]211a:第二线圈配置部;
[0056]212:左壁部;
[0057]212a:左侧第一线圈配置部;
[0058]213:右壁部;
[0059]213a:右侧第一线圈配置部;
[0060]214:支撑壁部;
[0061]214a:后壁部;
[0062]214b:支撑部;
[0063]214c:凸部侧锥面;
[0064]22:棱镜;
[0065]3:抖动修正装置;
[0066]31:支架;
[0067]310:搭载面;
[0068]311:左侧第一磁铁配置部;
[0069]312:右侧第一磁铁配置部;
[0070]313:第二磁铁配置部;
[0071]314:凹部;
[0072]314a:凹部侧锥面;
[0073]314b:弹簧固定部;
[0074]314c:卡止凸部;
[0075]32:摆动支撑部;
[0076]321:滚珠;
[0077]322:施力弹簧;
[0078]323:外侧固定部;
[0079]323a:左侧固定部;
[0080]323b:右侧固定部;
[0081]324:内侧固定部;
[0082]324a:中心孔;
[0083]324b:卡止孔;
[0084]325:连接部;
[0085]325a、325b:左侧连接部;
[0086]325c、325d:右侧连接部;
[0087]33:第一驱动部;
[0088]34:左侧第一驱动部;
[0089]340:左侧第一磁铁;
[0090]341:左侧第一线圈;
[0091]35:右侧第一驱动部;
[0092]350:右侧第一磁铁;
[0093]351:右侧第一线圈;
[0094]36:第一位置检测元件;
[0095]37:第二驱动部;
[009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可动部,能够搭载透镜部,且通过驱动部的驱动而移动;固定部,容纳有所述可动部;以及第一轴和第二轴,在所述可动部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而被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可动部构成为,以在轴向上的两处与所述第一轴抵接且在所述轴向上的一处与所述第二轴抵接的状态,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上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致动器,其中,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两处的每一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第一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点相互抵接,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第二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点相互抵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致动器,其中,所述可动部具有:一对第一槽部,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两处分别设置于底部,且分别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点与所述第一轴抵接;以及第二槽部,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一处设置于所述底部,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点与所述第二轴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致动器,其中,所述第一槽部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两点与所述第一轴抵接的方式,设置为在从所述轴向观察的剖面中呈V字状的支撑面,所述第二槽部具有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点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地笃泷本征宏村上智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